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冰杯爆火,为重用循环杯带来了商机?
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全国超150个气象站发布40℃以上监测,而迈入8月,新一轮的热浪还在路上。
炙热的不止空气,还有悄然升温的“冰块经济”。
7-Eleven、山姆、农夫山泉等巨头纷纷下场,把冰块摆上零售货架。年轻人从享受“随时随地”冰爽,到便利店DIY调制饮品,再到媒体平台走红,都市居民正在为一杯冰块,买单“仪式感”。根据《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冰杯品类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增速,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达48杯。
便利店出售的各式冰杯,图丨reuters
但在实现“冰块自由”前,先被打工人们捕捉到的,是刺痛钱包的价格标签:4元一杯冰块、8元一个冰球,价格甚至超过一瓶可乐。
贵从何来?答案或许源自那被我们所忽视的一次性包装上。这杯“固态水”,不仅单价扎心,更带来了一笔悄无声息的环境账单。
通向“冰块自由”的成本账
根据每日人物媒体调查,算上设备磨损、房租水电、人力开销等,制冰厂生产出1公斤冰块的成本大致在1.6~2元区间。换算下来,一杯便利店中常见的160克冰块,原材料成本在0.3元左右。
这个成本离售价仍有相当的一段距离,紧接着后面的还有两道“门槛”:运输与包装。
运输,是冰块在店铺流通中“不容易”的一环。冰块体积大、单价低,对冷链要求高,必须全程维持0℃以下。在盛夏季节运输一车冰块,其实和运一车荔枝一样娇贵。城市运输途中的损耗、人工费用等都是不可避免的费用,均摊下来,每杯冰的运输成本可能在0.2-0.3元。
而更“贵重”的,则是包装。一次性冰杯的杯子,需长时间耐受-20℃低温不破裂并且不会析出有害物质,还要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变形,这类耐冻耐挤压的食品级塑料成本,往往比普通PET瓶要高出50%以上,据行业内估算,价格约在0.4-0.5元,而封膜、外箱等包装另计约为0.3元,共计约0.6-0.7元左右,比冰块本身还要贵。如此,按照纸面计算,在冰杯“抵达货架”之时,一个冰杯成本将在1.3元左右,初看不高,但如果再加上门店端的铺租人力、仓储、品牌营销,剩下的利润空间自然需要“大力相争”。
这门看似简单的生意,其实联通着整个线下零售和冷链系统的全流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份“轻盈”的包装,不但占据超一半的直接成本,同时带来的“高隐性成本”也成为环保难题的源头之一。
“喝一杯”留下了什么?
如果说冰杯的经济成本尚可用运输、人工、包材来量化,那么其环境成本,则是一笔难以被直观看见,却愈发沉重的“隐形支出”。
市面上主流冰杯多以PP(聚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 PLA(聚乳酸)材料制成,其中PLA因具“可降解”标签,往往被认为是环保替代品,但现实情况是,它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往往需依赖特定温度、湿度的工业堆肥条件,而这类设施在国内尚未普及。绝大多数PLA冰杯依然以“不可回收”的身份进入焚烧或填埋系统,与传统塑料无异。
据英国Green Goblet和国际碳足迹数据库测算,一个普通一次性塑料杯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约为70–100克二氧化碳当量(CO₂e),大致等于城市中打车半公里所产生的碳排。这虽看似轻微,然而一线城市年消费冰杯已以亿计,仅碳排就可能触及万吨量级,更未纳入冷链运输、复合包材及仓储过程中的消耗。
但问题不止于“碳”。
更为棘手的,是大量一次性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成本。每一个“喝完即弃”的冰杯,最终都可能成为环卫系统难以处理的残余垃圾。一方面,杯体与杯盖、封膜、吸管等多材质组合,回收分选难度大;另一方面,少量残留物也容易污染整批可回收物料,抬高清理与二次分拣的人力成本。
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品牌方需为其产品包装的全生命周期负责——不仅要考虑碳排放,更需承担包装回收、处理及生态补偿的相关责任。在土地资源紧张、填埋空间有限的城市中,这些“杯山杯海”不仅挤占处理能力,也带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治理压力。
一次性冰杯虽轻便,却正在不断叠加为城市不可忽视的环境“重担”。
当“可持续”成为生意本身
当我们被一次性塑料杯的价格和环境问题双重“刺痛”时,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开始浮现:是否存在一种模式,能够同时减少包装支出,又推动商业运营走向可持续发展?
