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权益不躺平,李文宾擒获慢牛机遇
主动权益沉寂的几年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依然有不少主动基金经理默默勤奋着。不断学习和拓圈,寻找主动权益基金的破局。李文宾是其中一位。
基金经理的勤勉叙事在前几年很流行,工作时长、出差记录都一度成为经理勤奋尽责的佐证。但近年来被动基金崛起、主动权益一度沉寂,几乎没有基金经理敢再出来说自己很勤奋,毕竟从2022年到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也跑输了大盘3年。
然而,从投资者角度来说,这个问题比过去更重要了。尤其是在降费降薪的环境下,基金经理们是否仍然愿意勤勤恳恳地寻找阿尔法的投资机会?老百姓的钱袋子,究竟交给了什么样的基金管理人?如果基金经理们都躺平了,那买主动权益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低费率的ETF不香吗?
在深圳见到李文宾的时候,他给我们展示了过去一年半时间的学习笔记,30余万字。43岁的他早年从实业转行投资,如今从业已有15年,始终保持高强度工作状态,很少休假,调侃自己“一直上高三”。
为了不错过开盘时间,李文宾出差一般选择最早的班机。如果下午忙完了,能当天回沪就不会逗留外地。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依然有不少主动基金经理默默勤奋着。
过去一年的结构型行情,很好地呈现了李文宾的产业判断能力。2024年9月初,李文宾从股市风险偏好及股债性价比、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现状等维度出发判断A股和港股处于极佳的中长期战略投资阶段,底部逐步加仓以人工智能产业链、半导体设备材料、生物医药为核心的战略新兴产业,并在2024年9月底开始的股市行情中取得了较好的弹性收益。
今年初,基于对全球宏观流动性,国内地产和债务周期,以及以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端侧等)、创新药和军工等为核心的景气周期判断,李文宾调整持仓结构,重点向这些从“0到1”的新兴产业集中。
这些前瞻的主线判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他2024年9月接管的永赢科技驱动A任期收益64.22%,今年1月底成立的新基金永赢锐见进取A,成立以来收益40.21%。
注: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7/31。
除了做好投资管理的本职管理工作,来到永赢后他和同事们一起寻找主动权益基金的破局,真正想办法解决“基民不挣钱”的问题。 在永赢这个拥抱变化、快速奔跑的平台上,他们在激情满满地探索打造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投研体系的路径。
他也分享了一些与永赢基金管理层、和银行渠道的思路碰撞。透过他的讲述,可以看到行业在经历了信任崩塌后重新燃起的星火,这是一场基金经理个体、基金公司、和基金销售的三向奔赴:从持有人的需求出发打造产品,而不是从管理人维度出发管理产品。
他的观点非常鲜明。比如:中国资产的重估或远未结束,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全球资本再平衡的合力下,A股和港股的战略机会清晰可见。虽然一些观点可能是基于职业视角,但支撑其观点的逻辑值得一看。
关于主动权益的破局
Q:如何看待被动基金的表现和后续发展?
A:被动权益基金和主动权益都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认识到它们满足的是不同的投资需要,展现出不同的产品特点,对资本市场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并不是互斥或者此消彼长的关系。
对于被动权益产品而言,它既满足了对资本市场并不熟悉或者希望获取平均投资回报的投资者的需求,也起到了活跃资本市场的作用。另外,指数基金的持仓透明,投资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产品投向。
主动权益基金在牛市里价值相对更突出,这是因为一方面,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往往是较为稀缺的,而不是普遍的,因此自下而上精选和聚焦核心标的需要极大研究功底。其次,主动权益产品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和变化不断地及时调整持仓。这两点是指数产品相对缺乏的,况且很多新兴产业短期也不存在相应的指数产品。
面对被动产品大发展的时代,我认为主动权益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相对ETF做出差异化。
这个差异化,应该从两个方面破局:
第一,我们需要从产品设计开始即思考产品定位,怎么样在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上做出差异化,避免和指数产品的重合。尤其是主动权益产品要发挥切换灵活的特点,紧紧拥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的在“周期、成长、消费、医药、新能源”等方向做重复性的产品布局。
第二,公募基金经理要加入绝对收益思维,尤其是全基基金经理。基金公司要容忍基金经理不一定是“全市场最靓的仔”,给基金经理稳定的发展土壤。我们招基金经理和研究员,都会非常重视对方的理念:你要发自内心的在意投资者的获得感,而不是单纯追逐业绩排名换一个功成名就。
Q:主动权益的超额收益为什么容易失效?
