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装“又贵又丑”,却卖得那么好?
在服装赛道,女装行业的竞争早已演变成了“修罗场”,但男装却成为赛场上的“安全区”。
今年双11大促,男性群体热衷的多项运动、休闲服饰品牌率先迈入战报“亿元俱乐部”;而诸如,头部品牌如海澜之家、报喜鸟等,仍凭借品牌力和运营效率,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另据分析指出,中国男装市场,已进入一个以品牌力、产品力和运营效率为核心竞争要素的成熟期。不管是大众,还是细分市场的品牌,正在通过聚焦和差异化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不过,相对于男装市场的业绩安全屋,在社交平台,对于男装品牌的评价却显得“差强人意”。
在常年给父亲置办服饰的林女士看来,“通常,男装可选的品牌和款式其实不多。且只要是品牌,男装基本上并不便宜。相对来说,女装,不论是价格还是款式,都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林女士还吐槽,“给爸爸买了十几年的男装,丝毫没看到市场的变化,买来买去,最终就那几样。可以说,又贵又丑。”
尽管社交媒体关于“男装设计乏善可陈”、“款式万年不变”的吐槽从未停止,但那些以男装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其毛利率和客户忠诚度往往高得令人艳羡。
这类似一个反直觉的商业谜题,在一个看似由“颜值”和“性价比”驱动的消费时代,设计保守、价格不菲的男装,却能持续创造业绩。这背后,是简单的“人傻钱多”消费逻辑,还是深植于男性消费心理的精密经济学,仍值得市场讨论。
男性购物:不折腾、不出错,偏爱基础款
林女士在为家人购买男装时,颇有一番心得。
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林女士为自己的父亲置办服饰。从最早的红豆、杉杉、柒牌,再到海澜之家等,林女士买过诸多男装品牌。
林女士感慨,“买来买去,感觉男装就那几样,西裤、衬衣和外套,没什么特别的。而且价格方面,一直都不便宜。比如,男装的基础款裤子、衬衣,200多元也是品牌中的低档价位产品。”
一度,林女士曾戏言,“男装,于女装而言,确实又丑又贵,也不花哨,属于功能性与社交符号压倒性的胜利。”
不过,林女士的父亲并不这样认为,作为身为公司管理层的60后,他表示,“上述品牌的设计和款式,已经足够。”
对于林女士父亲而言,服装的核心功能已经并非“审美表达”,而是“社交铠甲”和“身份勋章”。
实际上,在林女士父亲看来,一件售价数千元的奢侈品牌衬衫或一套定制西装,价值不在于印花多么新颖、剪裁多么前卫,而在于其领口小小的Logo和精良面料所传递出的“阶层信号”。
甚至,在更高的价位方面,无论是购买千元以上的服饰,还是更贵的轻奢服饰,林女士父亲都认为,这本质上是在购买一个现成的身份标签,这就极大地降低了他的消费决策成本。
在这种逻辑下,“丑”与否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品牌所代表的“成功”、“专业”或“品味”的传达诉求。
图:电商平台部分“男装”来源:淘宝(左)、京东(右)《听筒Tech》截图
00后陈哥,也如是道出自己的消费心理。
“不想麻烦,耐心有限,谁没事老在网上逛街买衣服啊?”在陈哥看来,与其买衣服“浪费”时间,不如下班后来一场骑行或者游戏局。实际上,陈哥基本不会在线下逛品牌服装店,需要的时候,也是直接去线上锁定某品牌直接下单。
陈哥认为,一方面,自己确实没什么心思和耐心去挑来挑去;另一方面,衣服对于他来说,只要保证“舒适”、“在任何场合不会出错”、“得体”即可。
在社交场合,需要用品质服饰展示个人的“身份名片”时,陈哥对价格也并不是特别敏感,他通常会固定锁定某家高价位品牌,“直接下单。如果效果不错,还会陆续下单同一款,轮流穿。”
谈及男装的设计单一,陈哥则表示,在他的着装规则中,“不出错”远比“出彩”更重要。尤其是在商务、政务等正式场合,一套标准的深色西装、一件纯色衬衫、一条素雅领带,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安全牌”。
相反,过于花哨或时尚的设计,反而可能被视为“不专业”、“不可靠”的象征。
“我认为,男装品牌的保守和经典,恰恰是投其所好,为男性消费者构建了一个可靠的‘安全区’。某种程度上,‘贵’成为了门槛,确保了圈层的纯粹性;而‘丑’(实为低调),则是一种避免犯错的智慧。”陈哥坦言。
高复购、高利润输出的男装
卖过女装,也经营过男装的店铺老板李敏告诉《听筒Tech(ID:tingtongtech)》,“男装和女装,完全两种逻辑。”
李敏经营服装生意超10年,最早她做的是女装生意,后因品类问题,且同质化严重、复购率低,转做男装生意,“尽管服装是个‘苦生意’,但男装相对而言,库存压力要小很多,利润尚可,客流更加稳定。”
李敏坦言,于商家而言,服饰行业早已过了红利期。但与女性消费者相比,男性在服装消费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却恰恰是男装店能够“赢”的基石。
正如李敏观察,女性购物可能是“逛”出一个未知的惊喜,而男性购物更像是“执行”一个预设的任务。
“他们的消费行为高度目标导向,缺一件西装,就直奔西装区;需要一条裤子,就只买裤子。他们极度缺乏逛的耐心,因此对已知品牌的信任和依赖极高。一旦认定某个品牌的尺码、版型适合自己,便会形成强烈的消费惯性,复购率惊人。”李敏解释。
这种消费心理却给品牌和商家带来红利。实际上,于品牌而言,获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虽然很高,但其终身价值却非常可观。
