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家公司、上百亿融资背后:国内“核聚变”赛道投资起风了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融资114.9 亿。
这家“初创公司”以令人瞩目的融资数额、旗舰级的资方团队进入公众视野——
它要做的是一种相当前沿的技术研究:可控核聚变。
图:AI 生成的”可控核聚变“想象图
核聚变能具有能量密度高、燃料储量近乎无限、不产生长寿命高放射性废物、本质安全等显著优势,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
如果能研发成功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它能以近乎无限的原料、极小的环境代价和高度的安全性,彻底解决能源短缺、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难题。
此外,核聚变对于我们的生活(海水淡化)、科研(太空探索)、工业生产/供热等多个领域提供高效、清洁的动力和能源,发挥重要的作用。
据我们观察,对于国内核聚变的商业化,资本早已“蠢蠢欲动”。
据IT桔子数据,目前国内核聚变赛道共有19笔公开投资事件,12家公司获投,总的融资金额估计达到了147亿元。
在获得融资的公司中,融资最多的公司包括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能量奇点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
图:国内融资最多的核聚变公司 图源:IT桔子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
成立于1983年,曾用名为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2023年在国家对未来产业战略布局的背景下,转型重组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并从北京市西城区迁出,入驻上海市。
该公司致力于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推进相关工作。
2025年7月,重组后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得了7家实力雄厚的投资方联合注资114.92亿元,刷新了上海年度融资纪录。
其中,中核集团出资40.29亿元,持股比例达50.35%,为控股股东;中国石油昆仑资本出资30.06亿元,持股20%,为第二大股东;中国核电、浙能电力等企业也分别以10亿、7.51亿元等金额入股。
此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上海聚变等也参与了投资,形成了“国家队+产业资本”协同的投资阵容。
中国聚变能源采用高温超导材料的紧凑型磁约束聚变技术路线。与传统托卡马克装置采用的低温超导材料相比,高温超导材料具有高临界温度、高临界磁场、高载流能力等优势,可将聚变堆的体积缩小到传统聚变堆的几十分之一,能大幅提速聚变能源的商用进程。
同时,公司作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背后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和资源支持,在等离子体控制、超导材料等核心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并且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
它成立于2023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磁约束核聚变技术的唯一成果转化平台。
2023年公司成立时,初始注册资本为50亿元。其中,皖能电力出资5亿元,皖能资本出资 7.5亿元,合肥产投出资12.5亿元,员工持股平台出资10亿元,蔚来资本出资15亿元。
2024年6 月,合肥科学岛控股、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分别出资29亿元对其增资,合肥产投也参与了此次增资。经过此次增资,公司注册资本提升至145亿元,股权穿透后实际控制人为安徽省国资委,持股比例约30.3%。
聚变新能的技术亮点之一是聚焦于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建设,通过优化磁约束结构和新型材料技术,能在较小体积内实现高温等离子体的高效控制。
目前公司尚未公布具体技术路线与时间表,大额融资后能否在2–3年内是否能拿出装置级验证结果,是目前外界关注的的焦点。
能量奇点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它是国内第一家聚变能源商业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团队成员来自斯坦福、普林斯顿、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等顶级院校及国际聚变能源科研院所,涵盖高温超导、等离子体物理、人工智能等多领域。
公司聚焦于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及其运行控制软件系统研发,目标是研制出Q(聚变能量增益因子)≥10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在10到15年内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
2022年2月,能量奇点完成首轮融资,融资金额近4亿元人民币,由米哈游和蔚来资本共同领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蓝驰创投跟投。
2023年4月,公司完成近4亿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米哈游、云和方圆等。两轮融资后,公司累计融资近8亿元人民币。
据称,能量奇点建成了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并于2024年6月18日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中国率先完成了高温超导托卡马克的工程可行性验证。
公司计划2027年再建下一代“洪荒 200”(Q~2–10),资本开支将陡增。
能量奇点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高温超导托卡马克磁体厂房,自研出了高温超导环向场磁体、中线螺线管磁体以及极向场磁体,每个磁体的成功研制都是新技术的零的突破,在超导磁体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10月,落户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是国内首家完全由专业投资机构驱动的商业聚变能开发企业。
