国产恋综开始对准“牛马”了

文娱先声·2025年10月22日 20:32
恋综的现实主义转向。

“你在哪儿工作?大钟寺。”

“你呢?西二旗。”

当《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里的男女嘉宾,用互联网地名 “黑话” 打完招呼后,两人默契相视一笑,随即吐槽 “有种对暗号的感觉”,北京互联网打工人的默契瞬间拉满。

最近,芒果TV这档号称“班味”最重的恋综,将镜头对准10位在北京打拼的“牛马”打工人,他们利用5天年假,飞来海岛谈一场逃离职场的恋爱。节目刚一开播,弹幕就被各种评论刷屏:“没见过这么命苦的恋综”、“像极了职场对食文学”。和以往恋综里海归精英们侃侃而谈的松弛感不同,这档节目里的嘉宾,更像是一群 “命苦牛马” 在团建。

那么,一直执着于精英叙事的国产恋综,怎么突然把视角对准了“牛马”?

“牛马”恋综有多真实?

《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扑面而来的就是“真实感”。

节目组没有选择常见的集体合宿模式,而是采用“旅行独居+敲门约会” 设定,让 10 位嘉宾既保留独处的松弛,又还原成年人恋爱中的试探与纠结。

身份的祛魅,是节目对“精英恋综“的第一道颠覆。以往恋综的嘉宾名单里,从来不缺年薪百万的投行顾问、自带光环的海归博士,但《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里的 10 位嘉宾,全是在北京打拼的普通人:从互联网产品运营、程序员,到图书编辑、药企职员,再到直播运营、剪辑师、执行制片人,他们没有“天之骄子”的光环,而是与我们一样,挣扎在格子间与通勤路上的普通人。

节目的先导片宛如一部“北漂生活纪实”:男嘉宾骑着小电瓶在晚高峰等红绿灯,女嘉宾靠着公交车窗补觉;回到出租屋,一位女嘉宾在外卖软件下单的轻食,孤零零搁置在楼道中央。嘉宾们从过往恋综里遥不可及的精英,落地成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在场景细节的还原上,节目就更真实了。男女嘉宾的破冰话题是,“你们在北京的房租多少钱?”;男嘉宾司文楷提到自己刚裸辞半年,大家很自然地询问,离职期间怎么交房租和支撑生活开支。大家即便在度假,一些嘉宾晚上还得躲进房间打开电脑加班。这些在过往恋综里被刻意回避的生存议题,恰恰是《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的新颖之处。

节目的叙事结构也颇有意思,“社恐”一词在节目中高频出现,鼓足勇气邀请后却被拒绝,正是当代年轻人的社交困境。节目分为“5天年假海岛邂逅” 和“5天复工后感情追踪”两部分,既展现出短暂逃离的浪漫,也直面回归职场后如何维系感情的现实,恰好切中了当代“北漂”需要平衡职场和恋爱的困境,让恋爱故事不再悬浮于真空之中。

如果说精英恋综是偶像剧,是一群精英俊男靓女在奢华环境里不食人间烟火的邂逅,《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则是现实剧,或许不够浪漫,但是足够“活人”。

恋综革新:从“造梦工厂”到“现实转向”

恋综转向现实主义,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情绪与观众需求发生变化的共谋。

恋综的起点本就扎根民间,内地恋爱综艺的现象级节目《非诚勿扰》,当时男女嘉宾“三教九流”都有,涵盖企业职员、教师、个体户、模特等各类群体,看点也聚焦在 “异地恋维系”“婆媳关系”“拜金主义”等社会化议题,毕竟电视时代,节目定位要面向普罗大众。

但在网综时代,随着《心动的信号》《半熟恋人》等观察类恋综崛起,节目的核心受众发生了改变,以21-33岁、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女性为主。其核心逻辑是为女性观众制造 “理想化恋爱幻想”,借由一场被制造的浪漫满足自我对亲密关系的想象。

