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智能体开发者的生存境况

脑极体·2025年09月01日 19:36
智能体开发者的生存之道,是中国AI产业最接地气的底色。

去年开始,智能体成了科技圈最火的搞钱赛道。一批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把过去需要编程、调模型的复杂开发流程,简化成了搭积木式的拖拽操作,只用几个步骤就能搭建一个智能体。

一时间,无论是辞职创业的资深程序员、课余折腾的高中生,还是完全不懂编程的心理咨询师,都涌进了这个领域,人人都想试试“做个智能体赚钱”。

喧嚣过后,第一批智能体开发者的生存境况到底怎么样呢?

目前看,国内外开发者已经处于平行世界,完全是两种模式了。我们能在谷歌、Meta的发布会,或是海外开发者社区workshop上,听到“一人开发800个智能体”的创业神话,那边的开发者靠通用工具订阅费就能活得滋润。

而中国第一批智能体开发者的生存模式,比起硅谷同行,要更复杂一些。

开发大舞台,

有创意你就来?

如果给国内第一批智能体开发者贴一个标签,首选是“草根”。过去一年多以来,涌现出了大量的非传统开发者,他们大多没有专业编程能力,仅凭创意和低代码平台,就能做出能用的智能体产品,甚至拿奖赚钱。

比如百度联合英伟达举办的2024百度搜索·文心智能体创新大赛总冠军晓晓,原本是百度问一问的情感答主,38岁失业后,她抱着试试的心态,搭了个情感咨询导师智能体。

还有很多做小红书的宝妈,日常时间零散又有限,手动做图文内容特别耗时。用Coze智能体搭一个专属Agent,不用额外输入参数,提前把工作流设好,比如选好小红书常用的图文尺寸,设定固定风格,如育儿干货、母婴好物分享的专属版式,Agent就能自动批量生成符合平台调性的博文图片。后续宝妈们只要找时间直接发布,不用再在图文制作上费心思,能省不少精力。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群体的年龄跨度:某平台的智能体创新大赛里,有9岁的小学生提交作品,也有51岁的退休教师。

不难发现,硅谷的智能体开发热潮,还是以技术极客、连续创业者为主。跨专业、无技术背景的人群进入开发领域,是国内智能体爆发之后的一个独特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一是国内的低代码和无代码开发平台更“卷”,把技术门槛降到了拖拉拽的水平,会用电脑就会开发智能体。秒哒、扣子这类零编程基础即可开发的平台问世,让开发者群体从技术圈层扩展到教师、退休人员甚至学生。

更关键的是,国内庞大的细分需求需要草根开发者填补,创意的价值在垂直场景里被放大了。无代码平台把技术能力封装成现成模块,开发者不用关注底层逻辑,只需聚焦解决问题,比如法律咨询、面向宝爸的育儿知识,还有医院导诊机器人缓解导诊护士的压力……这些场景十分细分,互联网巨头或软件服务商来做人工成本高、回报低,恰恰成了草根开发者施展的舞台。

但是,有梦就一定有钱赚吗?

国内开发者,

日子好像更紧巴

就在国内智能体百花齐放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国内智能体开发者的商业变现,跟海外同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海外,智能体订阅已经是成熟到甚至“群魔乱舞”的商业模式。有开发者吐槽,东南亚有大量短平快的智能体,短时期就能吸引大量用户订阅,已经成了商业健身房一样的套路。

可在国内,智能体开发者的日子要紧巴得多。比如之前提到的晓晓,有了情感咨询智能体的稳定收入,但一个月也就3000元。全网10万+粉丝的律师,靠智能体分身提供法律咨询,拿到的有效线索里,最高成交金额才数万元,与其本职工作相比,显然不够看。

而这些,已经是智能体开发平台的标杆案例了,更多智能体还处于免费或极低订阅费的状态。

同样是做智能体,为什么国内外差距这么大?最主要的因素是独特的付费环境。

国内C端用户对工具类智能体的付费意愿低,还有很多免费同类应用可选,导致智能体的商业冷启动周期长,刚开始只能靠免费试用来引流,可这样一来,付费转化率也跟着降低。

面向B端市场呢?龙头或大型企业的AI智能体开发订单,大多被基础模厂或有规模的ISV服务商包揽,个人开发者很难撬动这块大蛋糕,而中小企业客户的预算往往有限,只能赚点小钱。

除了外部市场环境,国内开发者本身更草根,也是影响收入的一个原因。无代码开发让非技术人员靠拖拽就能完成智能体的开发,低门槛既是机遇也是负担,直接导致市面上的同类智能体泛滥。诸如“小红书文案生成器”“情感博主”之类的简单智能体,在各平台扎堆出现,模仿者多了,加上功能重复,开发者的收入也随之暴跌。

所以说,国内智能体开发者还真没办法像海外同行那样轻松赚到钱。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生存哲学。

草根开发者的生存哲学

没有成熟的软件付费市场,也没有企业金主的大订单,国内开发者走出了一条更务实的生存路径,靠小而散的需求拼出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在三类生存实践里,我们能看到草根开发者的务实与灵活:

一类是抱大腿型。

对缺流量、缺变现渠道的草根开发者来说,抱紧大互联网平台的现成生态,把智能体嵌进成熟生态里赚钱,是最省心的选择。

以两大移动支付生态为例,腾讯基于混元大模型打造的低代码AI智能体平台腾讯元器,就把智能体与微信生态深度绑在一起,提供微信支付MCP,一个奶茶店小老板,可以在平台搭一个智能点餐助手,直接接入微信支付,还能通过企业微信给新顾客发满20减5的微信优惠券,把点单效率与消费者黏性拉起来。