李敏戏言,这类似“懒人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男装品牌无需在款式上频繁折腾,只需维持住品牌形象和品质稳定,就能“坐收渔利”。
这也决定了,男装高毛利、高复购、低库存的特点。实际上,与女装行业追求“快时尚”、款式迭代如闪电相比,男装核心单品的生命周期要长得多。一件经典款风衣、一条卡其裤,其版型可以卖上好几年。
头部品牌的利润输出能力,也验证了男装市场潜力。
以百亿级巨头的海澜之家为例,凭借全国数千家门店、性价比营销,2024年营收超200亿,净利润近22亿,显示出良好的盈利能力。波司登方面,其男装业务,也成为集团多元化的重要部分。
作为30-60亿元营收规模的中坚力量,报喜鸟定位中高端商务男装,主品牌报喜鸟和代理品牌哈吉斯,近年来业绩增长迅猛;杉杉服饰常年聚焦正装西服,近期显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
图:北京市朝阳区某海澜之家门店来源:《听筒Tech》拍摄
“实际上,男装的利润输出,相对来说,主要在于无需像女装品牌那样养庞大的设计团队进行高频创新,研发成本低;经典款式预测性强,不易过时,打折清仓的压力小于女装;而一旦品牌建立起认知,便可以通过优质面料、工艺作为提价理由,将毛利率维持在高水准。”李敏坦言。
李敏还总结,女装行业的竞争是“修罗场”,竞争维度多元:款式、价格、上新速度、营销噱头,一个爆款可能瞬间成就一个品牌,但热度过去也很快被遗忘。
男装行业的竞争则是“壁垒战”,核心是品牌资产的积累,护城河极难被跨越,这使得头部男装品牌拥有近乎垄断的利润空间。
男装是否可以一直“躺赢”?
男装市场的消费者结构,往往成为大众舆论忽视的对象。
社交媒体上,年轻群体追逐潮流、注重个性化表达,但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男性人口中,25岁以上的年龄层占比超过40%,他们构成了男装消费的大多数。一些品牌,也牢牢抓住了这一核心客群,多年屹立不倒。
不过,尽管需求广泛存在,但在时尚产业中,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长期存在:许多男装品牌,如海澜之家、九牧王、柒牌等,其设计常被诟病为“保守”甚至“老气”,价格却不菲,但市场表现依然强劲。
图:社交平台关于“男装”的讨论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以海澜之家为例,其Slogan是“男人的衣柜”,这直接击中了用户痛点:男性通常对时尚敏感度低,但追求高效、便捷的购物体验。
实际上,能看到的是,海澜之家的产品设计强调的是“基础款”和“实用性”,如POLO衫、衬衫和休闲裤,颜色通常以黑、白、蓝为主;价格上,一件衬衫定价在200-500元,处于中端区间,满足了男性“不出错”的需求,同时没有过多的廉价感。
这种定位,使海澜之家成为许多男性“闭眼入”的选择,类似服装界的“优衣库”。以至于,尽管这些男装通常缺乏创新和设计,却卖得相当火爆。
此外,男装消费中的“礼品经济”也不可忽视。
不可置疑的是,中国男装市场一大部分的销售额由女性推动(如妻子为丈夫选购),女性更看重品牌的知名度和可靠性,设计只是一部分需求。换句话说,“丑”可能非男性消费者首要考量,品牌信任度才是关键。
不过,尽管男装市场有其独特的消费属性,让其更能实现“躺赢”,但并不意味着,行业就没有挑战和问题。
诚然,虽然有些品牌目前销量可观,但不等于他们就不需要创新。
实际上,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对时尚和个性化的需求上升,传统男装品牌一直面临“老化”的挑战。尤其是,近年来,绝大部分男装品牌净利润相比之前,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仍需要一个新的增长路径。
另外,快时尚品牌和国际品牌的竞争加剧,迫使本土男装品牌也必须平衡“经典”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不丢失核心客群的前提下吸引年轻人,将是男装品牌持续增长的关键。
以至于,林女士这样的消费者而言,她认为,近几年,其实各大男装品牌都在尝试创新,比如,推出年轻副线、联名IP,或者进军运动休闲领域和国潮设计,但转型效果尚待观察。
而在陈哥看来,男装的“贵”与“丑”,本质是品牌在特定市场阶段的战略选择,一些品牌的成功实际上是在提醒市场,商业的本质不是迎合所有人的审美,而是理解目标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不过,在李敏看来,男性审美需求仍有待开发,这也是其坚持男装生意的原因。事实上,男装正在催生新的市场。
不管是冲锋衣的破圈、还是瑜伽品牌男线服饰的走红,都证明了男性市场还有更多的可能,只是过去的市场没有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选择。
一定程度上,男性消费者用金钱投票,在消费需求上选择了阻力最小的那条路:通过购买昂贵且“经典”的品牌服饰,来规避社交风险、提高决策效率、确认社会身份。
而男装品牌,则捕捉并放大了这一需求,将产品打造成一种稳定的、可投资的“社交硬通货”。
不过,这远非一个静止的状态。
随着年轻一代男性自我和审美意识的觉醒,传统的男装格局也正在走向松动。但在此之前,那个“又贵又丑”的男装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持续被“卖得好”所统治。
而于市场而言,看懂这套逻辑,或许比纠结男装某件衬衫是否“值得”,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听筒Tech”,作者:听筒Tech工作室,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