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产品负责人谈AI PMF:别再用老地图,寻找 AI 这片新大陆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AI 时代,用户期望飞速演进,传统的产品市场匹配(PMF)方法论已然失效。别再给现有流程套个 AI 外壳了,那不叫创新。来自 OpenAI 的产品负责人将为你揭示一套全新的、经过实战检验的打法。文章来自编译。
以前,实现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Market Fit, 简称 PMF)是很直截了当的。做出大家想要的东西,验证市场有需求,然后扩大规模就行了。但在人工智能时代,一切都变了。迭代的速度、用户期望的复杂性,以及技术进步的惊人步伐,已经让传统的 PMF 框架彻底过时了。
过去三年里,我观察了很多 AI 创业公司尝试实现 PMF 的过程。那些成功的公司不只是在技术上做得更好——还遵循了一套全新的打法。这套打法基于一个根本性的事实:AI 不仅改变了我们打造产品的方式,它还彻底改变了“产品市场匹配”本身的含义。
AI 时代的 PMF 悖论
这是大多数创始人没意识到的:在 AI 时代,实现 PMF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了,也更困难了。
之所以说更容易,是因为 AI 能帮你更快地迭代,更好地理解用户,并打造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你可以在几天内完成原型,而不是几个月。你可以分析出那些过去需要分析师大军才能发现的用户行为模式。
之所以说更困难,是因为用户的期望值已经飙升。现在,用户期望 AI 产品是智能的、能预测的,能力近乎神奇。不管你的产品是干什么用的,他们都会拿它跟 ChatGPT 比较。“足够好”的门槛从未如此之高。
“我见过的 AI 创始人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 PMF 当成一个需要打勾完成的任务,”我最近在我们上一期“AI 产品管理认证”课程中分享道。“在 AI 的世界里,PMF 是一个移动的靶子。你的用户每个月都在和别处更好的 AI 系统互动,所以他们对‘足够智能’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这就产生了我所说的“AI PMF 悖论”:你需要去迎合一个期望值在不断演变的市场,这个市场对 AI 应该做什么的看法一直在变。
传统的 PMF 框架对 AI 来说已经不适用了
大多数 PMF 框架都假定“问题-解决方案”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你发现一个痛点,打造一个解决方案,找用户验证,然后扩大规模。但 AI 产品在三个关键方面打破了这种线性的发展模式:
1. 问题随着用户的学习而演变
传统产品解决的是已知问题。而 AI 产品解决的,往往是用户自己都不知道存在的问题——或者创造出他们从未想过可能实现的全新工作流。你最初对问题的假设可能完全是错的,这并不是因为你误解了市场,而是因为 AI 解锁了一个更有价值的应用场景。
2. 解决方案空间无限
传统软件你会受限于开发资源和技术复杂性。而对于 AI,限制你的东西不一样了——这与训练数据、模型能力和提示工程有骨感。这意味着你的最小可行产品(MVP)可能在某些方面强大到不可思议,但在另一些方面又出奇地受限,从而创造出难以预测的用户体验。
3. 用户期望呈指数级复合增长
一旦用户在某个背景下体验到好用的 AI,他们就会期望在所有地方都能用到它。如果 ChatGPT 能理解微妙请求,为什么你那个针对特定行业的 AI 工具就不行呢?这就为 PMF 的标准创造了一个不断提升的门槛。
全新的 AI PMF 框架:通往系统性成功的 4 个阶段
在研究了成功的 AI 产品并看了一堆我们的“AI 产品管理认证”课程的毕业项目后,我总结出了一套在 AI 时代真正行之有效的新框架。它建立在这样一个现实之上:AI 时代的 PMF 是迭代的、数据驱动的,并且需要不断地重新校准。
第一阶段:发现机会 - 寻找 AI 原生痛点
AI 创始人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现有的工作流拿过来,在上面加一层 AI。那不叫创新——那叫功能增强。真正的 AI PMF,始于找到那些只有通过 AI 的独特能力才能解决的痛点。
常见的盲点:最好的 AI 机会,往往看起来像是“本不该需要解决”的问题。用户已经为某些限制开发出了复杂的变通办法,而这些限制恰恰是 AI 可以完全消除的。
我称之为“隐形痛点”——那些已经深深融入当前工作流当中的堵点,用户甚至都不再认为是个问题了。在一家创业公司里,我注意到大多数开发者把 40% 的时间都花在常规的编码任务上,但他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他们认为这“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如何发现 AI 原生机会:
AI PMF 的基础是严格的痛点分析。用下面这五个问题来对值得解决的痛点做排序——每个问题都要用 AI 的视角来审视:
量级:有多少人存在该痛点?AI 视角考量:这个痛点是否存在多个行业之中,以至于 AI 可以用横向应用来解决?
