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新国标落地,黄底黑字牌照上线,广州「电鸡」并非城市的敌人
被业内称为最严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今天起正式开始实施了。
相比之前的规定,新国标对 2025 年 9 月 1 日以后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时速: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 25km/h,并要求超过 25km/h 时电动机自动停止动力输出,明确禁止预留改装接口并新增多项防篡改设计要求,要求杜绝非法改装。
安全性:提升了制动性能要求,提升关键部件的阻燃性能要求,塑料件总质量占比不得超过整车质量的 5.5%,明确规定充电器不得设计为车载形式。
续航:将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整车质量上限由 55 公斤提升到 63 公斤,续航将有所提升。
配置:明确了电动自行车鼓励安装后视镜,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骑行装置。
新规释放的信号相当明显,以前管理电动车主要是管路上骑车的人,进行罚款、扣车,这次的新规则直指源头,生产厂家和销售商也需要承担责任,不能把所有的安全风险都甩给末端的用户。
而在新国标实施的同一天,广州市也出台了新的《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登记办法》和《广州市专用号牌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并同样于今日正式实施。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广州将从今日起为外卖、快递、环卫清洁等民生服务行业的电动自行车颁发新的黄底黑字牌照,具体划分如下:
「广州 W」号段用于外卖等即时配送企业车辆;
「广州 X」号段用于电力、供水、燃气、电信通讯等公共设施抢修单位车辆;
「广州 Y」号段用于瓶装燃气、邮政、快递、报刊投递行业车辆;
「广州 Z」号段用于医疗卫生、环卫清洁、消防救援和治安防范等单位车辆。
新规要求之前悬挂原网约配送车辆号牌的电动自行车需要在 2026 年 3 月 1 日前处理完毕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并申领新的黄底黑字牌照。
广州的独特困境
这并不是广州第一次出台对电动自行车的管制措施,作为世界闻名的「电鸡之城」,如果你说自己从没被电鸡滴过,那么你一定不是广州人。
董车会编辑部的同事们曾讨论过在广州开车出行的四大至暗时刻,分别是:
半夜在广园大舞台和大货车同台竞技;
周末出行误入五月花停车场;
去番禺山姆经过冼庄立交时,不熟路的外地半挂在你面前横穿 4 条车道;
以及最恐怖的——在中大布匹市场的你被包裹在了电鸡洪流中,四面八方的电鸡或顺向或逆向从你的爱车两侧经过(或许其中还夹杂着不少平板车),这时候大概率会有人从侧面撞歪了你的后视镜,但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并且很快就消失在了你的视线中。
简直是半夜梦到都要被惊醒的程度。
在广州电动车才是拥有最高路权的那个,既能上机动车道也能上人行道,并且想滴谁就滴谁。
除此之外,电鸡肆意违停堵住路口和人行通道、闯红灯逆行加塞、暴力改装后超速行驶等问题也屡见不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事故的不断发生。
广州主要医疗机构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交通意外伤,普遍占到了各大医院创伤骨科患者数的 60%-80%。急诊接诊的严重车祸伤中约 65% 是电鸡相关车祸引起, 75% 的交通意外死亡事件也源于电鸡相关车祸。
电鸡大量聚集的城中村更是事故高发区,2024 年 5 月,白云区三元里抗英大街电动车自燃引起火灾导致多家商铺受损,三元里村也成为首个明令限制电动车出入的城中村。
然而从数据来看,广州既不是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也不是交通最拥挤的城市,但为何成为了「电鸡围城」最突出的城市呢?
根据公开数据,截止 2024 年底,广州全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超过 560 万辆,远低于上海市的 1150 万辆、苏州的950万辆和杭州的 700 万辆。
除了广州有大量未上牌的电鸡之外,导致电鸡和机动车、行人矛盾突出的另一个原因是,广州的非机动车道非常稀缺。
四大一线城市里,北京和上海的主次干道非机动车道设置率都在 90% 以上,对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比较友好,而广州仅有 32%,深圳更低仅为 28%,无路可走的电鸡自然只能溢出到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
电鸡并非城市的敌人
那么造成了这么多不便和危害的电鸡能像多年前禁摩一样一禁了之嘛?
答案是不能。
根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 4 月份发布的《 2024 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披露,2024 年底,广州市电动自行车日均骑行量 903 万人次,这一数据甚至高于了广州地铁日均 888 万人次的客运量。如果一禁了之,广州的公共交通根本无法承担起如此大的人流量。
而且广州有 2/3 的人居住周边 800 米没有地铁站点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很多都靠电动自行车解决,同时广州作为超大城市,注册外卖骑手约 20 万人、每日活跃骑手 12 万人,对电动车的依赖度极高。
治理「电鸡围城」的困境,只能靠疏而非靠堵。
从 2021 年起,广州市陆续出台了多份有关电动自行车治理的方案。
2021 年 7 月,广州出台了两份征求意见稿,其一是实施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其二是限制电动车通行范围.
但意见稿一经发布却引起了群情激愤,根据当时的意见稿,几乎整个广州中心区域对电动自行车全天禁行。后来经过修改,在 23 年开始实施的正式方案中,措施从区域限行改为路段限行,从全天候限行调整为部分路段分时限行。
2024 年 12 月,广州又出台了《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其内容主要包括:电动车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速不能超15公里;三次以上违规可以扣留车辆;外卖小哥一周严重交通违法三次,要被派单管控;适时对电动车实行总量控制,不发展共享电动车;加大非法改装、交通违章处罚力度。
而自今年 5 月份开始,广州更是持续不断的进行着「叉鸡行动」,仅在行动开始一个月后,全市就现场查处电动自行车各类违法 13.3 万宗,在重点地铁口查扣、拖移电鸡 2.36 万辆。
对乱停乱放、非法载客、假牌、套牌、功率超标的电鸡则是统统扣车加罚款,并且在重点路段新增了摄像头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
严管之后停车乱象有所好转
事实上在严管之后,情况确实有所好转。
这次新国标的实施,则为电鸡治理从生产源头打开了突破口。
要知道,以往的电鸡违法行为多少都有点法不责众的味道,外卖骑手圈子里,如果能有效的改装车辆甚至成为了一门「学问」。
一位小红书网友也分享到:
我以为大家都会被限速,结果其他人都该改装到了 30km 左右,超车的时候还要在旁边笑我,这样下去我也要去改装了。
与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抓终端用户,从更好监管的厂商端入手显然是更有效的方法。
电鸡泛滥和治理,自它出现那刻起就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它是人们谋生的工具,是无数家庭的最后一公里,但如果若任其失序,也免不了会反噬整座城市的安全与秩序。
治理电鸡,不是为了剥夺谁的路权,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交通的参与者,无论开车、骑车还是步行,都能安心地在这座城市里穿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董车会”,作者:芥末,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