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迷茫的大厂人,别用朋友圈的活跃掩盖行动上的懒惰
最近和几个资深大厂人聊,想转型,但很迷茫。
其实,迷茫是人生常态,谁又没有过,关键是你会怎么应对,会做点什么。
常规操作就是:找人请教、花钱上课、阅读工具书。
如果你做了这几件事,肯定会更迷茫。
不是说这几件事不对,而是你在没有实操体感的时候,是学不会东西的。
创业初期,产品是啥?客户是谁?货咋卖?全是问号。
我当时迷茫的时候,也是大量的看书、听课、找身边几乎所有人都聊了一圈。
结果?卵用没有。
不是大家不真诚,是问题没有针对性,太宽泛了。
当我们做的时候,提出的问题都很虚,都是无效问题。
这时候非逼着别人回答,也拿不到满意的答案。万一再有几个乱出主意的,就更困惑了。
而真正有用的建议是怎么来的呢?
在自己疯狂的摸索中,搞产品、搞内容、搞销售后,遇到具体的卡点后,再去找人咨询,得到的答案往往更精准。
我遇到过的最关键的建议,是一个前辈给的,他算是过来人。
他以前也是大厂出来的,比我年长,现在是一个创业者,拿到过多轮融资,闷声赚了不少钱,对初创企业的把脉一针见血。
他给我们的建议是,从0-0.1的阶段,不要创新、不要差异化,就做跟随策略。
我们所在的咨询行业竞争格局极其分散,推出一个市场上有人买单,用户有付费习惯产品,至少可以先保证活下来。
我当时一下就通了,先跟随再创新,马上干起来。
这算是转折点。
在此之后,我们就越来越顺利,我的思路也更清晰了。
这里有前辈的指点,也有我之前的大量积累。可能正是因为我在疯狂尝试的过程中,有人点拨,我才能一点就透。
如果我在原地踏步,马云来了也没用。
边干边学,在行动中才能提出真问题。
从那以后,先干起来,就是我很重要的做事原则。
并且,我也特别鄙视那些嘴上说的热闹,但一直停留在原地的人。
他们总是会带来一波又一波的焦虑,提出的却都是无效的问题,这些都是社会的负担。
解决迷茫,只学是不够的,必须要干起来!
怎么干?三个核心:
1、干产品:别想完美,先摆上货架卖
把你的核心技能,结合市场最可能买单的需求,快速罗列、组合、打包出一个最简陋但能交付的产品(哪怕是个咨询方案、一份报告、一次诊断)。
别追求“颠覆”,先追求“能用”、“有人愿意付钱”。
2、干内容:信任和成交的超级载体
普通人,缺资源、缺人脉、缺资金,怎么破局。
只有干内容,你要有钱你就去买流量。
咱们不是手里没有那么多钱么,所以立刻、马上、持续地生产内容。别憋大招,先发出来。 写公众号、拍短视频、做直播、发朋友圈都行。
核心是:让目标客户看到你、认识你、觉得你有点东西。
3、干销售:没有成交,一切归零
有产品,但是没成交,不是不会卖,而是没有把人群--内容--产品匹配上。
核心在于:精准匹配“人群-内容-产品”。
你讲的内容吸引来的是谁?他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的产品正好能解决吗?价格匹配吗?
所以,超级个体的成事其实有一个核心框架:
这三个“干”,不是线性,是循环!
产品承接流量,内容带来线索,销售验证产品和内容,数据反馈再优化产品和内容。干起来,飞轮才能转!
我们有个制造业的客户,典型困境:有产品,不知怎么做内容,更不懂怎么卖。
最初想走老路:招销售团队,铺渠道。见效慢,成本高。
我们给他的策略就是,两条腿走路,
线下“干人脉”: 不空谈,聚焦行动:高频参加行业峰会、协会活动、展会。目标明确:加微信!积累资源池。 但这仅仅是起点!
线上“干曝光”:这是个关键破局点, 创始人IP + 直播! 把线下加来的微信好友,以及线上新流量,当作种子用户池。
以前参加个什么展会,加了一堆微信,后面就没有下文了,
现在加微信只是起点,用好短视频+直播,不断的曝光自己、产品、公司,持续轰炸。
让他记住你、了解你、产生兴趣,最终进入深度交流。
这样一套线上+线下的打法,让他从0销售线索,积累了近300多万的线索资源。
我特别佩服他的一点就是,干劲十足,没有那么多理论上的束缚,
因为我们给他看了我们自己做的相关案例,慢慢开始信任我们,相互之间配合的很默契,很快就拿到了结果。
所以,我现在最怕听到这种问题:
“韩老师,视频号怎么做?内容怎么搞?IP怎么打造?成交怎么做?”
我的第一反应:没干先问,没办法回答。
1、“零实践”的提问:抽象、宽泛、无法回答。
比如:“我的产品组合怎么搭?”
请问:你什么品类?什么属性?低价还是高客单?公域卖还是私域卖?卖给谁?什么场景?市场供给如何?
提问者自己都没想清楚,根源在于没干过,不知道真卡点在哪。
2、“真实践”的提问:具体、尖锐、可解决。
比如:“我是口才老师,直播间卖199元课给小学生家长,场观2000人,销售额卡在1000元,怎么提升?”
这个问题就很具体,可以对阵下药,可以调优的有三个:
要么调人群、要么调产品、要么调转化。
很多人迷茫的大厂人,都在用朋友圈的活跃,掩盖行动上的懒惰。
各种发布自己学习、社交、读书的照片,钱花了不少,连一条视频都没发过。
不能问,一问就说:在找定位。
有的朋友,憋了一个月,发3条视频。执行力强的团队,一个月就能做到日更了。
先不管结果怎么样,积累了体感,再请教前辈、再找定位,才是正确的做法。
几条视频能有啥用?
从0到1肯定要有量的积累,过程中找体感、调方向,量变到质变,就能看到收益。
这就是为什么我做狮途会。
圈子本身是长期陪伴,大家互为对标。我针对每个人的情况,提供解决方案,答疑解惑。
当然,在做所有事之前:
我会先督促大家行动起来,就从今天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运营狗工作日记”(ID:yunyingriji),作者:韩叙,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