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技术+需求三重驱动:循环快递箱亿元级市场崛起
202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连续第11年稳居全球第一。这一数字背后,是每日数以亿计的包裹在城市与乡村间穿梭。快递一次性包装材料在分拣、运输及废弃过程中,不仅大量消耗森林资源,还带来了显著的碳排放。因此,绿色包装已不再是边缘话题,而是成为快递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进入2025年,这场由政策驱动、企业探索与技术赋能共同推动的绿色革命,正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创新企业的先锋试点,到顺丰、京东等行业巨头构建的生态体系,再到《快递暂行条例》修订版的落地实施,循环快递箱正逐步成为行业变革的核心,试图破解“高成本、低回收”的发展困局。
01 灰度环保的先锋试点
2017年,创业者柴爱娜带着亲手做的循环快递箱,站在中国邮政总局门口。
她想传达一个简单却有力的理念:包装不该是一次性的,它可以被反复使用,成为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核心。
这也成为“灰度环保”的起点。柴爱娜为企业取名“灰度”,意在表达环保转型并非黑白分明的立场表态,而是一段从污染走向清洁的渐进过程,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缓冲地带。
灰度标准箱 图丨灰度环保官网
灰度环保的首款产品采用可再生材料,坚固耐用,且废弃后可100% 回收再利用。这种突破性设计很快吸引了资本关注:从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到数千万元 Pre-A 轮、再到亿元级A轮融资接连落地,这些都为灰度环保的全国网络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借助这一商业基础,灰度环保搭建起“中心仓+卫星仓”的运营网络,在全国投放超1000万只循环箱,累计完成2亿次循环,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其“金字塔式回收模型”以大B端客户为支撑,逐步向社区末端渗透,并通过为每个箱体配置“身份码”,实现全流程追踪,将损耗率控制在行业低位。
图丨灰度环保官网
值得强调的是,灰度环保的竞争力并不局限于箱体本身,而在于其系统级能力建设——涵盖了从包装追踪、调度管理、清洗归还,到损耗控制等各个生命周期环节,形成了闭环运营能力,为行业提供了可以复制的参考样本。
以客户安踏为例:据灰度环保华南副总裁萧高飞介绍,自2021年起,灰度环保陆续向安踏供应超过10万个循环箱,用于鞋垫工厂至成品组装工厂之间的短距离点对点运输。该运输线路仅20多公里,单箱循环周期极短,每个箱子每月可循环使用5次。换句话说,仅一个月就足以摊平循环箱的成本(一次性纸箱约为5元/次)。更具说服力的是,这些箱子至今已使用近3年绝大部分依旧完好,意味着从第二个月起,安踏几乎不再承担额外的包装支出,节省效果显著。
在环境收益方面,循环箱也有不小的碳减排空间。根据环保机构“摆脱塑缚”202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循环包装只需使用6次便能实现碳减排效果;循环次数达到28次,则可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转正。不同场景下,循环箱的规格,循环率,周转成本不同,其实现正经济效益的速度也不同。
然而,推动循环箱的规模化落地,真正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可行性”,而在于“系统执行能力”。摆脱塑缚项目经理陈艾佳认为,可循环快递包装的规模化应用正面临多重挑战:
01 成本结构前置:包括包装生产、系统搭建和运营维护费用等成本较高,虽然长期具备成本效益,但短期经济压力显著;
02 回收流程复杂:当前依赖快递员上门回收的模式运行成本高,而消费者因缺乏有效激励和便捷渠道导致配合度不足,使得回收率、周转率偏低且损耗率居高不下;
03 消费者参与度不足:既有回收模式限制了参与机会,同时从一次性包装到循环使用的消费习惯转变需要系统性引导;
