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搞 AI

湘江数评-老杨·2025年08月20日 08:15
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搞 AI

当前AI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众多企业竞相追逐的 “新宠”。从智能客服提升客户服务效率,到智能生产优化制造流程,AI 似乎为企业描绘出一幅充满无限可能的发展蓝图。但经过近大半年的躬身入局,老杨发现在这场AI技术的狂欢中,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拥抱AI。如果盲目跟风引入 AI,可能会让一些企业陷入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的窘境。

为什么这么说?

企业引进AI项目从本质来说也是一个数字化项目,回首近些年来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的过往并不难发现,即使一些企业预算充足不差钱,但数字化转型失败的案例依然屡见不鲜。为什么会这样?老杨总结如下五大核心失败原因:

1. 战略失焦:战略不清、目的不明;

2. 组织对抗:业务部门一直与信息部门存在或明或暗的博弈;

3. 能力断层:员工数字化能力不足,但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很多企业领导仍以盲目乐观的态度去推进,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当企业50岁以上员工占比>40% 时, 培训成本翻倍,当专科以下学历占比30%时,数据录入错误率超25%;

4. 管理滞后:缺乏配套的管理机制和流程,无法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革;这就造成后期成本急剧上升,相关数据表明,当企业缺乏数据标准时,后期治理成本将占整个数字化的预算28%;

5. 技术债堆积: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却忽视了技术与业务的适配性,导致系统臃肿、难以维护,又会不得已重新推翻重建,造成前期投入打水漂。

企业做数字化项目尚且如此,更何况AI作为一项更为复杂、更具颠覆性的技术,对企业整体协同能力和战略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老杨认为企业在引入AI之前,务必冷静评估自身条件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盲目追逐热点,只会让企业陷入“为AI而AI”的误区。因此老杨建议从以下四个场景进行自评:

第一数字化基础:

企业是否已具备良好的数据治理能力和信息化基础设施,这是AI应用的根基;业务匹配度:AI技术是否与企业核心业务场景高度契合,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数据质量是否达标,系统与数据孤岛是否打通,这是决定AI能否发挥价值的关键;

第二,业务场景:

当前部分传统企业引进AI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引入AI就是为了裁人降本,这显然是对AI价值的误读。AI的核心价值在于“增效”,而绝非简单的“减人”。在业务场景的适配过程中,AI更实用于那些需要大量重复性劳动、高精度决策支持或实时响应的领域,例如制造业中的质检流程、金融业的风险评估、零售业的智能推荐等。

第三,组织能力:

AI技术对企业的组织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跨部门的协同机制,还需要具备复合型人才,能够将技术、业务与管理融会贯通的人才尤为稀缺。研究数据表明企业想真正开展AI相关工作,复合型人才占比需达到15%以上,否则项目成功率将大幅降低;最关键的是变革管理成熟度,企业在面对AI带来的流程重构和组织变革时,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应对策略。很多企业在技术引入时忽视员工的适应与参与,导致变革推进困难,甚至引发内部抵触。

第四,经济性:

企业引入AI的目的就是了降本增效,但如果只盯着短期成本节省,就容易忽略AI应用带来的长期价值。实际上,AI真正的经济价值体现在效率提升、质量优化和业务模式创新上。因此企业在评估AI投入产出时效时应更加注重长期收益而非短期节省,ROI周期因以3年为基准进行规划,同时在预算制定上弹性空间预留至少30%的容错空间,以应对技术迭代和应用深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从以上四个维度是企业引进AI不可忽视的考量要素,企业在推进AI落地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发展阶段与资源能力,进行系统性规划。如果忽视这些关键因素,AI的引入不仅无法创造预期价值,反而可能加重企业负担,甚至引发连锁问题。

当前大部分的传统企业老板可以说是处于AI的焦虑中,一方面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引入AI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对AI的实际价值、应用路径和投入产出充满疑虑。此时我们来谈本文的重点:哪些企业不适合引入AI技术?老杨总结如下:

第一,数字化基础薄弱型:

这类企业往往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业务流程标准化程度低,甚至连基础的数据积累都难以支撑AI模型的训练与应用。研究数据表明,关键业务数据电子化率<50%,存在3个以上数据孤岛的企业,AI应用的成功率不足20%。

第二,业务非标主导型

比如高端定制服装企业,每一件服装都根据客户的独特需求设计制作,从面料选择、款式设计到尺寸裁剪,都有极高的定制化要求,数据表明在这样的企业中,标准化数据不足30%,AI模型难以获得足够的有效输入,无法形成可复用的智能化能力。这类企业若盲目引入AI,不仅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因模型误判、资源错配而造成更大成本浪费。

第三,管理惯性顽固型

这类企业往往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管理层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对变革存在天然抵触心理。即便引入AI技术,也会因决策机制、组织文化、考核体系等方面与智能化要求不匹配,导致AI应用难以落地。研究数据表明当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平均年龄>45岁时,技术接受度下降37%,变革推进阻力增加超过50%。这种情况下,AI不仅难以发挥预期效能,反而可能加剧内部矛盾,阻碍企业的正常运作。

第四,成本敏感生存型

当前大部分的企业都处于求生模式,在资金链紧张、成本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往往难以承受AI技术前期的高额投入,包括硬件采购、软件开发、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数据表明,年营收<5亿且AI预算<营收1%,或毛利率<20%且ROI要求<18个月的企业,AI项目的失败率高达65%以上。这类企业更应优先保障现金流健康,夯实基础管理,而非盲目追逐技术热点。

第五,技术幻想型

此次企业往往对AI技术抱有过高期望,认为AI可以包治百病,甚至期望通过引入AI技术迅速颠覆行业格局。同时认为采购了硬件或某个大模型就等于拥有了智能化能力。实际上,这类企业往往缺乏对AI技术边界和落地路径的清醒认知,既没有明确的应用场景规划,也缺乏相应的技术适配能力。数据显示,超过60%的AI项目失败源于需求定义不清或技术与业务脱节。

那么企业该如何科学的推进AI转型呢?

老杨建议如下:

1.先数字化,再AI化,夯实数据底座,打通数据链条,确保数据可获取、可量化、可分析。

2.理性决策,量力而行,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阶段选择AI应用的切入点,避免盲目跟风。

3.先从小场景切入,验证价值后再逐步扩大应用范围,避免一开始就投入过大导致难以评估效果。

4.加强组织协同,推动管理革新,培养复合型人才梯队,提升企业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

5. 注重技术适配,结合自身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AI工具和模型,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先进性而忽略落地可行性。

6. 持续迭代,动态优化,在AI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确保技术应用与企业发展同步升级。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从数据质量、模型性能到业务成效,形成闭环反馈,提升AI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扩展性。

7.要强化风险意识,提前识别并防范AI应用可能带来的技术、法律及伦理风险,确保技术使用合规、透明、可控。

8.将AI应用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提升全员对智能化转型的认知和认同,营造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组织氛围。

9.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推进AI变革,而不是盲目跟风。

最后老杨要说的是AI虽强大,但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拥抱。技术只是手段,商业价值才是目的,理性决策才能让AI真正赋能企业增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

+1
1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一个混迹企业十几年的IT老兵聊数字化转型; 分享经验与干货

下一篇

特斯拉股价的显著下跌,是市场对其基本面预期发生重大转变的结果。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