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LOG到纪录片,大V扎堆儿做起“社会实验”

毒眸·2025年08月14日 21:07
用新鲜抵抗猎奇,用深刻驱逐浅薄。

“当卧底的感觉怎么样?”B站UP主“食贫道”的饼叔询问刚刚卧底韩国邪教组织的团队成员小花,小花思忖半刻,得出了“很复杂”的结论。

这段“复杂”的经历完整地呈现在了“食贫道”最近的节目《神民的名义》中。“食贫道”的团队成员小花和稳重接连卧底“大巡真理会”,他们真实的经历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韩国邪教精神控制的可怖。

“食贫道”《神民的名义》(图源:BILIBILI@食贫道)

关于“韩国邪教”的现实观察并非孤例,在此之前,“食贫道”的“大宝荐”系列完成了《神鬼传奇》《何以当归》《迦南孤儿》等多个节目,每一期节目在体验当地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深刻挖掘社会矛盾,具有明显的纪录片属性。

从美食博主转型为纪录片创作者,“食贫道”破千万的充电流水,为一直无法实现盈利的纪录片市场提振了一定的信心。只不过,层层叠叠的现实困境,让市场上长期只存在一个“食贫道”。

从2018年@花总丢了金箍棒的《杯子的秘密》开始,自媒体纪录片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但是探寻不到商业模式的变现路径,使得这类作品长期只能是头部博主的“特供”产品。

不过,内容升级是创作者建立品牌价值的唯一路径,从碎片化走向深度化,才能突破自媒体的选题困境。越来越多的博主从向内探索的“VLOG”逐渐转向向外观察的“纪录片”,“影视飓风”、“盗月社食遇记”等头部创作者的内容策划渐渐带有“纪录片属性”。

“影视飓风”西雅图之旅(图源:BILIBILI@影视飓风)

而中腰部的创作者也在从“体验式人生”中进行观察创作,比如,“康呦喂”、“迟早是我”等博主。他们的视频或许选题和体裁没有那么重,但同样是将镜头向外,探索观察普通人超出经验之外的认知。

从“记录”走向“纪录”,后流量时代下的博主,正在创造新的内容价值,只是,价值背后的风险与挑战,也是一次残酷的筛选。

有“纪录片味道”的VLOG

内容焦虑几乎是所有自媒体博主的统一性困境。即便是顶流博主,也无一例外会对创作存在自我怀疑。

自媒体博主想要维持市场价值,抵抗住流量浪潮的洗礼,一方面需要应对同类视频反复做导致观众产生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需要面对创新素材枯竭的现实困境。特别是依靠精品化内容立足的,具备一定“精英”属性的博主,找到具有生命力的长线运营之道才是最优解。

头部博主对于内容叙事策略的调整,大体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选择将叙事游戏化,进行类综艺化的“体验”“挑战”,最成功的典范莫过于Mr.Beast。毒眸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曾提到,这类变化多发于生活区博主,是为了让内容触达更多增量用户,保证商业收益。

Mr.Beast游戏挑战(图源:BILIBILI@MrBeast官方账号)

然而,这种挑战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博主们的选题方向和流程设计,总会深陷两极化的评论风向,同时依旧无法根本性地化解上述两大创作困境。

第二种方式,则是将过去对准自己的镜头,转而向外。丰富的素人题材提供给了他们源源不断的选题内容,同时,这类内容普遍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让视频能在给用户提供消遣的同时,也提供一种“智识上的饱腹感”,提高了传播率和口碑。

翻看“食贫道”过往的内容不难发现,其早期创作普遍以美食探店为主,随着破千万播放量的《迷失东京》的发布,随后接连更新的视频内容,美食比重逐渐缩小,最新一期的《神民的名义》中,“韩式炸鸡”作为美食的比重出现只有1分钟。内容甚至不仅局限于记录,还采访了韩国的独立记者,已经是接近于调查报道形式的作品。

“食贫道”《迷失东京》(图源:BILIBILI@食贫道)

