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AI钉钉 海宁皮革城数字化转型开新局
9月28日,以“AI时代的工作方式”为主题的钉峰会在浙江海宁举办。本次峰会由阿里巴巴旗下AI办公平台钉钉主办,吸引了海宁地区数百家贸易、制造等行业优秀企业代表参与,共同探讨AI技术在企业数智化转型中的实践路径。作为本地企业数智化的优秀代表,“国民品牌”海宁皮革城和“专精特新”浙江信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智化负责人分享了经验。
海宁企业数字化基础扎实,六成规上企业用钉钉
海宁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和外贸基地,数字化土壤深厚。据钉钉方面透露,截至目前,海宁已有近35000家企业组织使用钉钉进行日常运营与管理,覆盖当地注册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海宁规模以上企业中,近6成都在使用钉钉。制造业企业占比最高,学校、互联网、贸易等行业也广泛接入。包括海宁皮革城、火星人厨具、万凯新材料、信汇新材料等在内的本土知名企业,均已将钉钉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载体。
作为拥有7亿用户的智能协同办公平台,钉钉一直致力于服务中国企业数智化转型,目前服务覆盖20余个国民经济行业,服务企业数超2600万,AI应用数已超过141万。
钉钉服务中心总经理路晓曼在致辞中指出:“AI是包括中国制造在内的所有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机遇。钉钉作为国内最大的AI生产力平台,致力于用好的产品、普惠的AI服务千行百业,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服务好海宁企业。”
浙江信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丁基橡胶行业龙头企业,公司自2017年开始启用钉钉,2024年基于钉钉AI助理搭建了信汇流程助手,专门帮助员工解答企业流程相关问题,大大提升了员工满意度。“钉钉让员工用着舒适,IT人员轻松驾驭,性价比也很高”,该企业数智化负责人杨佳俊说。
数字化驱动海宁皮革城转型提质,下一步是AI
作为海宁本土“国民品牌”代表,海宁皮革城2018年正式开启数字化转型,使用钉钉作为办公统一底座和入口,高效服务皮革城本部6000多户商户、上万家档口。
海宁皮革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政宇,系统阐述了这家拥有三十余年历史的老牌商业综合体如何借助钉钉实现业务流、审批流与数据流的深度融合。
姚政宇指出,传统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过程中常面临“系统孤岛”问题:“业务在A系统,审批在B系统,数据在C系统,员工每天要切换多个平台,效率低、易出错。”而皮革城通过部署钉钉专属版,将内部审批流程与自建的大数据平台无缝集成,实现了“审批即生成合同、数据实时回传”的一体化操作。
他以“电子合同”场景为例说明:“过去审批在线上,合同在线下。审批过程中,需要人工下载、打印、查看、修改、签字,版本管理混乱,现在通过钉钉,合同模板自动生成、变量自动填充,经办人修改留痕可追溯,从源头上杜绝了版本错乱与操作风险。”过去,一份合同从发起到签批归档,少则3天多则一周,现在最快两个小时即可完成,海宁皮革城年处理合同超2万份,仅纸张与打印成本就节约十余万元。
除了流程优化,姚政宇特别强调了钉钉在权限管控与系统集成方面的价值。皮革城通过钉钉统一身份源,实现了组织架构与业务系统权限的实时同步。“一旦员工岗位变动,其在所有业务系统中的权限自动调整,涉密资料即时效隔绝,避免内部数据泄露。”
与此同时,钉钉作为“连接器”,将皮革城内部的商户服务平台、物流系统、财务系统、停车系统等多个模块数据全面打通。姚政宇举例说:“停车系统数据接入后,我们能精准识别客商来源、停留时长,甚至结合会员系统判断其消费意愿,为精准营销提供依据。”这种数据联动能力,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也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实时、多维的数据支撑。
从合同流程的优化、权限风险的管控,到数据资产的运营、AI场景的探索,皮革城的每一步转型都紧扣业务痛点,注重实效而非概念。
正如钉钉所倡导的“技术普惠”理念,AI与数字化工具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先进,而在于能否真正帮助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在海宁这片制造与贸易的热土上,钉钉与皮革城的合作案例,正成为区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实践样本”,也为更多传统企业拥抱AI、实现智能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参考。
“下一步,除了服务好皮革城商户,我们也在考虑将皮革城十年来积累的数字化转型经验推广到更多海宁企业,赋能本地企业。同时,携手钉钉探索更多AI应用场景,开启AI时代的转型新篇章”,姚政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