A:A股没有做空机制。一个方法论一旦被全市场认可,不仅会快速见效,而且也会较快失效,随之而来超额收益也就快速消失了。所以,它永远处于一个方法论不断迭代的过程中。
Q:来到永赢基金有什么感受?
A:最大的感受是:即使在2024年股市比较困难的时候,公司都坚持大力发展主动权益投资研究力量,展现出了“坚定做大做强主动权益业务的战略定力,和坚持做困难但长期正确事业的决心”。特别是在2024年7、8月份股市非常差的时候,公司多次强调,“只要你们有需要,我们就全力支持。”
另外我比较深的感受是,我加入永赢之后,公司领导一直在跟我讨论怎么样把投资者账户净值做扎实。这也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不是“尽快做大权益规模”,而是“真正提升投资者投资获得感”。
做实投资者账户,这点听上去很宽泛,但是背后就是投研文化、考核机制、产品设计、团队组成等等。目标的改变会带动整个组织架构、行为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公司反复和我强调:中国公募基金产业发展了20多年,“怎么样才能摸索出一套更适合中国资本市场特点的投研体系,以在实现基民利益更大化基础上实现基金公司长期发展”,这是在经历了多轮牛熊市转换后,依然横亘在中国资产管理企业面前的历史难题,这也是决定了中国能否出现伟大的资产管理企业的核心因素。你要相信永赢基金的战略定力和努力打造中国超一流资产管理企业的决心。
我能感受到公司是真的是想把这件事情做好。
关于投资理念的变化
Q:如何选股?
A:组合里会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稳健型公司,一部分是高质量成长股。
稳健型公司在未来可能会占相当一部分比例,我主要是四个方面去判断:
第一,未来三到五年,经营不受外部宏观经济周期的大幅影响,不受海外政策的影响。这点非常重要,也是我现在最大的关注焦点。
第二,需要非常重视ESG管理。2017年开始强调ESG的时候,当时我还不理解,觉得有点虚。但是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会发现ESG对企业的经营影响很大。
比如环境保护,过去几年关停了多少高污染行业?比如ESG里强调的股东回报。过去几年为什么红利资产会涨得好?因为当经济面临周期压力时,我们发现只有这些公司才能竭尽所能回报股东。尤其是在去杠杆去泡沫的行业环境下,谁的现金流好,谁就能够活的更好。
第三点,合理管理负债,领导层理性不冲动。
第四点,希望聚焦主业,不要随意做多元化扩张。我个人的经验是,没什么太多企业有多元化管理能力,特别是当企业家需要平衡利益和发展重点的时候更难做到。
关于高质量成长股,我的想法是比较朴素的。第一,你的收入、利润、负债有持续的改善,不能说现在没有改善,三五年后再改善,那确定性和可预见性都太差了。第二,成长性来自于哪里?负债、杠杆、无效兼并收购,还是内生性的驱动?
从成长股的本源出发,不讲那些虚的,所谓公司技术特别好、渠道特别好、品牌特别好这些东西,任何企业都能讲出管理学上的1234,但从管理学到成长股之间是有桥梁的,有可能打得通,也可能打不通。比如某家电公司,它的品牌力、渠道掌控能力都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过去三年市场份额下跌10%,都被另一家家电公司抢过去?核心竞争力和成长股之间是两回事。
在选股上的偏好,我对公司市值、国企民企没有偏好。就两个标准:归于稳健经营型公司的话,你的投资风险收益比怎么样?归于高质量成长股,处于什么阶段?
我不太挑行业。对基金经理来说,在好行业里选好公司相对容易。但如果行业没有机会,能自下而上选出一些成长股,那是选股能力的体现。
2020年到2021年,当时国内基建投资下滑,从两位数的增长下滑到个位数增长,行业是负贝塔,但是我们依然从中找到了一些有预期差的公司并重仓。另外,这些公司很少有机构建仓,可以非常从容。
Q:何时卖出?
