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媒爆红到闭店,为什么这类美妆死得快?
“许多中小品牌、初创品牌在倒下时才被看见。”在生意愈发难做、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这句感慨也折射出当前美妆消费市场正在一场残酷的筛选和洗牌!
昨日(8月4日),WWD报道定位纯净美妆赛道的DTC美妆品牌Youthforia即将关闭,该品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Fiona Co Chan通过InstagramStory宣布了这个消息:“关闭Youthforia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而创立小企业、经营小企业到最后决定结束,每个阶段都充满不同维度的挑战。”
△图源:WWD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品牌创立于2021年,截至今年1月,累计销售额超过1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报道显示,此前该品牌一直保持三位数增长。
就在上个月,与其创立于同一年的纯净彩妆品牌Ami Colé,宣布了停止运营的决定,而其曾在2024年被欧莱雅集团旗下风险投资基金BOLD投资。
那么,为何这一高位数增长的品牌走向了关闭的命运?初创美妆难道活不过4年吗?在国际市场中,被巨头们看好的纯净美妆不行了?
视角对应至国内,本土新锐、初创美妆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曾经狂快速崛起、备受资本青睐的品牌,如今为何频频遭遇倒闭难题?这是否意味着DTC美妆时代和新锐品牌时代的终结?
倒下系未能顶住负面冲击
先聚焦定位纯净美妆的DTC品牌Youthforia本身,回顾发展历程,其创立于2021年,是一个由植物成分制成的彩妆品牌,以“可以睡觉”的彩妆而闻名。
△图源:Youthforia
在2023年播出的美国创业投资真人秀《Shark Tank》中,创始人Fiona Co Chan获得了 Mark Cuban的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7.5万元)投资。
彼时,Youthforia创造的销售额共计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37万元),其中50%的销售额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订单,15%来自亚马逊,其余35%来自批发合作伙伴。
△创始人Fiona Co Chan,图源:WWD
Youthforia的渠道构成极具DTC模式代表性,据Fiona Co Chan在节目上介绍,其通过在TIKTOK上的病毒式营销获得自然流量,推动了84%的收入。另据《Shark Tank Recap》报道,病毒式传播的TikTok视频在2023年使Youthforia销售额增长了200%。
而所谓DTC品牌(Direct to Consumer),直译为“直接面向消费者”。可以简单理解为没有线下渠道,本质是砍掉中间环节的互联网原生品牌。
时至2025年1月,《Shark Tank Recap》表示Youthforia累计销售额超过1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而即便如此,Youthforia仍然宣布关停,其官网显示产品清仓,现在正在按50%的折扣售卖。
对于Youthforia关停原因,并未在声明、官网和外媒报道中直言。不过,据外媒BeautyIndependent报道显示,顾客们猜测品牌关闭与去年的争议有关。在 Instagram上,用户名为morgan.n.b.r.写道:“我感到很遗憾,我会想念Youthforia,你们真的欺负了一个好品牌,让它倒闭了。”
回溯这一争议,在2024年,Youthforia因推出的最深色粉底如同"纯黑色油彩",被在TikTok上拥有150万粉丝的黑人美容创作者Golloria George斥责:“我们要的是基于现有棕色调整出的深肤色粉底,不是实验室里调出来的滑稽戏黑油彩,这是对黑人群体的侮辱!”
△左脸:戏剧用纯黑色油彩,右脸:Youthforia600号粉底;图源:Golloria George/TikTok
Beauty Independent指出,《女装日报》报道显示,上述争议产生之后,美妆集合店Credo Beauty和购物网站Revolve切断了与Youthforia的联系,而且该品牌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网站流量下降30%,并失去了约3000名社交媒体粉丝。且在此前,其销售额一直以三位数的速度增长。
而后,面对争议,Youthforia聘请了前Uoma Beauty的Oby Jemedafe担任其新产品开发总监试图转变局面,但就眼下品牌的境况来看,Youthforia最终还是官宣了关停的消息。
前文提到,除了属于DTC美妆外,从定位来看,Youthforia属于纯净美妆品牌。需要注意的是,与其同一年创立的,纯净彩妆品牌Ami Colé宣布将于今年9月停止运营。
结合中国报告大厅相关报道显示,2025年全球彩妆市场中,约43%的消费者更关注产品成分安全性,推动纯净美妆品类以18.6%的增速扩张,纯净美妆领域的品牌平均存活周期却缩短至3.2年。从创立于2021年的Youthforia、Ami Colé皆在4年后走向关停命运的结果看,不可否认,的确有一些初创的纯净美妆面临生存挑战。
另外,中国报告大厅报道还指出,Ami Colé快速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最终成为压垮品牌的导火索:为争夺货架资源与曝光流量,品牌被迫承担高昂营销费用; 而网红效应驱动的销售波动“导致库存管理失衡,产品曾出现一周售罄、次周积压的情况。
上述案例揭示了产业当前面临的典型矛盾——资本对细分赛道的青睐(如纯净美妆)与初创企业运营能力不足间的错位。
DTC从社媒顶流走下神坛?
