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美妆连锁计划上市
屈臣氏即将脱离港股00001号长和,自立门户了?
日前,环球市场播报在报道中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香港首家上市企业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称“长和”,股票代码:00001),正计划在中国香港及英国两地上市。
图源:新浪财经
据该消息人士透露,屈臣氏此次预计最高募资规模达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2.13亿元),若按照最快启动时间大约在2026年上半年。
同时,新浪财经就此事及相关事宜的传闻,向屈臣氏母公司长和求证,对方不予置评。
值得注意的是,屈臣氏早在2014年便传出,在中国香港及英国伦敦两地上市的消息,但该计划随着港股变化、舆论压力等而被搁置。
此次,屈臣氏再度传出重启港英上市规划,又意欲如何?且最新财报显示,其中国线下门店数量创7年最低,能否挽救在中国市场日渐萎缩的线下业务及业绩停滞?
估值超2000亿,2014年首提港英两地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屈臣氏集团于1841年在中国香港创立,现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健康与美容零售商,旗下拥有12个零售品牌(如屈臣氏、Kruidvat、Superdrug、Rossmann等美容健康连锁),踪迹遍布海内外31个市场,拥有17000+家O+O(线上及线下)店铺。
图源:屈臣氏官网
而就中国内地而言,作为大众美妆零售标杆企业,屈臣氏曾凭借先发创新模式抢占先机,尽享时代红利,深受白领及年轻群体喜爱,狂飙的业绩更让其被誉为李嘉诚的“现金牛”。
据悉,屈臣氏于1989年在北京开设大陆首店,通过1V1个性化专业咨询服务、分发美妆知识手册等差异化运营模式,精准切入当时的市场蓝海,不仅快速建立品牌先发优势,更率先培育了内地消费者的护肤理念与美妆消费意识。可谓是美妆零售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于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屈臣氏逐步成长为大众美妆零售的“名片”,也因此多次传出欲脱离长和自立门户的消息。
从屈臣氏IPO历史来看,其在2013年底首次披露上市计划。彼时报道称,屈臣氏集团拟在香港、伦敦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累计为780亿港币(按当时汇率估算约为613.26亿元),估值更是超3000亿港币(按当时汇率估算约为2358.69亿元)。
不过,次年(2014年)屈臣氏的首次上市计划便被搁置。据当时消息称,原因为港股表现不佳且上市退潮、舆论风波等情况。同时也是这一年,和记将24.95%股权出售给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售价为440亿港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348.56亿元)。
然而,随着近来港股及欧洲股市回暖、发行活动频率增加显著,屈臣氏再度重启两地上市计划。
基于此,2024年第二大股东淡马锡明确表示,“上市计划仍存续,具体细节由屈臣氏董事局及管理层决定。”
同时,有关数据显示,香港系今年在全球最活跃的IPO市场之一,科技、生物科技等多领域的企业集体赴港上市,且还有珀莱雅、若羽臣、丸美多家美妆企业启动A+H双重上市进程。可谓是政策+股市的双重利好。
据港交所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前10个月香港新股市场融资总额录得216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972.30亿元),较去年同期实现逾两倍增长。资本市场同步回暖,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约29%,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直至本月,再度传出该消息,且与其估值有望突破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32.16亿元)。
如此来看,目前港股美妆零售商主要包括莎莎国际(00178.HK)、卓悦控股(00653.HK)两家。另外,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美妆零售商则有THG、ASOS等,均面临亏损、线下业务萎缩,竞争力大不如前的情况。
不过,如若屈臣氏成功上市,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美妆零售企业。
业绩大不如前,上市还需过几道坎?
