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坏银行”,要上市了?
曾经历中国银行界最惨烈伤痛的银行,要上市了。
近日,白雨石恒丰银行行长的任职资格获批,这家银行空缺近3年的行长之位终于等来它的新主人。
1982年出生,现年43岁的白雨石,被誉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最年轻的行长,他的上任,也意味着恒丰银行“一正四副”的管理格局正式形成,向上市的目标发起冲击。
但年轻的白行长面对巨大的困难。恒丰银行,恒是恒生的恒,丰是汇丰的丰,名字霸气外露,然而就在8年前,这家曾被(前)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点名的“坏银行”,还在最绝望的泥潭里挣扎:
连续两位董事长堪称“卧龙凤雏”,一位嚣张到故意销毁会计账簿对抗审计,另一位日均消费40万,都走公账报销,恒丰银行家底早被掏空,2024年未分配利润(累计亏空)仍有-274.01亿元;
内部治理混乱不堪,“元老派”、“民生系”、“烟台帮”轮番出场激烈内斗,正常经营都成问题;
明面上的不良率一度逼近30%,一位高管曾经绝望地表示“亏了多少钱,坏账究竟有多少,就连自己都不知道”。
2017年,恒丰银行启动市场化改革,确定“剥离不良、引进战投、整体上市”的重组方案,并于2019年底完成前两步,如今仅剩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恒丰银行董事长辛树人表示,恒丰银行已经在2024年全面启动上市准备工作。
但仔细盘点就会发现,正在真正努力成为一家“好银行”的恒丰银行,依然面临重重考验:反腐败体系相对落后、风控不够完善、盈利能力羸弱等问题。
恒丰银行要想顺利上市,乃至于在投资者和市场心中重建口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1
对一家“有前科”的,曾带给市场和监管相当大震撼的银行而言,上市前必要的准备工作,是给公众吃下定心丸,确保类似的恶性贪腐在日后的经营过程中不会再现。这甚至是比表现出业绩成长性更紧迫的任务。
而恒丰银行交出的定心丸,分量还不够。
如何判断恒丰银行内部的反腐败建设程度?一个量化的方式,是参考其ESG评分。
ESG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是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治理)三个英文词语的首字母缩写。三个方面各有侧重。
从Wind给出的ESG综合得分来看,恒丰银行表现似乎尚可,与主流股份行相比有明显差距,但相较于渤海银行和同样未上市的广发银行更高。
但真正应该关心的是细分的“G”科目的得分。因为对一家刚缓过气没多久的银行而言,在环境和社会层面稍有瑕疵再正常不过,而“G”的评分则直接关系到恒丰银行是否“痛改前非”,会否重蹈覆辙。
但颇让人不放心的是,恒丰银行的治理得分在12家股份行中位居倒数第一,且存在显著短板。
治理层面包含7个子议题,恒丰银行在董监高、审计、反贪腐、ESG治理等方面评分均低于平均值。
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反贪腐层面。Wind ESG显示,恒丰银行ESG报告中未公布举报渠道是否向外部利益相关方开放、举报人保护制度及流程,也未对员工或商业伙伴进行反贪腐培训。
对一家曾经腐败成风的银行而言,在内部形成反腐的文化风气十分重要,但至少从恒丰的ESG报告来看,这方面的重要性并未被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恒丰银行现任行长白雨石2015年加入恒丰银行,任资产负债部总助,彼时恰逢前任董事长蔡国华任期内。展现与过去的恒丰彻底割席的决心,对白雨石而言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恒丰银行在风控合规上的短板,也暴露出其企业治理上的问题。据中金在线统计,仅2025年第一季度,恒丰银行就收到4张罚单;上海、昆明、长沙分行或因贷款管理不审慎,或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不同程度地罚款。
公允地说,不管是在罚单数量,还是罚金规模上来说,恒丰银行都不算特别典型。但要知道,恒丰银行在2024年末的资产规模也不过1.5万亿出头,规模不大,罚单不少,反映的是经营风格的粗放。
这种粗放或许有迹可循。
在恒丰银行2024年ESG报告给出的关键议题矩阵中,风险合规与管理、商业道德与诚信等议题的位置并不靠前,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更加“前卫”的议题排在了核心的前五名。
对风控合规的重视度不够,显然是个坏消息。