频率:他们多久会经历一次这个痛点?AI 视角考量:这个痛点出现的频率是否足够高,能产生让 AI 学习和改进所需的数据?
严重性:这个痛点有多严重?AI 视角考量:这个痛点是否涉及认知负荷、模式识别或决策制定这些 AI 擅长的领域?
竞争:还有谁在解决这个痛点?AI 视角考量: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否受限于人力,而这些限制是 AI 可以超越的?
差异点:对于你的竞争对手解决这个痛点的方式,用户有没有很大的抱怨?AI 视角考量:用户是否抱怨现有解决方案缺乏个性化、速度慢或不够智能?
这种系统化的方法能确保你不仅仅是找到随便的一个痛点——而是找到那些一旦有 AI 参与,解决起来就会变得格外容易的痛点。
市场上的真实案例:看看 Klarna 推出的 AI 助手。他们一开始并不是想“用 AI 改善客户服务”。他们发现了一个隐形痛点:客户为了解决简单的支付问题,平均要等待 11 分钟,而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人类的创造力——只需要访问账户信息和遵循标准流程。现在,他们的 AI 助手能在 2 分钟内解决这些事情,每月处理 230 万次对话,效率相当于 700 名全职客服。这就是发现 AI 原生机会:找到那些只是因为缺乏智能自动化而显得复杂的工作流。
第二阶段:用 AI 产品需求文档(PRD)来构建最小可行产品(MVP)
一旦你找到了一个真正的 AI 原生机会,传统的产品需求文档就没用了。AI 产品在规范、测试和迭代方面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这是大多数团队会栽跟头的地方。他们试图将瀑布流思维应用到本质上是概率性的系统上。你无法精确规定 AI 在每种场景下的具体行为——但你可以创建框架来确保它能持续产生有价值的输出。
AI PRD:你打造智能产品的北极星
通过与许多 AI 产品团队的合作,我开发了一套构建 AI 产品的 4D 方法。这套方法的核心原则被浓缩在一份 AI 产品需求文档(PRD)中——这是任何 AI 开发工作的基础 蓝图——是我和 Product Faculty 共同创建的。这份 PRD 强调了在 AI 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中需要做出的关键决策:
以下是 AI PRD 各部分的摘要,你可以用它来开发你的 MVP:
1. 发现阶段:理解市场、业务、产品和用户背景,目的时候提出你的 AI 解决方案假说
描绘出你的 AI 将创造的商业价值
确定你的目标用户画像及其目前的用户之旅
找出唯有 AI 能解决的具体痛点
提出一个关于 AI 如何改变用户体验的假说
2. 设计阶段:定义目标状态下的工作流与用户体验
设计整合了 AI 的未来工作流
创建清晰展示 AI 交互的线框图
构建能演示 AI 功能的原型
开发初步的提示词和交互模式
3. 开发阶段:构建并优化 AI 能力
为你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 AI 模型
定义输入规范和输出质量标准
迭代优化提示词设计与系统指令
准备用于训练或检索增强生成的数据
创建用于测试 AI 性能的评估集
4. 部署阶段:发布和扩展你的 AI 产品
敲定发布和推广策略
为用户和 AI 性能分别建立成功指标
建立监控和反馈循环
规划持续改进和迭代的方案
我向产品团队解释说:“AI PRD 不仅仅是文档——它更像一个迫使你仔细思考 AI 可能失败的所有方式的强制机制。传统的 PRD 假定行为是确定性的。而 AI PRD 假定行为是概率性的,并据此进行规划。”
这里的关键洞见是,AI 产品需要双重成功指标:传统的用户指标(参与度、留存率、转化率)和 AI 特有的指标(准确率、幻觉率、响应质量)。你需要同时满足这两者才能实现真正的 PMF。
第三阶段:利用战略框架来扩大规模
大多数 AI 创业公司在尝试扩大规模时都会碰壁。他们的 MVP 对早期用户来说效果很好,但到了更广泛的市场就停滞不前了。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各个维度战略性地思考如何准备发布。
规模化一个 AI 产品,不仅仅是处理更多用户那么简单——这还关乎着在规模化后维持 AI 的性能,管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数据质量,以及在模型遇到边缘案例时确保体验的一致性。
AI 产品发布策略画布