答案,或许藏在近年来“循环杯”这条被多地悄然开启的新路径当中。
全家塑环真循环杯项目,图丨全家官网
在中国台湾,全家便利商店联合环保组织“环海净塑”推出了循环杯项目,采用“押金租借+异地归还”的模式:用户无需支付押金即可借杯饮品,用完后可在任意门店归还。据其官方显示,2023年,他们联合超商、连锁咖啡、速食等多个业态成立“永续循环杯大联盟”,到2024年,全家全年减少一次性饮料杯使用量的比例达到了20%。
而在长沙,本地咖啡品牌猿素则主打“会员制+环保杯”,探索出另一种路径,“咖啡循环杯”覆盖堂食、外带、外卖多个场景,支持多门店归还,由店员清洗。对消费者而言,既卫生又实用,会员年费还能带来高频消费折扣;对品牌而言,年费制既覆盖杯具成本,也有效培养了消费者对可重用模式的消费习惯,成为商业发展与环保可持续的结合点。
香港则出现了另一种模式——以平台化运营推动场景化闭环循环生态的构建。据循环餐具服务商WeUse称,其为各类活动场景提供可循环再用的餐具租用及清洗服务,目前已合作超过600多场活动,減少使用超过49万件一次性餐具,形成了“循环容器+活动空间”的场景化闭环系统,实现了餐具重用在大型活动中的常态化运作。
相比公益驱动的环保项目,这些实践是以商业视角切入可持续问题的“微系统改造”工程。循环杯不只是少用一点塑料,而是正在成为一个以系统逻辑重构消费者使用习惯与服务链路的新机会。
与其制造“垃圾”,不如制造“新模式”
近年来,在“冰饮高频消费”与“城市减塑”这两个变量叠加之下,“循环+”或将是一门具备长期增长可能的新生意。在“可持续”逐渐从企业口号转向运营核心的背景之中,一个“循环杯”所能承载的不仅是环保符号,更将是重塑消费场景与品牌价值的机会。
尤其在中国城市高密度、快节奏的消费生态中,便利店与新茶饮品牌因其高客流量、高复购率、操作标准化及门店密集分布,天然拥有落地“循环+”模式的潜力。
对于便利店,循环杯的使用路径已有成熟范式:用户扫码即可借杯,消费完毕后就近归还,操作流程简洁高效,几乎不改变原有消费习惯。以全家FamilyMart在中国台湾的循环杯试点为例,其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构建“借—饮—还—清洗”系统,不仅获得用户好评,也显著降低了门店一次性杯具消耗量。
而对于新茶饮品牌而言,循环杯则不仅仅是一个容器,更是延展品牌叙事与深化用户关系的媒介。通过定制杯身图案,融入IP联名、节气文化或城市特色等视觉元素,循环杯本身即可成为品牌文化的“移动名片”,有助于激发用户的收藏欲与社交分享意愿,构建情感认同和消费仪式感。
但真正决定循环体系能否落地的核心,在于其系统性运营能力——即“谁来做”与“怎么做”。这意味着,不仅要解决杯具本身的借还机制,更需要从洗杯物流、库存调度、平台对接、数据追踪、用户激励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构建。
The reusable cup,图丨ReCup官网
在这方面,德国 ReCup 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成熟样本。作为德国乃至欧洲领先的大型循环包装运营商,ReCup 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循环系统网络。其品牌旗下的 RECUP(循环杯)与 REBOWL(循环碗)已覆盖德国超过 21,000 家门店,涵盖咖啡馆、快餐店、加油站乃至政府机构与企业食堂。系统由其自建或合作的清洗中心支撑,形成“本地循环—集中清洗—再配送”的标准流程,兼顾效率与碳足迹控制。
此外,ReCup 极为重视用户端的体验优化与行为引导。通过积分机制、价格杠杆、会员等级、使用提醒等功能,叠加App与小程序的全流程支持,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明确的反馈激励,提升返杯率与复购意愿。这种从“体验设计”出发的运营策略,降低用户流失风险的同时,提升了循环体系的稳定性和规模化潜力。
循环杯与一次性塑料杯系统示意图,图丨绿色和平
从商业视角看,循环冰杯已不再是“环保替代品”,它可以为提供企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的转变:它可将“一次性包装成本”替换为一种具备数据价值的系统资产;通过嵌入会员和积分系统,它还可以成为品牌与用户的触点,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同时也作为企业ESG实践的一环,为品牌在政策端与公众舆论中加分。
成本、生态与消费者体验,并非“零和游戏”
更为关键的是,政策层面的风已然吹起。从“限塑令”逐步升级,到“无废城市”战略落地,可循环包装的生态正在国家与地方政策中加速成型。
国家层面,《“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首次系统提出“绿色包装”理念,鼓励研发与推广可回收、可降解的替代材料,并推动重点行业落实减塑目标。这不仅为产业界划出了方向,也释放出对可循环系统从设计端到回收端全链条支持的政策信号。
地方层面也在持续发力,以广东为例,其最新发布的《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将商品零售、电商、外卖等行业的主体责任落地,鼓励相关企业推广可循环包装、餐具的使用激励机制。上海则通过《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将绿色采购、包装减量与闲置物品再流通纳入法治框架,提出支持电商与寄递企业使用可循环配送箱、推进包装结构标准化。北京,则在《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明确鼓励使用可清洗消毒的重复使用餐具,并通过外卖平台设置“无需餐具”选项、积分奖励机制等方式,引导公众践行减塑习惯。
除政策推动外,行业标准也在为“重用”模式铺设地基。近年来,国内陆续发布了涵盖循环包装管理、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等方面的规范:如《物流包装循环使用管理要求》为包装材料的回收、清洗处理、再利用流程建立了统一流程;新版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国家标准则明确了原料、迁移限量等安全门槛,确保可重用餐盒、饮品杯的材料可靠。这些标准正让“重用”从理念走向可执行的产业体系。
这类政策不仅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循环包装从小规模试点向系统化、产业化演进奠定了基础。企业不再是“孤勇者”,而是政策鼓励与行业共识下的系统参与者。
对于品牌而言,这并不单是一次环保投资,而是一次产品服务逻辑的重构,一种从政策激励中寻找增长机会的商业战略。在绿色转型成为普遍共识的当下,谁先入局,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价值与认同的双重优势。
在这场关于“冰与杯”的消费浪潮中,品牌不该仅局限于“玩得尽兴”的市场营销,更应与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与政策方向同频共振。与其继续为一次性包装支付高昂的价格和生态成本,不如共同投入到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共建当中。
而眼下,我们迎来的或许不只是一个炎热夏季,更可能是循环经济走向主流、融入日常生活的起点。
参考资料
[1] 7月以来152个国家级气象站高温超40℃,8月仍有阶段性高温热浪 (2025) 界面新闻. Available at: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8409020710806563&wfr=spider&for=pc (Accessed: 20 August 2025).