对于这种转向,饼叔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时候曾提到过,“在做美食的时候,做着做着就觉得没意思了,所以在努力寻找内容的突破。这其实也是自己的一个职业病吧,我做的内容说到底是为老百姓为人民服务的,那么我就希望内容可以让大家看了除了乐呵之外,可以提振心气儿,可以春风化雨,可以客观地了解内外。”

这个方向也不只是“食贫道”在努力。“盗月社食遇记”的视频从探店转向了看人,最新一期三姐妹新系列《今天的饭》带着60岁的东北阿姨一起旅行;“日食记”的视频从单纯的制作食物,开始思考人与食物的关系,比如去旁观普通的新疆夫妻、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孩子的婚礼。

而以“峰哥亡命天涯”、“户晨风”、“蓝战非”为代表的“体验+锐评”类博主,则以稍轻量化的方式贯彻着类似的选题思路。比如“峰哥亡命天涯”曾与一对隐居云南深山的夫妻、在中国讨生活的韩国前女团成员等形形色色的人对谈,而“户晨风”则是通过“随机给陌生人钱”系列来深度了解路人的隐秘故事。

云南隐居夫妻(图源:BILIBILI@峰哥亡命天涯)

从商业回报上来说,大部分博主的最终归宿不免都是品牌合作。而想要与品牌有更加深度的合作,就需要有更加深度的内容,对于这些头部博主来说,带有纪录片属性的内容叙事,无形之中,也在提升自媒体内容的社会影响力,提升自身账号的品牌影响力。“食贫道”的美洲之行系列节目就接到了理想的合作。

诚如竞争激烈的娱乐圈,已经用数不清的现实案例,验证了一条铁律:美貌营销能火,但是演技营销有用。同样,这种平台规则也从未偏离,永远服务观众的注意力,谁能创造内容,谁才是不可替代。

这也是各个平台,不停寻找并推举具有内容制作能力创作者的主要原因。谁都知道,内容才是实打实的地基。

纪录片市场交给网红

虽然,各大视频平台在一年一度的片单发布会上,都会为纪录片辟出专门一隅,死守深度内容的领地,但是现实残酷在于,纪录片受众在国内始终是一个非常小的群体,除了极少数的爆款之外,其余很难开拓出更多的市场机会,更多时候只是作为平台社会责任的体现而存在。

在这一背景下,纪录片为了适应当下的媒介环境,从话题方向到集播时长等各个层面,逐渐走向轻量化,试图用较少的观看负担换取更多的注意力。根据收视中国统计,上半年上新纪录片中,单集30分钟及以上的长纪录片占比45%,10-30分钟的中时长内容占44%,两者合计近九成。

2025年上半年视频网站纪录片观察(图源:公众号@收视中国)

明星加盟也是一种解困的方式。前不久王一博参演的纪录片《探索新境》就为节目带来了不小的热度,同时其代言的产品也顺势成为了节目的主要赞助商。

然而,现实情况是,无论是时长缩短还是借力明星,都很难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破圈。前者虽然降低了观看门槛,却在本质上与纪录片追求的内容深度存在矛盾;而后者虽然能带来短期热度,却容易将这一垂类内容引向更窄的粉丝圈层,偏离其公共价值属性。

在“学院派”纪录片不断求解的过程中,“草根派”乘着技术的东风,开始用别样的视角拆解当下的社会议题和深厚的文化历史。

得益于技术平民化,自媒体博主有了拍摄自由,GoPro、无人机等便携专业设备的出现,大幅降低了高质量影像制作的门槛。以数码视频自媒体账号“影视飓风”为例,其团队打造的“去了一趟……”系列就以极高质量呈现了世界各国的景色风光。

“影视飓风”“去了一趟…”系列(图源:BILIBILI)

站在内容层面来说,自媒体博主也更有优势。他们在流量世界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更熟悉观众的偏好,以及对于社会情绪的观察更加敏锐,这也让他们的选题策划角度总是能够撬动大众的情感共鸣点,从而完成社会议题的由浅入深,引起观众的自发讨论。前不久,“峰哥亡命天涯”探访韩国工厂区日结工的生活,就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谈论分享,纷纷在评论区讲述自己的“三和生活”。