2022年6月,星环聚能获得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远镜创投、和玉资本、红杉种子基金等多家机构共同投资的数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2024年3月,公司完成数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上海知识产权基金领投,华成创投跟投,老股东中科创星、和玉资本持续跟投。
星环聚能核心研发团队来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可控聚变团队,该团队运行国内首个球形托卡马克装置已超过20年,是目前国内系统性从事磁约束可控聚变研究的顶尖团队之一,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支持。
星环聚能创始团队在高温超导球形托卡马克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多冲程重复运行、等离子体电流自有磁场重联加热等为特点的紧凑型重复重联聚变堆方案,预期可在相对紧凑的尺寸内实现高效、稳定、经济的聚变能输出。
时间表压力是当前比较迫切的, 星环聚能预计将于2027年底或2028年初开始进行商业示范堆建设,并拟于3-5年内完成,其目标是在2030年左右展示一个可输出电能的聚变堆。
这个“放电”目标的提出,比国家CFETR(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示范电站目标(2035年)提前5年,实现难度非常大,从技术到工程到监管环节存在重大挑战。
此外,IT 桔子统计发现,国内还有如瀚海聚能、未来聚变能源、星能玄光等专注于聚变能源的创业公司。
其中瀚海聚能成立于2022年,聚焦于有低成本商业发电优势的场反位形聚变装置及其配套的等离子体源与诊断系统软硬件研发,核心成员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等,技术团队实力较强,且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展开紧密合作,具有一定的技术发展潜力。目前公司获得奇绩创坛、华映资本等知名VC的投资。
核聚变,作为被寄予厚望的 “未来终极能源”,正吸引着全球目光
央企、国家大基金和地方国资纷纷入局,彰显了国家对核聚变技术发展的战略支持。
中石油昆仑资本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从能源战略转型的角度出发,为核聚变项目注入资金,期望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则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助力核聚变技术发展,毕竟核聚变一旦实现商业化,将为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提供强大助力。
地方国资如安徽合肥创新投资、上海国投等的加入,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战略,也着眼于本地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期望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核聚变产业集群。
众多知名早期投资机构、VC/PE 机构在近三年积极布局核聚变技术,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
君联资本、中科创星、星纳赫资本等机构,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力,早早锁定核聚变这一潜力赛道。
核聚变技术虽处于发展初期,但一旦取得突破,其市场潜力将不可估量。这些机构通过早期介入,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优质项目股权,为未来获得高额回报奠定基础。
例如,红杉种子基金、英诺天使基金、顺为资本等,它们在科技领域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深知前沿技术的变革性力量,将核聚变视为推动能源革命的关键技术,全力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
CVC 产业资本的加入为核聚变赛道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资源。
蔚来资本投资核聚变,与自身汽车产业布局有着紧密联系。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能源问题愈发关键,核聚变若能实现商业化,将为电动汽车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助力蔚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构建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米哈游的投资则体现了科技巨头对新兴技术的关注与布局,通过投资核聚变,米哈游期望拓展业务边界,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这些不同类型投资方的涌入,反映出核聚变赛道的巨大潜力与吸引力。
政策层面,国家大力支持核聚变技术研发,出台多项利好政策,为投资营造了良好环境;
技术层面,我国在核聚变领域已取得诸多突破,如 “中国环流三号” 实现 “双亿度” 突破等,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市场层面,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核聚变一旦实现商业化,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可以预见,在各方资本的推动下,国内核聚变技术研发将加速推进,商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为我国乃至全球能源格局的变革带来深远影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T桔子”(ID:itjuzi521),作者:IT 桔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