虽说屈臣氏如今仍背着“全球最大美妆零售商”的行业美称,但在全球线下渠道萎缩、新零售及新型美妆集合店的双重冲击下,集团也面临着周期性的危机。
从财报来看,屈臣氏集团在全球及中国市场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从下图来看,屈臣氏集团虽在2024年创下店铺数量高峰,但仍难掩颓势——收益额、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双双增速放缓,且在2019-2024年期间还出现多次业绩下滑。
而就中国市场而言,更是持续下滑。从屈臣氏中国2019-2024年的业绩轨迹来看,六年间其收益总额近乎腰斩,业绩颓势尤为显著。除2019年、2021年短暂保持稳定外,其余年份均陷入下滑通道,其中2020年、2022年及2024年收益分别跌幅达19%、23%和18%,尤为突出。
盈利能力同步持续承压,核心盈利指标EBITDA已连续六年走低。尤其是,2020年、2022年、2024年更是遭遇重创,跌幅分别高达39%、59%和55%,盈利根基不断弱化。
线下规模亦同步收缩,相较于巅峰时期近4200家的门店体量,当前门店数量已减少约350家。对于长期依赖线下渠道为核心增长引擎的屈臣氏中国而言,这场涵盖营收、盈利与渠道的多重冲击,可以说带来“致命性”的影响。
且在最新发布的半年报中显示,屈臣氏2025年上半年又关闭了145家线下门店。
从背后原因来看,也与如今消费市场变化、屈臣氏自身体系脱轨等有关。
尤其是,随着中国市场电商产业发展成熟,以及国外地区Online shopping渠道蓬勃发展,屈臣氏依赖导购模式的弊端、消费习惯转变和价格优势减弱等原因,也阻碍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在聚美丽《怎样才能在屈臣氏赚到钱?》一文中,还有多个品牌方独家透露,受线上渠道的冲击等原因,在屈臣氏发展多年但实际上并不赚钱。
其中,有品牌方代表坦言,曾耗时十年深耕屈臣氏渠道,组建起行业顶尖的专属运营团队,然而自2021年起,屈臣氏关店潮持续蔓延,仅2025年上半年便关闭超100家门店。
另一位年GMV约20亿的美妆品牌创始人直言:“我们曾将品牌推至屈臣氏渠道榜首,并连续三年稳居第一,但在这一核心合作渠道中,品牌始终未能实现盈利。”
不过,营收5亿+的美妆品牌(线上线下全渠道)CEO则认为,“屈臣氏的促销活动向来密集,诸如买二送一、积分兑换等玩法层出不穷,导致品牌刚入驻的首年,几乎不可能实现盈利。不过随着渠道磨合深化与运营效率提升,后续仍存在盈利兑现的空间。”
不仅如此,除了电商渠道的冲击外,屈臣氏也因“热情”的导购推销体系及价格优势减弱屡遭诟病。
如部分网友在小红书上吐槽,“导购劝退!砍掉热情,刻薄推销就能重生吗”、“去掉所有营业员、留一个收银的就行,把服务热情减少就能变化”、“上次买个磨砂膏一分优惠没有”等,还有其他消费者认为“屈臣氏店员一起跟着推销烦、现在买单都懒得理,矫枉过正啊。”
图源:小红书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屈臣氏近年来因屡次踩中监管红线被罚,包括营销活动中擅自分装化妆品、虚假宣传芦荟胶等行为,而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不过,回归到大环境来看,屈臣氏的IPO传闻于行业而言,需理性看待:一方面,卓悦控股、莎莎国际、丝芙兰中国,以及THG等业绩低迷,均与预示着全球美妆零售市场承压;另一方面,屈臣氏持续推进O+O革命、计划在中国市场扩店500家,并通过即时零售等新形式拉动新客群等举措背后,也说明老大哥正在迫切寻求转型刺激产业回温。
至于,屈臣氏上市进程如何,聚美丽也会持续追踪报道。
注:
1.屈臣氏2013年底募资及估值按照当时1港币=0.78623元汇率估算,该数据参考自豆包搜索得出的2013年12月31日央行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2.屈臣氏2014年出售股权至淡马锡的售价,按照2014年港币兑人民币的年度平均汇率计算, 1港币 = 0.79218元人民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聚美丽”(ID:jumeili-cn),作者:飘飘,责编:高高,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