蚂蚁集团推出的无代码AI智能体平台百宝箱Tbox也具备类似的能力,支持调用支付宝的支付、会员、生活服务等接口,开发者轻松做出支付宝生态内的AI应用。

字节跳动的Coze,也能给开发者提供全平台流量池,Coze整合了抖音、微信、飞书的插件,还自带豆包大模型,个人开发者半天就能搭出能用的工具,分发到服务号、个人社交媒体等渠道,提供客服、互动咨询等互动。

第二类生存模式,是小而精,专啃巨头看不上的那些垂类小场景。

模厂和ISV服务商更愿意盯着政务、金融等高投入场景,而那些小而散的需求,比如宝妈做母婴媒体的内容工具、社区夫妻店的私域群客服。这类需求不用做复杂功能,靠低代码平台的模板就能落地,赚的钱虽不多,但胜在稳定,需要接地气地理解,成了草根开发者的专属领地。

比如百度的文心智能体平台,把零代码逻辑简化到选模板、填需求、生成、上线,还提供流量扶持,特别适合做ToC小场景的智能体。京东云的言犀智能体平台,提供客服、供应链的现成模板,则盯着电商场景,线下小店主改改描述就能用。

还有一类技术水平略高的智能体开发者,则可以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痛点,走定制型的生存之路。

此前我们曾采访过一个独立AI开发者,帮中国数千个工厂做视觉识别的定制化模组,很多客户都是通过抖音平台直播找过去的。而中国有几千万家中小微企业,它们没能力请AI小虎、智能体小龙做定制化AI系统,但也有“私域问题回复不过来”“产品图册整理不全面”“客户跟进慢”之类的困扰。

这些广覆盖、低预算的企业需求,其实不用做复杂的架构,只要能解决具体问题,企业就愿意付费,也是草根开发者团队的定制生意来源。

帮助企业用户搭建一个智能体系统或数字团队,现在也变得格外简单。今年WAIC大会上,BetterYeah AI就展示了数字员工的极简流程,只用一分钟,就能拼出一个数字员工智能体,还能对接企业现有的CRM、ERP系统,进行协作,百丽这样的大企业用它开发“货品AI助理”,草根团队也能借鉴这套逻辑,依托这类开箱即用的企业级开发平台,吃到B端市场的定制化蛋糕。

从这些生存哲学背后,我们可以大致描摹出第一批草根智能体开发者的日子,那就是:或许无法一夜暴富,却足够扎实。

不用靠风口割韭菜,不用跟巨头抢赛道,就靠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在小而散的场景里,给中小微企业和普通人带去用得起的AI,从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种生存之道,或许不像硅谷创业神话那样炫酷,却恰恰是中国AI产业最接地气的底色。

开发者生态,

智能体的下一个战场

智能体开发极大地降低了普通人参与AI的门槛,这些草根开发者的生存与成长,正是中国AI产业最鲜活的生命力。AI产业之争,最终是生态之争,而开发者是生态的核心。

要吸引更多人入局智能体,低代码开发平台不能只停留在工具层面,还得搭建商业舞台,切实解决智能体赚钱、分发的核心诉求。

目前,智能体开发平台的生态建设还远未成熟,赋能与加持开发者,将长期成为智能体开发平台的主旋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最紧迫的任务,很可能成为平台之间竞争的核心赛点:

首先还是要完善底座,做好开发者社区与工具建设。

通过更丰富的工具和模板,进一步降低技术门槛,让更多非技术背景的人也能上手就来。文心智能体平台的做法就很典型:它提供上百个场景模板,开发者选好模板后,只需填写“服务对象”“核心功能”等基础信息,平台就能自动生成AI逻辑;加上可视化工作流和只需拖拽的流程节点,全程不用写一行代码。只有让退休教师、学生、宝妈这些非专业人群都能轻松做智能体,生态才有足够的活水。

第二个紧迫任务,是让商业回归商业,设计合理的分利政策与分发体系,让开发者真正赚得到钱,有持续开发和更新维护的动力。

目前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字节跳动Coze都有相应的流量分成机制,通过大量互联网应用来让智能体真正触达用户,帮助草根开发者变现,来获得收入。公开数据显示,文心智能体平台已有30%的智能体开始赚钱了。

此外,平台不能忽视智能体落地所需要的多技术能力,成为开发者的一站式平台,十分重要。许多智能体落地需要有硬件载体或联网设备,俗称“卖盒子”,比如社区医院的导诊智能体、儿童的陪伴智能体,有一个独立的硬件更方便使用,这是因为把AI部署到现实场景中,还需要集成计算硬件、芯片、网络模组、视觉能力、IoT、蓝牙、温度传感器等许多非AI的能力。这时候,智能体开发平台支持多技术整合,可以减少开发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繁琐选型,不用自己对接复杂接口,减少适配兼容问题,从而做出更有竞争力的智能体产品。这种一站式的能力支撑,会增强开发者对平台的依赖与凝聚力。

可以说,草根开发者与低代码平台的共生共长,为中国智能化踩出了一条接地气的落地路径。

当开发者能靠自己的创意和努力安稳活得好,更多普通人愿意为有价值的智能体买单,中国AI产业才真正扎实起来,成为推动社会进化的重要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作者:藏狐,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写让你脑洞大开且能看懂的人工智能、流媒体、海外科技。

下一篇

寒武纪股价“封王”亦不是一次简单的价格超越,而像是一次资产定价权的交接仪式,市场的钟摆已然荡向科技创新的一极。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