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美创始人孙怀庆:被超越不代表 “变差了” | 36氪专访
当国货美妆市场在渠道迭代与流量浪潮中经历洗牌,一家走过23年的老牌企业,该如何打破路径依赖、重获增长动能?
若将时间倒回几年前,这对于丸美而言或许并不成其为一个问题。
即便当时新消费风头正劲,线上市场一片火热,丸美却似乎始终与之保持着一定距离。用创始人孙怀庆的话来说,那时的心态是:“你们做你们的电商,我们继续深耕线下就好。”
然而,疫情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将故事推向了另一个方向。丸美不得不直面现实,于2021年启动了从线下为主向线上为主的战略转型。在孙怀庆看来,正是这场转型为丸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如果没有转型,就不会有今天的增长。”
不过,要让一家早已习惯增长的企业放下对过去的执着,从来不是易事。近日,36氪与丸美创始人孙怀庆聊了聊。
以下为36氪与丸美创始人孙怀庆的对话(经编辑):
上个时代成功的企业容易留恋过去
36氪:今年丸美制定了 40 亿的业绩目标,目前目标实现情况如何?当初为何定这个数字?
孙怀庆:这个目标不是突然定的,核心源于我们的转型。
此前线下是我们的主要销售来源,但疫情导致实体零售大幅下滑,消费者习惯一旦形成便难以逆转,并非疫情结束就会恢复原样,因此2021年启动了从线下为主到线上为主的转型。
2022年底提出 “未来 12 个季度实现同比30%左右增长”,过去十个季度我们都达标了,从进度看,今年达成 40 亿目标问题不大。
36氪:转型后渠道结构有什么变化?
孙怀庆:疫情前线下占 70%、线上 30%。现在已经实现线上 80%、线下 20% 的 “82 开”,变化非常大。这种转型让我们获得了新生命力,要是没转型,我们不会有现在的增长。
36氪:2019 年左右新消费浪潮时,大家都在做线上,当时丸美为什么没想着转型?
孙怀庆:上一个时代成功的企业,对新时代要么迟钝,要么假装迟钝,我们属于后者,对过去留恋。当时我们是国货里的 “王者”,2019 年我们利润 5 亿,有的品牌规模比我们大,但利润只有 2 亿,既有规模又有高盈利,所以总觉得 “你们做电商,我们深耕线下渠道就好”,完全没预料到疫情会带来根本性改变。
36氪:看到整个市场线上如火如荼时,没有过危机感?
孙怀庆:一开始没太有,还想着 “线上难道能取代线下?”。
36氪:转型是自上而下的?
孙怀庆:我亲自决定、亲自主导、亲自参与,还和团队并肩作战。这种转型是革命性的,要是没有创始人级别的决心,根本转不了。
36氪:这次怎么抛开对过去的留恋了?
孙怀庆:当认知升级了,留恋就没了。我们洞察到必须和年轻消费者在一起,而且未来中国美妆的主要渠道就是线上,这是趋势。另外,业绩负增长 30% 的打击也很大,我们习惯了每年增长,突然下滑近 50%,这种冲击让我们不得不放下留恋,直面转型。
36氪:转型前和转型后的用户群体是不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孙怀庆:不是 “变化”,是 “增加”。线下用户还是保留的,主要是 40 岁以上、三线及以下城市的 “小镇贵妇”,购买力强;线上新增了一二三线城市的年轻群体,像新锐白领、精致妈妈、资深中产,主力是 30 岁以上。这两类用户加起来,覆盖范围几乎全了。比如线上销量前四的省份是广东、江苏、山东、河南,河南是线下大省,前三个都是之前线下薄弱的省份,总量自然就涨了。
36氪:之前新消费品牌的 “线上流量打法” 被证伪了,丸美的打法是什么?
孙怀庆:那些打法不是 “被证伪”,是本身逻辑有问题,他们不是 TO B 或 TO C,是 TO VC,做 1 亿生意花 2 亿,靠融资活着,破坏行业生态,这不是真正的品牌。我们的逻辑是 “企业是利润中心”,没有利润就是耍流氓。线上打法核心还是 “产品 + 用户体验 + 品牌”:产品好,达人愿意推,消费者用了会复购;供应链强,能保证供货;品牌有 23 年积累,有信任度。
36氪:丸美现在线上什么渠道占比最大?
孙怀庆:线上渠道里抖音规模大一点。现在电商平台的利润空间确实在压缩:线下卖一瓶赚 2 块,货架电商可能只赚 1 块,抖音这类内容电商赚得更少,甚至有的品牌说在抖音不赚钱,只当广告平台。但我们能赚钱,核心是我们不搞 “纯流量打法”,成本控制得好,而且产品有复购,不是靠 “一锤子买卖”。
36氪:丸美是 23 年的老品牌,转型线上时,会不会面对年轻群体没有品牌认知的问题?