[2] 2023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2024)
叶俊楠,谢楠, 和李懋华. Available at:https://www.oliverwyman.cn/our-expertise/insights/2023/apr/china-consumer-trends-in-dairy-frozen-desserts-and-iced-beverages-with-meituan.html
[3] Chinese embrace icy DIY drinks as competition with cafes heats up
https://www.reuters.com/lifestyle/chinese-embrace-icy-diy-drinks-competition-with-cafes-heats-up-2024-08-27/?utm_source=chatgpt.com
[4] 打工人,「吃不起」冰块了?https://mp.weixin.qq.com/s/6gaPkoWodar9zS97AlXSQQ
[5] 从便利店到动物园到制冰厂,追踪一块冰 https://mp.weixin.qq.com/s/4LasKRqIcW2UqoXWPrKUiA
[6] 生物降解塑料真的减碳吗?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555486?utm_source=chatgpt.com
[7] Reusable vs Disposable
https://www.green-goblet.com/reusable-vs-disposable/?utm_source=chatgpt.com
[8] 环海净塑
https://www.blueocean.vision/pages/plasticircularcup
[9] 全家-循环杯
https://nevent.family.com.tw/reusable-cup/
[10] 用"循环杯"摆脱塑料污染,长沙这间咖啡店是怎么做到的?
https://mp.weixin.qq.com/s/MEKna2eDunwVzuG6hTCMtw .
[11] ChOOze by Circular City
https://www.ch00ze.co/
[12] Weuse
https://www.weuse.hk/
[13] 都是冻一下,日韩的冰杯凭啥每年能卖出几十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4803549652359644&wfr=spider&for=pc
[14] 22.8元的农夫山泉冰块,是不是智商税?
https://36kr.com/p/3391177726515587?utm_source=chatgpt.com
[15] 高价冰块卖断货,农夫山泉抢了谁的市场?
https://www.eeo.com.cn/2025/0627/734944.s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16] Recup
https://recup.de/en/?utm_source=chatgpt.com
[17] 广东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F%E4%B8%9C%E7%9C%81%E5%85%A8%E5%9F%9F%E2%80%9C%E6%97%A0%E5%BA%9F%E5%9F%8E%E5%B8%82%E2%80%9D%E5%BB%BA%E8%AE%BE%E5%B7%A5%E4%BD%9C%E6%96%B9%E6%A1%88/65768526
[18] “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
https://baike.baidu.com/item/%E2%80%9C%E5%8D%81%E5%9B%9B%E4%BA%94%E2%80%9D%E5%A1%91%E6%96%99%E6%B1%A1%E6%9F%93%E6%B2%BB%E7%90%86%E8%A1%8C%E5%8A%A8%E6%96%B9%E6%A1%88/58552201
[19] 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
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slwrzlzxd/202012/W020220310503897589117.pdf?utm_source=chatgpt.com
[20] 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
https://finance.sina.cn/2024-03-27/detail-inapufqq4463985.d.html
[21] 物流包装循环使用管理要求
https://www.antpedia.com/standard/2016052855.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22] 运输包装 可重复使用的塑料周转箱 第1部分:通用要求
https://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id=053404E3EFEA8F91E06397BE0A0A9209&utm_source=chatgpt.com
Chinese embrace icy DIY drinks as competition with cafes heats up
https://www.reuters.com/lifestyle/chinese-embrace-icy-diy-drinks-competition-with-cafes-heats-up-2024-08-27/?utm_source=chatgpt.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摆脱塑缚”,作者:郭子铮,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