04 数据共享障碍:尽管包装的精准追踪能提升运营效率,但涉及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等多方主体时,数据孤岛问题导致信息断链,影响整体管理效能。
积极的一面是,在冷链运输、电商大件、社区团购等高频高值场景中,循环箱已成为“以点带面”推广的突破口。能否突破规模瓶颈,关键在于快递与物流巨头的系统执行能力。而在这一进程中,顺丰是最早入局并具代表性的探索者。
02 先行者顺丰的体系构建
顺丰自2017年便开始大规模试点循环快递箱,当时投入高达63.8万个,到了2021年,又追加部署了超过140万个。据当时在顺丰负责该项目的萧高飞介绍,尽管彼时绿色理念尚未普及,但不少企业已意识到,循环包装不仅有利于提升运输安全性、降低破损率,还能优化客户的收货体验。
但现实是,早期推广过程仍然困难重重:用户不了解、配送员抗拒、流程复杂难以执行。为此,顺丰选择主动承担前期教育与引导成本,向大客户提供免费试用周期,让其逐步熟悉循环箱的使用流程,直至转化为正式合作。
让萧高飞记忆尤深的案例是美乐家在上海的试点。当时,顺丰协助其仓库对接流水线,试点仅盖同城配送环节。试用一个月后,美乐家的美国总部高层就反馈循环箱显著提升了客户收货体验,且高度契合其绿色、可持续的品牌理念。此后,美乐家主动提出希望将循环箱应用至更多城市,并逐步替换原有纸箱。
随着“双碳”战略推进,越来越多国内品牌主动加入绿色包装实践阵营。据萧高飞观察,近两三年,安踏、伊利、蒙牛等品牌均表示出对循环体系的浓厚兴趣,甚至在理念和行动力上已超越部分外资企业。
顺丰可循环包装 图丨顺丰官网
2024年,顺丰首次将冷运循环包装应用于最后一公里派送,不仅保障了运输全过程的恒定温度,还能实现超过30次的循环使用。截至2024年9月底,顺丰冷运循环包装箱累计投入18.43万个循环箱,循环142万次,共累计减少1182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32800棵树。
尽管顺丰已在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但萧高飞坦言,截至目前,循环箱在整个快递行业中的渗透率依然不到1%。他指出,真正的瓶颈从来不在“箱子”本身,而是系统性能力的缺失——包括数据平台的构建、闭环运营机制的落地,以及如何解决快递员减负的工作现实。
其中快递员是循环箱“最后一公里”回收能否闭环的关键角色。然而,由于他们日常配送任务本就强度极高,回收箱体意味着额外负担,执行意愿普遍不足。
为此,萧高飞在顺丰任职期间曾推动一系列激励机制来调动一线人员积极性。例如,为成功回收的快递员发放补贴,或通过积分制兑换福利。这些措施在部分区域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若要实现大规模复制推广,仍需总部层面提供制度性支持与资源投入。
03 多样化路径探索
与顺丰强调“系统运营与流程闭环”不同,京东的循环包装策略更侧重于产品组合与生态布局。自2017年启动“青流计划”以来,京东逐步构建了涵盖常温、生鲜、冷链、小件等多元场景的循环包装体系,年循环使用次数超过7000万次。其主力产品“青流箱”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单箱循环次数可达50次以上,结合封签与分层设计,有效减少胶带等一次性材料的使用。
此外,京东物流借助唯一码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现了“一箱一码”,再配合以循环包装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每一个循环包装进行全流程监控。
京东物流“一箱一码” 图丨京东物流官网
不过,如果加上逆向物流成本,循环包装的整体成本仍然较高。当前投放的“青流箱”在逆向回流时会犯“选择困难症”,其在各个仓库间均衡配置存在难点,导致不同型号的“青流箱”在各个仓库间分布不均匀,易造成包装空间的浪费。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共享,将是破解可循环快递包装逆向物流难题的关键。
在另一条路径上,EMS则利用其传统优势——网点密集、路线稳定——推出的数智化可循环封套袋和数智化可循环箱。当用户收到循环包装的文件袋和箱后,可通过手机扫码智能锁面屏上的二维码进行开箱拿出物品。之后,用户可选择当面签收或预约专人上门回收,即可开启包装箱的循环利用。