在规模化任何 AI 产品之前,你需要从四个关键维度评估你的准备情况,这些都在我们的“AI 产品管理认证”课程中讲到的 AI 发布策略画布模板中有所体现:
客户准备度:
目标市场的细分规模和增长率
客户留存率与自然使用频率
你解决的痛点有多大以及用户的付费意愿
产品准备度:
你的不公平优势(数据、模型或市场准入)有多强
产品的覆盖范围和病毒式传播潜力
你的 AI 能力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独特性
公司准备度:
扩展 AI 基础设施的技术可行性
市场推广策略的可行性和销售流程的验证
团队处理快速增长和 AI 复杂性的能力
竞争准备度:
你所在领域的竞争对手数量和实力
新入局的 AI 竞争对手的进入壁垒
供应商议价能力(对 OpenAI 等模型提供商的依赖程度)
每个维度都用“绿-黄-红”来打分。只有当所有四个维度都是绿色时,你才能开始规模化。这能防止过早规模化,而这正是扼杀众多 AI 创业公司的元凶。
常见盲点:AI 产品最大的规模化挑战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在你遇到更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时如何保持质量。你的 AI 可能对初始用户来说表现完美,但当新用户带来不同的背景、不同用语或不同期望时,产品可能会大失所望。
第四阶段:为可持续增长进行优化
最后一个阶段,是真正成功的 AI 产品脱颖而出的地方。这跟增长黑客无关——而是要建立可持续的增长循环,让你的 AI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好。
传统产品优化的是转化漏斗和用户参与度。而 AI 产品还必须优化模型性能、数据质量和用户信任。这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机会:AI 产品在获取新用户的同时,实际上可以为现有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
AI 增长框架:
数据网络效应:每一次用户互动都让你的 AI 对所有用户来说更智能
实施能提升模型性能的反馈循环
利用用户的纠正来微调响应
建立能从成功的用户结果中学习的系统
智能护城河:你的 AI 性能成为你的竞争优势
开发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专有数据集
创建在你的领域内具有独特价值的 AI 工作流
构建让你的 AI 能力更容易被使用的用户界面
信任复利:用户对你 AI 的信心驱动自然增长
在规模化过程中保持一致的质量标准
为 AI 的决策提供清晰的解释
优雅且透明地处理边缘案例
“我见过的最成功的 AI 产品,不只是解决问题——它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聪明,”我经常对创始人说。“这才是你最终的护城河。” 实现真正 PMF 的 AI 产品能创造出传统软件根本无法比拟的复利优势。
每一次用户互动都在改进你的模型。你处理的每一个边缘案例都让你的 AI 更强大。每一个成功的结果都增强了用户信任并推动了自然增长。这就是为什么如果 AI PMF做得对,可以创造出几乎无法撼动的竞争地位。
我的预测:“掌握了 AI PMF 的公司,将不仅仅能赢得最初的市场,还将比任何传统软件公司都能更快地扩张到毗邻市场,因为他们的 AI在不同领域都变得越来越聪明。”
结语
在 AI 时代实现产品与市场契合度,需要新的框架、新的指标和新的思考用户价值的方式。传统的那套打法不仅过时了——它们甚至会起反作用。
掌握了这些新方法的创始人,将打造出未来十年最具代表性的公司。而那些没有掌握的,会发现自己不断被那些懂得如何利用 AI 独特属性来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对手所超越。
我在这里概述的框架——从发现 AI 原生机会到系统性优化——代表了从数百个 AI 产品发布中提炼出的经验教训。它不是理论,而是经过了那些正在打造重塑整个行业的 AI 产品的团队的实战检验。
每个月,我都会看到又一个“AI 赋能”的创业公司失败,因为他们把昨天的 PMF 打法用在了明天的技术上。赢家不是那些拥有最好模型的公司——而是那些明白 AI PMF 是一场规则完全不同的新游戏的公司。
译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