“峰哥亡命天涯”的视频评论区(图源:BILIBILI)

自媒体手下的“纪录片”,往往也是从街头巷尾能看到的最普通的人身上出发。他们镜头下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找回了纪录片的本质,即理解周围和理解世界。

现实成本分流格局

人人都知道“食贫道”好,但是从“大宝荐”系列横空出世到现在,几乎无人能复刻“食贫道”的成功。

客观存在的现实壁垒,是很难跨越的现实大山。拆解内容视角的独特性,得益于创作者的内容策划能力,以及组织运营能力,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制作成本压力,难以预估。

在《迦南孤儿》那一期节目中,饼叔曾提到不建议大家来学他,“食贫道”团队能够在当地拍摄,需要充分的准备,专业的落地团队,还有丰富的经验。《迦南孤儿》一期的制作成本达到了60万,其中一半以上的费用是用于落地和安保。

UP主“食贫道”(图源:BILIBILI)

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的制作成本面前,中腰部博主即便有心也无力。高质量的内容制作成本是高昂的,前期投入巨大,制作周期相对漫长,这对团队的持续运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近乎“豪赌”的创作模式下,很少有博主敢于冒险。

而从专业能力上来说,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诚然不差,但是能力的水深水浅还是千差万别。花总有多年丰富的调查经验,饼叔是战地记者出身,这种接受过专业训练下的内容输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也是其他博主短板所在。

面对这些客观限制,中腰部创作者不得不采取差异化策略,扬长避短地寻找生存空间。他们通常选择用第一视角的生活体验或者观察,来弥补专业层面的不足,以及有效减少制作成本压力。比如,“在下辉子”探访自己高中同学、初中同学、北漂朋友等,镜头关注的是一群人不同人生岔路下的选择;“迟早是我”则是从体验职业层面出发,去还原职业背后的规则,以及工作背后的人情冷暖。

UP主“在下辉子”(图源:BILIBILI)

虽然客观困境分流了不同博主的内容方向,但是无论什么体量的内容制作,只要忠实于真实,且具有社会价值,在观众面前,都是等价的,毕竟,“远处的哭声”和“近处的哭声”同样值得聆听。

不过,内容升级并不代表完全的高枕无忧,商业模式还是“纪录片式内容”挥之不去的幽魂。自媒体博主们仍需在现有环境中,寻找多元变现方式,才能保证稳定的创作环境。以“食贫道”为例,在基础的平台奖励机制之外,内容付费、品牌定制合作、售卖周边等模式,都在同步运营着。

多元化的商业模式虽然在“开源”,保证团队的收入来源不会被“卡脖子”,但挑战也变得越来越大,尤其对有着庞大团队的博主来说。以周边售卖为例,需要考虑前期设计制作,后期运营售后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偏差,就可能折损品牌整体调性,进而影响观众对内容的观感。

另一部分博主则选择较为稳妥的方式,将内容中心放到“维持人设”,而非“内容品牌”。“户晨风”每个月都会主动释出自己的收支情况,虽然也有广告收入,但其中,他个人锐评连麦的直播更多占了大头。

UP主“户晨风”公布自己收入支出(图源:BILIBILI)

无论是怎样的“开源”方式,广告收入总归还是博主的主要收入之一,好在品牌方也乐于跟这类博主进行商业合作,毕竟,丝滑的品牌概念包装才能让品牌方觉得物有所值,而恰到好处的完美融合,更是一场理想状态下的双赢。“影视飓风”合作游戏《重返未来:1999》,来到了南美城市乌斯怀亚,不仅没有让粉丝反感,评论区都是“双厨狂喜”的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有叙事风格的内容,不仅能接到商单,更能博得大体量品牌方的青睐。例如,“康呦喂”接到了高端汽车的广告,“迟早是我”也接到了大牌美妆的广告。

当内容质量达到一定水准时,其商业价值也会获得市场的认可,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或许能为行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李欣媛,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中国电动自行车制霸全球刚开始"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