近年来,EMS的可循环快递包装主要在北京、上海的法院、身份证、车牌照、苹果、中医药5大使用场景进行试点应用。
的确,在诸多探索中,功能性场景被认为是循环快递箱最有潜力的突破口之一。萧高飞还提到,冷链运输就是目前循环箱落地最顺畅的场景之一。冷链配送流程标准化程度高、运输频次稳定,天然适合循环包装的规模化应用。
据萧高飞介绍,目前行业内使用的循环冷藏箱通常内置可更换的无纺布铝箔袋,使终端用户收到的并非整箱,而是可直接拆封的环保内包装。这种“袋中袋”的结构既优化了用户体验,也减少了内层包装的资源消耗,提升了整体回收效率。
然而,在面向C端消费者的常规快递领域,循环箱普及依旧面临不少障碍——从箱体设计的操作便捷性,到用户理解和配合程度,都存在心智门槛。一些用户反映箱子难拆封、流程不清晰。针对这些反馈,企业仍需持续优化产品设计,如简化结构、提升交互便捷性,减少非必要包装组件,以降低用户抵触心理。
这些实践共同印证了一个核心观点:循环快递箱的未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协同。必须依靠技术赋能、用户参与、企业执行三者之间的联动配合,才能真正构建起可持续的循环体系。
04 政策牵引:产业发展的关键支点
随着政策引导持续加强,循环快递包装正处于发展的加速期。据环保机构摆脱塑缚项目经理李茜介绍,2015–2019年间,可循环快递包装仍处在早期试水阶段,主要依赖企业自发探索,冷链循环箱的雏形也在此期间出现。
此后,相关政策逐渐加码,不仅提出明确的支持方向,也设定了可量化的推进目标,标志着循环快递箱正式步入规范化、规模化的新阶段。
2020年底,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700万个,2025年达到1000万个的使用目标。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再次发布《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 年实现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并将可循环包装列为重点推广模式。
终于,在2025年6月1日,《快递暂行条例》修订版正式施行,首次在国家层面为快递包装设立专章,要求快递企业制定包装操作规范、建立回收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实绿色包装责任。这标志着循环包装已不再是企业可选项,而成为行业的基本合规要求。
萧高飞指出,政策已为行业提供了多份指引文件,接下来亟需的是“强标准、强执行”的落地机制。一是统一循环箱规格,确保与快递设备系统适配;二是建立既可适配循环包装、又兼容一次性材料的过渡标准;三是配套监控与惩戒机制,避免政策沦为空转。
具体实施层面,摆脱塑缚项目经理李茜也提出建议:政府可以统筹搭建共享回收体系,打通企业间的数据壁垒,推动回收设施用地规划,并盘活邮政网点等末端资源。同时,可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一次性包装禁令、征收塑料税,并通过推行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PR)机制,为循环包装的成本负担提供反哺支持。
“十万个快递,只有三个用循环箱,但这就是起点。”一名快递员的话,道出了行业的现实困境,也隐含着变革的希望。
从灰度环保的试水,到顺丰、京东、EMS 等龙头企业的系统布局,再到顶层政策和底层技术的共同进化,循环快递箱正在逐步从边缘技术,迈入主流体系。
诚然,现实仍充满挑战:成本高企、回收率低、用户习惯尚未养成、行业标准仍存差异……但趋势已不可逆。随着更多城市加入“无废城市”建设,更多企业加入循环生态,更多用户转向绿色选择,循环快递箱终将从“示范工程”成为“普遍方案”。
它所体现的,不只是一次物流包装的改变,更是选择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它所带来的,不只是一次物流模式的转型,更是我们与物品、与资源重新建立关系的方式转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摆脱塑缚”,作者:摆脱塑缚行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