哪怕是排名靠前的议题,恒丰的表现其实也不尽如人意。比如作为五大核心议题之一的“消费者权益保护”,2024年恒丰银行就收到了18622件投诉,同比增长17.47%,其大本营山东的投诉量占比接近75%。
有理由相信,恒丰银行更希望顺应资本市场的偏好,排布自己的ESG议题重要性。
但问题是,资本市场对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完整度同样有要求,恒丰银行在这方面的配合度似乎并不高,在年报细节上的信息披露并不充分。
比如生息资产/计息负债的具体组成,平均负债成本/平均资产收益,小微贷款投放情况等细节指标均被隐去,这导致公众很难了解恒丰银行的完整经营情况。
对这样一家有着特殊历史的银行而言,“痛改前非”的决心和诚意比价值成长的潜力更重要。
02
问题是,恒丰银行目前也并未展示出价值成长的潜力。
纵观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其总部大多位于北上广深,因为往往只有一线城市的资源禀赋和金融基础设施,才能支撑一家股份行的发展扩张。
总部不在北上广深的,则必须具备十分鲜明的特色,才有脱颖而出的可能性。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兴业银行,其总部位于福建福州。资源禀赋不算优秀的情况下,兴业早期是依靠“银银平台”这一线上同业业务平台,才实现了快速扩张,成为“同业之王”。
反例则是总部位于天津的渤海银行,其并不具备类似兴业的特色和发展契机,因此在行业的存在感明显略逊一筹。
恒丰银行比较特殊,甫一开始,其在全国有三个总部,分别为北京、上海和山东烟台,其中北、上主要为中后台部门所在地。2019年,恒丰银行取消北京和上海总行,并将唯一总行从烟台迁往济南。
自此,恒丰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是区域投向上,长三角地区占比和西部地区均呈现下降态势,环渤海地区占比上升。
另一方面是基建类贷款占比明显增加,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务三大类贷款占比从2019年的29.47%增长至2024年的45.53%。
恒丰银行当前第一大股东为山东金管,实控人为山东省财政厅,有理由相信恒丰银行借助股东优势,在环渤海地区获得了大量基建相关业务支持。
这或许也是环渤海地区贷款规模位居全行第二,但不良率最低的原因。
当前恒丰银行贷款结构中,对公占比近85%,有理由相信,恒丰银行希望借助基建业务,为自己锻造稳固的对公基本盘。
这更像是一家城商行的发展路径,因而也势必会面临城商行都会面临的问题。
其一是净息差压力。2024年,恒丰银行净息差为1.52%,在12家股份行中排第9位,优于浦发、民生和渤海银行。
原因可能与贷款担保方式有关,信用和类信用方式合计为5810.64亿元,占比近70%。由于无抵质押等增信手段,信用和类信用贷款本身就会要求更高的平均利率,导致净息差看上去尚可接受。
但下行压力并不低。从近几年来看,恒丰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增速正在显著放缓。表现在营收占比上,2024年同比仅增长了0.33%,堪称原地踏步。
恒丰银行也在试图寻求解决之道,比如增加在零售端的投入。但代价是零售不良率飙升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几乎翻倍。
抑或是增加在业务营销上的投入,过去五年,恒丰银行业务及管理费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不管是从业绩增长还是资产扩张速度来看,效果都正在减弱。
过于仰赖对公业务,以传统息差模式作为主要增长点,是这种“类城商行”模式发展的必然。但由于对公授信业务增长需消耗银行核心风险资本,导致这种发展模式通常偏重,需要常常补充核心资本,满足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2024年和2025年,恒丰银行成功发行了2期金融债,但在未上市的情况下,补充核心资本的手段始终相对有限。这或是恒丰银行渴望上市的原因之一。
只是,痛改前非不能只是一句说辞,与混乱无序的过去告别,也并非只靠策马相救的“白衣骑士”、股权架构的调整和管理层变动就能实现的。
更深层、更关键也是更决定性的变动,在于恒丰银行是否下定决心与过去割席,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出更明显的改变和诚意。
惟其如此,才能重铸市场的信任和信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商业评论”,作者:围观群众,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