孙怀庆:为什么没有认知呢,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都是百年或几十年品牌,年轻人不也认吗?我们的代言人一直跟着年轻人的喜好走,从梁朝伟、周迅、彭于晏,到 Angelababy,再到现在的杨紫,都是和当下年轻人同频的。
产品完全贴合年轻人需求:他们有黑眼圈、泡泡眼,我们就出小红笔眼霜;他们要性价比,我们把眼霜从 15-20 克加到 30 克;他们喜欢黑科技,我们加了每分钟震动 12000 次的超导鎏金按摩头。还有,达人、博主推荐我们的产品,年轻人能看到真实反馈,认知自然就建立了。
36氪:丸美做品牌的方法论,这么多年是否有迭代?
孙怀庆:很多人说 “要拥抱变化”,变化有好有坏,要拥抱的是 “不变的东西”。做品牌不变的三样:创新而优质的产品、专业而专注的服务、跨越东西方的永恒品牌价值。传播方式会变,但内容生产的核心没变;渠道会变,但触达用户的本质没变。所以方法论本质上没大变化,只是在细节上跟着时代调整。
研发不能只看投入金额
36氪:现在美妆品牌都在讲研发,你们呢?
孙怀庆:看研发不能只看投入金额,要看 “有效投入” 和 “持续投入”。我们现在申请的发明、国家专利超过 600 项,获批的接近 100 项,其中 50% 已经用在产品上,还有 15% 是技术储备,万一新科技出现,我们不会措手不及。
我们做研发不追求 “短期噱头”,而是持续深耕,比如一年投 7000 万,投了 23 年,比那些一年投 1 亿但只投 3 年的品牌,积累多得多。
36氪:财报里,丸美销售费用占比高,研发占比低,给人一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感觉?
孙怀庆:这是对行业不了解的误解。首先,欧莱雅、资生堂的研发占比也才 2% 左右,我们 3% 已经高于行业头部外资品牌;其次,销售费用高是行业共性,美妆品牌需要通过渠道、传播触达消费者,但我们的营销是 “有效营销”,不是烧钱,比如我们请达人,是让他们真实测试产品,不是单纯投流;最后,研发要看 “成果”,我们 600 多项专利、PDRN 产品推出,这些都是研发投入的实际产出,不能只看比例,不看效果。
36氪:从护肤扩展到彩妆,收购是一条捷径吗?
孙怀庆:做好护肤品后,想补全彩妆板块,就有了 PL。当时收购PL的时候,想着“买品牌比新做容易”,花 5000 万收购了这个品牌。但后来发现,收购的品牌除了名字,啥都没有,我们相当于 “借了个名字”,重新搭建团队、定方向、做产品。现在回头看,这次收购不算成功,5000 万基本没发挥价值,还不如自己新创一个品牌。
36氪:但PL现在做得还不错?
孙怀庆:一开始做彩妆很不适应,比如猜不准明年流行什么颜色,所以我们决定 “不做颜色,做底妆”—— 底妆只有三个色号(适合黑、白、正常肤色),而且粉底液、气垫、粉霜这些底妆的膏体、涂抹性、妆效,核心技术是膏霜乳化,这是我们做了 20 年护肤品的强项,避开了短处,发挥了长处。
另外,PL 的团队全是 90 后到 00 后,他们自己就是目标用户,知道同龄人喜欢什么,不用 “猜”。所以 PL 从 2021 年开始,经过五年发展,今年预计会破10亿。
被超越不代表 “变差了”
36氪:当下会有焦虑的事情吗?
孙怀庆:最近焦虑的是双十一平台限制。但焦虑归焦虑,还是要想长远的办法,减少对单一线上渠道的依赖。我们谁也不能失去,货架电商和内容电商都重要,但现在平台间的壁垒,会让企业利润越来越薄,甚至赚不到钱。
36氪:你怎么和年轻人保持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
孙怀庆:保持谦虚,我开任何会都记笔记,不断学习;对新事物好奇,比如年轻人拍短视频,我也会尝试,先试了再说,输得起才像年轻人
36氪:丸美 23 年发展中,遇到记忆尤深的障碍是什么?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孙怀庆:最大的障碍就是 2021 年开始的转型,过程非常艰苦,不是嘴上说的那么轻松。这个经历让我学会 “思考更远”,以前觉得 “做好今天就有明天”,现在会为五年后做规划。不再只看短期业绩,更看重长期生存和发展。
36氪:大众对丸美的认知和实际情况是不是鸿沟还挺大的?
孙怀庆:是挺大的,我们不太会主动宣传自己。比如 2013 年 LVMH 旗下基金投资丸美,这是他们在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美妆企业,也是全亚洲第一个,投了 5000 万美金真金白银。当时媒体都很意外,因为他们觉得 “怎么不是其他品牌”,但 LVMH 请了天能律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罗兰贝格做尽调,最后选了我们,这就是 “用钱投票” 的真实认可,只是很多人不知道。
36氪:你在意丸美被竞争对手超越吗?
孙怀庆:人生有起有伏,企业也一样。我小学成绩好,去重点中学后排 22 名,初三回到全班第一;大学一开始三等奖学金都拿不到,后来大二成了全班第一。被超越不代表 “变差了”,只是暂时没跟上,只要方向对,肯定能回来。
而且我常问自己:作为上市公司主席,有幸福的家庭,读到了博士,这些标签已经是 “人生赢家”,没必要为 “暂时被超越” 烦恼,更该盯着长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