当然,也并非初创纯净美妆面临着挑战,同样系DTC模式的醉象,也是定位纯净美妆的品牌,近年来其发展也遭遇了一定困境。且从创立时间来看,诞生于2012年的醉象,算得上一个先驱者。
结合下图来看,在Youthforia成立的2021年,DTC美妆品牌Glossier估值完成8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75亿元)的E轮融资之时,品牌估值来到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9亿元)。
更早之前,2019年,另一DTC美妆品牌醉象估值约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9亿元),聚美丽历史报道称,醉象引起了资生堂、雅诗兰黛、联合利华等竞相收购,最终,资生堂以8.45亿美元(约合60.74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醉象品牌100%的股份。
彼时,资生堂美洲首席执行官兼首席增长官Marc Rey表示:“醉象通过提供高效、清洁、兼容的产品,正在改变人们理解和体验美的方式。我们相信,这个品牌将有助于资生堂美洲的业务业绩。”
然而,上述愿景并未能实现。根据资生堂集团2024年财报,醉象全球销售额同比下滑25%。2025年一季度,醉象业绩持续承压,销售额同比下滑65%。其中,美洲市场销售额同比下滑超60%,在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跌幅超70%。
受醉象销售不佳拖累,今年一季度资生堂美洲市场业绩同比下滑14.5%,是除其他业务外,跌幅最大的市场。今年7月,资生堂美洲公司传出将进行大规模裁员,具体人数尚未说明,涉及多个业务部门、职能岗位以及不同地区的员工。
不仅如此,今年2月,醉象品牌于官网公告表示,自2025年6月30日起,其将正式停止在日本市场的所有渠道销售产品,包括商店和电子商务网站(包括资生堂在线商店)。
△图源:醉象品牌官网公告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拥有高估值的DTC美妆品牌Glossier同样也经历了严峻的转型阵痛。
由于长期以来的产品重心的偏移,叠加主张的稀释,让一批早期粉丝对品牌信任度明显下降,最终导致Glossier在2021年营收出现26%下滑,并在2022年宣布裁员约三分之一的员工。
具体来看,据品牌方舟BrankArk报道,Glossier的品牌宗旨是以人为本,但它却屡次因人道主义问题陷入舆论风波。其推出的化妆品,被许多消费者抱怨色号选择有限,对有色人种女性不友好。
另有市场研究公司One Rockwell的Shelly Socol表示,Glossier希望在化妆和美容领域推出广泛的产品,但由于前期的增长速度太猛了,以至于其没有确定好目标受众,规划好发展战略,使得提供的产品不能够与客户产生共鸣,在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后就开始陷入了“低迷”。
Medium报道称,意识到问题后,Glossier果断精简产品线,砍掉偏离核心的Glossier Play系列,集中资源强化You香水、Cloud Paint腮红、Balm Dotcom润唇膏等标志性产品。
精简产品线后,“You”香水在72小时内搜索量暴增,自流行以来,线上每37秒就卖出一瓶,虚拟货架被抢购一空,销售上涨超10倍,成为Glossier销量榜首单品。BeautyMatter表示,香水单品回温和渠道拓展,让Glossier在2024年营收预估回升至2–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38亿元-17.97亿元)。
虽然,Glossier的颓势已扭转,但不可否认的是,包含醉象在内受益于社媒的DTC美妆,在流量红利见顶、获客、流量、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生存压力。
Shelly Socol在分析Glossier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时,还提到社媒红利消散的影响。
其表示:“近年来,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已成为许多品牌的重要营销目的地。但是,并不是只要发布信息,就能获得流量。”
新锐美妆时代彻底过去了?
这一点在当下谈论国内新锐美妆现状时同样适用。先看下海外DTC美妆和本土新锐美妆的关联性。此前,聚美丽就曾对DTC美妆品牌进行过持续性的深度报道。回溯来看,2010年左右是DTC品牌崛起的起点,至2018年,美国美妆市场总体增长4.5%,而在线美妆销售额却增长了24%,一大批DTC美妆品牌获得高估值投资。
视角放至国内,2017年前后国内新锐美妆品牌的兴起,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股海外风潮的影响。
然而,经历一段发展周期后,无论是国外的DTC美妆还是国内的新锐品牌,都遭遇了各自的困境。
仅今年以来,国内市场已倒下了一批新锐美妆品牌,多成立于2021年前后。结合品牌分享的倒下原因来看,多与没有利润空间、推广成本上升、成本高昂、资金压力加剧有关。
需要明确的是,当下国货美妆企业中,绝大多数品牌线上占比高于线下,对于中小美妆品牌来说,线上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营收来源。
与DTC品牌类似,新锐美妆品牌同样依赖线上直销渠道触达用户。因此,在流量愈发昂贵、社媒红利消退的当下,它们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线上获客成本持续攀升,而营销内容同质化严重,破圈拓新困难重重,品牌要怎么走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有品牌幸运地通过发布闭店清仓公告被奶活,如璐米、戴摩道克等,但多数品牌均以倒闭的结果告终。
当然,由于国内社媒发展迅速,这一点对于国内新锐美妆品牌的考验会更大一些,据上图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倒下的美妆品牌便有7个。
往前追溯,曾掀起热潮的国货新锐彩妆品牌HEDONE在谈及闭店原因时表示:“自那以后(2022年最后一次新品发售)的数次尝试,我们都没能找到‘为什么需要创造一件新产品’的答案。靠增加点缀也能带来一点新意,但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已经很多甚至过多。”(详见)
诚然,过去几年,新锐品牌之所以能够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抓住了社媒渠道红利,也就是能找到获客成本的洼地,让它们有机会被更多的消费者认识。
但经过了几年的发展,社媒、互联网电商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渠道,拥有品牌积淀的传统美妆企业如今也逐渐掌握流量运营、直播电商等新兴玩法。因此,新锐品牌赖以起家的“低成本获客”优势正被快速稀释,反而传统品牌凭借其深厚的资金实力、成熟的供应链、广泛的线下渠道网络以及更高的品牌认知度,能够强势争夺线上份额。
这也意味着,国内美妆战场已步入更高维、更残酷的新阶段,依靠单点爆发或渠道机遇便能一骑绝尘的时代,宣告终结。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新锐美妆时代要彻底过去了呢?
注:文中汇率换算:1美元≈7.1878元人民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聚美丽”(ID:jumeili-cn),作者:文静,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