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是效率革命,还是程序员鄙视链的底端?
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离不开各种各种的系统,从技术实现角度来说无外乎代码原生开发与低代码(零代码)开发两种,很多人肯定要问哪种方式更优?喜欢低代码的认为其高效、能快速响应业务部门的需求,而反对者尤其是企业技术部门的开发人员则对其是嗤之以鼻,认为低代码性能差、缺乏灵活性,让其一直处于开发人员的鄙视链底端。那么低代码究竟是神器还是鸡肋?今天老杨就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应用场景出发来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
低代码省钱吗?
成本,是每个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谈及原生代码开发我们不得不提及两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是技术外包,定制开发,按项目的规模进行人天计费,优势是企业不用自己养开发团队,节省人力成本,但问题在于核心技术在外包团队手中,易受制于人,同时沟通成本高、需求易在传递中失真,且响应不及时,存在一些未知的风险。
第二种是企业自建开发团队,好处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需求响应快,但问题就在于人力成本高,管理成本高,存在团队不稳定及人员流动带来的知识断层风险。
而低代码的出现,似乎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为什么说是“似乎”,因为任何一种技术实现方案都有其适用边界,而非万能。对于没有开发团队、应用场景相对简单的企业而言低代码无疑是神器,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快速搭建业务系统,简单的拖拉拽动作就可以实现表单、流程和报表的构建,可以很快实现业务上线,大幅提升交付效率。请注意这是简单场景,不涉及复杂的逻辑运算、接口开发及个性化功能扩展。一旦业务场景复杂度提高,那么必然涉及低代码平台的二次开发或与原生代码混合开发,比如个性化报表,此时既有技术门槛,又有开发成本,低代码的成本优势便不复存在,甚至可能因平台许可费用、定制开发投入和后期维护成本叠加而高于传统开发。很多企业领导因缺乏技术认知及对低代码能力边界的理解,很容易被一些低代码厂商的不负责任的宣传误导,而盲目采购,认为低代码就是低成本的代名词,可以彻底替代专业开发,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所以一些行业人士将低代码营销调侃为“搞传销”的,瞎忽悠。
低代码并非摒弃了代码
很多低代码营销往往将其产品吹嘘的无所不能,甚至告诉企业领导无需信息部门参与业务部门就可实现系统设计,但现实中往往都是一看就会一学就废,任何系统还是有天然的技术壁垒的,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业务部门先天缺乏技术基因,用系统也是等、靠、要,即等信息部门建设、靠信息部门维护、要信息部门服务,业务部门往往在操作前只看到到了可视化的组建,但组建背后的逻辑是不清楚的,对数据关联、流程触发条件、权限控制等底层机制缺乏理解,导致搭建的系统看似成型却漏洞频出,上线应用后就频频报错。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领导往往会忽视业务场景实现的复杂性、多变性、专业性,妄图就用简单的拖拉拽来实现所有的功能,结果在实现过程中才发现很多功能是半残的,咨询厂家才得知需要采购额外的定制开发服务才可实现,低代码并非不需要代码开发,只是视场景而定,而这些在售前阶段被刻意隐瞒或淡化处理了,因为相关领导对技术一窍不通,再加之喜欢贪便宜,所以极易被“零代码”“全自助”的宣传话术蒙蔽。
低代码的应用尴尬
老杨认为当前低代码在企业中的应用相当尴尬,它既未能真正实现“全民开发”的理想,又在复杂场景中暴露出能力短板,同时又被技术开发部门所鄙视,长期处于一种“鸡肋”状态:业务部门觉得功能不够用,技术部门嫌弃它不够专业,缺乏可拓展性与灵活性,难以融入现有的技术体系与架构中,同时低代码的成本与预期严重偏离,尤其是当项目规模扩大后,隐性成本不断浮现,让企业直呼用不起,不如传统开发实在。导致一些企业虽然采购了低代码平台,但最终用的不伦不类。
企业该正确的看待低代码
老杨认为企业在应用低代码这件事儿上应遵从以下“五看”原则:
一看阶段:
看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哪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技术平台应用策略;
二看场景:
需要明确低代码的应用场景,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场景都适合低代码,尤其是复杂的功能实现;
三看能力:
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技术认知及应用能力,能否灵活驾驭低代码这个工具,能力强用的好就是神器,用不好就是负担;
四看协同:
需求明确是低代码工具应用成功的关键,但前提就是技术与业务具备高效的工作协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原生开发团队与低代码工具的协同,二者不应是彼此排斥,而是技术互补;
五看边界:
只有看清楚低代码的技术边界才能避免将其神化或贬低,只有明确技术边界才能建立正确的业务实现预期;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低代码是神器被吹捧,还是因低端而鄙视,其实皆在企业自身对技术的认知与应用能力,而非低代码本身。低代码的应用只是企业数字化能力落地的一个缩影而已,因此要正确客观的看待低代码技术,既不要盲目追捧,也不要全盘否定,因为世界上并没有百分百完美的技术去匹配所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场景,不管什么技术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去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