A:一般会在市值目标以上10-20%开始减仓。由于A股没有做空机制,当一个好公司被市场发掘以后,一定会出现市值的泡沫化。泡沫的终极在哪里我没法判断,但是我们可以识别它的起点或者中间位置。
一旦买入公司之后,我们会反复验证我们的逻辑,不断跟踪逻辑是不是正确,对收入和利润的预估进行调整。
如果我发现我卖错了,我会毫不犹豫买回来。有很多人问“再买回来会有心理障碍吗?不害怕被别人质疑吗?”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给基民赚钱。真正的理智和冷静是立刻认错。
Q:投资中犯过的错有哪些?
A:还挺多的。其中有很多是因为对行业变化不敏感,不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比如我们对于生物医药行业,在集采之后有一段蜜月期,但在蜜月期之后大家发现,原来这个行业的集采政策对中药也是有负面影响的。作为基金经理,还是没有产业内部的人更为熟悉,所以需要不断和产业里的人交流。
我现在有个收获就是:只相信这个行业反应的事实(只唯实),而不是提前带入个人的主观判断和假设作为研究的依据。
Q:如何看待当前的A股市场?
A:中国资产的重估或远未结束,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全球资本再平衡的合力下,A股的结构性机会清晰可见。
我们以“货币、国防安全和科技创新”为框架进行分析。首先,从科技创新维度上来看,2025年Deepseek的横空出世,以及国内以华为为代表的高性能算力芯片的面世,带领中国科技产业第一次在“人工智能”这一核心科技革命领域大幅缩小了与海外国家的差距。其次,2025年印巴空战检验中国军工30年发展成色。最后,全球去美元化已经取得了长期的成效,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
中美世纪博弈下,我们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和“国防安全”两大主线。首先全球已经步入逆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取决于科技创新,唯此才能实现“不能脱钩”。其次,只有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才能保障中国地缘安全和庞大的海外市场利益。
就科技创新而言,我们一贯认为人工智能是本轮科技革命的主导产业,回顾人类每轮科技革命,都基本都围绕1-2项核心科技展开(我们称之为主导科技),主导科技是举全人类所有力量奋力开拓和发展的领域。回顾“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 – 新能源”发展,主导科技也都是每一轮科技革命的投资主线。正所谓“逐鹿者不顾兔”,我们在投资中会“始终锚定主导科技” 产业,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国防军工来说,全球军工已开启新一轮革命,信息化、无人化和智能化是本轮全球军事装备关注焦点。
关于个人
Q:你和其他基金经理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很多熟人把我定义为一个学习型的基金经理,这个说法我还蛮喜欢的。 一个不愿意拓圈的基金经理净值很难创新高, 我不太会限定在某个能力圈里,有什么新知识我都愿意花时间去学,不断质疑。
Q:为什么说你“一直在上高三”?
我基本上每天六七场电话会议。吃完晚饭,一般都会有1-2场会议,再看看公告。我统计了一下,来永赢一年半的时间,累计的读书、学习笔记超过30万字。
入行15年,基本上每天晚上一两点才能睡。几乎很少休假。出差都是早班机,不影响开盘时间。如果当天下午事情结束了,一定要坐当天晚上的飞机回来。
我读书的时候属于拼命刷题的类型,不刷题感觉心虚,这么多年就习惯了。
前两年我在交大的一位老师退休了,我去看他,他提起当年给我们推荐的“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我们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不是学数学,题目本身也比较枯燥,大概有2700多道题,当时很少人愿意刷题。但我把我能做的都做完了,当时那套书还没有答案,我不会做的就来问老师,结果发现老师自己也有很多题都没做过,这让他对我印象很深。
Q:基金行业降费降薪对基金经理的工作有影响吗?
A:对个人来说,激励机制永远是离不开的。但是如果他把工作目标想的非常清楚,长期来说规模、收入、市场影响力各方面都会有不错的回报。
我今年43岁了,这么拼命地工作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
对我这个年纪来说,我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做点成就出来。我不想只是简单的忙忙碌碌,我希望可以为资产管理行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其实,公募行业可以做的事特别多,值得我们把它作为一生的事业。
写在最后
李文宾只是众多“不躺平”基金经理的缩影。在本轮市场行情中,主动权益基金再度展现出优秀的超额收益能力。这背后,是无数基金经理长期默默的努力,是公募基金自我迭代的反思——正是这些点滴努力,让这个行业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力量。
注: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推介或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ID:dushuyizhi007),作者:财经读数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