于是,恋综开始转向了“素人偶像剧” 的赛道——高颜值、高学历、高收入的 “三高”嘉宾成为标配,奢华别墅、精致晚宴构成恋爱幻想,成年人游刃有余的暧昧过招,形成“产糖—磕糖”的循环,精准击中了年轻女性的爽点。

但在恋综题材红利下,同类节目批量催生,长期重复的剧情,刻意为之的“工业糖精”逐渐引发大众的审美疲劳,特别是“strong哥”“strong姐”们中英夹杂,矫揉造作的“精英感”,更是引发了观众反感。

比如《心动的信号 7》中,几位海归嘉宾在明明可以说中文的情况下,非要急刹车的改成英文,“我挺喜欢南…Southampton、曼……Manchester”的讲话方式,引发观众群嘲 ,直接将“二本恋综”的呼声送上热搜,成为行业转向的明确信号。

与此同时,外部文化环境的变化加速了这一转型。短视频平台上,“小惠相亲”“王婆说媒” 式草根相亲爆火,凭借接地气、搞笑幽默收获海量关注;脱口秀舞台上,“班味”“牛马” 等职场吐槽频繁出圈,做“打工人嘴替” 成为流量密码。

市场的需求已然转变:观众渴望在恋综里,看到更加复杂而真实的情感流动。

于是,最会洞察社会情绪的综艺人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除了《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的“牛马”恋综题材,《心动的信号 8》也邀请了中医馆学徒、博物馆讲解员等普通职业嘉宾,《再次心动2 》聚焦失爱人群的情感困境,《无声恋曲》关注听障人士的恋爱困境。

这些节目共同指向一个趋势:恋综的现实主义转向。

太现实了,观众真的爱看吗?

当现实主义恋综成为新类型,问题也随之而来:平淡的真实,能留住观众吗?

首先,观众反感的从来不是恋综里的精英,而是刻意炫耀的 “精英感”。《心动的信号 7》的彭高、赵牧辰之所以圈粉,正是因为他们虽有光鲜履历,却展现出 “知世故而不世故” 的亲和力,反而更符合观众对 “没有精英感的精英” 的期待。

其次,一档恋综能否成为爆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诞生一对或多对能让观众持续投入磕下去的CP。不管是被称为“恋综天花板”的“奇闻CP”,还是凭借偶像剧般的人设与真诚互动热度断层的“高雅 CP”,都直接带动了当时节目的出圈。

但是在《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评论区的一些观众留言,却暴露出“牛马”恋综的短板:“看了两集没有想追的CP,弃了”、“比起其他恋综缺乏吸引力”,也折射出恋综现实主义转向的潜在风险。

真实也意味着祛魅和吸引力的流失,过往精英恋综的浪漫滤镜虽不真实,却为观众提供了逃离现实的造梦空间。偶像剧一般的华丽泡泡破碎,刻意设置的稀缺性恋爱剧情缺失,必然会损失部分对“牛马”生活没有代入感的观众。

这无疑也给恋综的创作者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在“造梦”与“求真”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现实主义恋综未来破局的关键。

观众渴望看到更加复杂真实的情感流动,却不代表想看到苍白平庸的生活。当然,普通人的恋爱中同样有试探、拉扯、心动等戏剧张力,在真实土壤中生长出的情感张力更加动人。当男女嘉宾们在度假的清晨自然醒,不用设闹钟;当两个年轻人在地铁中相互依偎,下班后有小电瓶车接回家的幸福,正是“牛马”恋综最珍贵的内核。

若能跳出“贩卖焦虑”的局限,精准捕捉普通人情感中的试探、坚守与微光,“牛马”恋综不仅能留住观众,更能成为照见当代人情感困境的一面镜子。

毕竟,比起遥不可及的精英爱情,那些在通勤间隙互发的消息、加班深夜里的一句安慰,才是更值得被看见的、属于普通人的浪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娱先声”,作者:先声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IP+食品”的组合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