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长公主复仇记」成了江浙沪独女启示录?
“14岁开始隐忍,20开始布局,40岁开始反杀”,最近全网都在追更这部大女主商战爽文。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2024年胡润百富榜中国女首富”宗馥莉,就是这个大女主。
最初,人们以为宗馥莉是“江浙沪独女”的典型样本:杭州出生、美国留学,是家里一路当继承人培养的掌上明珠,不被催婚催生,享受充分的“搞事业”自由。直到前几天,大家才知道,敢情她不是独女。
“私生子争家产”的豪门八卦一朝曝光,宗馥莉本就别具一格的继承故事添上了更浓重的传奇色彩——“她一步步走到今天,原来不是被托举上来的,而是自己隐忍筹谋挣出来的。”
图源:小红书@小白鱼
“布鞋首富”宗庆后据传为非婚生子女准备的信托大礼包,也激起了广大网友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热情。
信托是啥?怎么个托法?富豪们为了把钱留在自己家,都有哪些fancy的招数?我们找专业人士聊了聊。
01
地道江浙沪千金,用不着重生
也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现实版“继承之战”风起云涌,每天都有新鲜的豪门故事会素材热辣出炉。今天宗馥莉的叔叔宗泽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宗馥莉“从小就很自私,六亲不认”;明天宗庆后被爆料孩子不止宗馥莉一个,其实有7个;后天宗泽后再度向媒体“打假”称没有7个,就4个。
风波始于7月13日,宗馥莉因资产纠纷在香港被起诉,三名原告是宗继昌(Jacky Zong)、宗婕莉(Jessie Zong)和宗继盛(Jerry Zong)。
原告方起诉状原件(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告律师称三人为宗馥莉的“同父异母弟妹”,三人同时在杭州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每人各获得宗庆后生前承诺的价值7亿美元的信托基金权益。
原告方主张,宗庆后曾指示下属通过香港汇丰银行设立信托,汇丰账户2024年初余额约18亿美元(约合129.5亿元人民币),截至2024年5月,已有110万美元被转出该账户。原告方要求冻结该汇丰账户,并要求宗馥莉执行父亲遗嘱,支付数百万美元资产利息,并赔偿资金转移造成的损失。
宗馥莉代理律师则质疑证据效力,称未获知宗庆后相关指示。此外,宗馥莉提交了一份宗庆后2020年签署的遗嘱,里面明确“境外资产均由独女宗馥莉继承”。
目前,原告代理律师已向法院提交调查取证申请,要求调取宗庆后2023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期间留存的血液样本,以进行DNA司法鉴定。杭州市上城区财政局向媒体表示,“已经有专班在介入处理”宗庆后遗产纠纷。
桩桩件件,都促使宗馥莉的人生经历被读成一则当代警世寓言:
“亲戚说你六亲不认,那就对了,说明没在你身上捞到好处”;“妈妈有钱你是王诗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爸爸有钱你是陆依萍,数不完的兄弟姐妹”。
她的留学经历、职场履历、过往采访也都被重新复盘,与其当前境遇一一对照,杀伐果断、雷霆手腕、步步为营的商战味儿酣畅淋漓地就出来了。
图源:微博@会火
“高层大换血,从父亲旧部换成自己的心腹”,“子公司改名,从和私生子同名的‘昌盛’改成自己独立执掌的集团名‘宏胜’”,是宗馥莉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女王行为”;
接班第一年就让娃哈哈业绩规模重回700亿高峰,是她能力的明证;
有知情人士称她“行事较为极端”,曾以绝食与父亲抗衡,会频繁更换司机、保姆、保洁,甚至家里冰箱也安装了摄像头,这些则成为她在内忧外患中孤身奋战的写照。
据《证券时报》报道,早在2022年12月,宗继昌和宗婕莉便已被新增为沈阳娃哈哈荣泰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进入娃哈哈体系。宗庆后2024年2月逝世后,宗继昌的名字又出现在天津娃哈哈食品等多家关联公司的董事名单中。
2025年年初以来,娃哈哈已关停18家分厂的生产线,其中多家分厂的股东名单中就包含原告的名字。
这出“公主复仇记”的诞生,果然起到了警示作用。社交平台上,已经有不少千金公子富二代厂二代开始自述自己经历的“抢家产”事件,互相提醒“别让财产被瓜分”,分享“把属于自己的牢牢攥在手里”的方法:
“拉拢重臣”,增加己方阵营筹码;“钻研法律”,柴米油盐间悄无声息积累证据;“自立门户”,直接做成家里厂子的甲方,扭转权力差。
一边,企二代们着手排查自己有没有不认识的兄弟姐妹,另一边,宗庆后遗产纠纷后续将如何发展,无疑备受瞩目。
家理家族办公室的创始人及总架构师罗丽雯,深耕家办(为家族提供全面财务服务)行业十余年,她指出,案件核心焦点有两个:第一,原告身份的合法性,第二,信托的有效性。
根据我国法律,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平等的继承权,所以只要三名原告身份坐实,就有资格参与宗庆后的资产分割。在此基础上,如果那笔巨额信托真实存在且合法有效,按照家族信托的规则,受益人(即这三位子女)有权要求受托人按信托约定分配资金。
因此,罗丽雯分析,宗馥莉要赢,就得击破对方的身份和信托主张——要么证明对方没有继承权(例如宗庆后的遗嘱排除了他们),要么证明根本没有他们声称的那笔信托资产。只要信托不被法律承认,传说中的21亿美元便仍属于宗庆后遗产或娃哈哈公司的资产,宗馥莉作为继承人或公司负责人就有主导权。
原告目前提供的主要证据是一封邮件截图,说是宗庆后通过公司邮箱发出的设立信托指令,以及账户流水,但并未提供有宗庆后签字的正式信托契约这样的“实锤”,这对宗馥莉是有利条件。
另据腾讯《一线》报道,有汇丰人士称:宗庆后并未在该行设立信托。且起诉书中未列明信托名称,也未将汇丰或其信托主体列为被告,信托真实性存疑。
同时,针对“转走110万美元”的指控,宗馥莉提供了一份集团海外投资预算报告,说明那笔钱用于支付越南工厂设备款,并附有合同发票等证据。如果法院认可这笔资金用途与信托无关、且流程合法,那原告指责她“恶意侵占遗产”的说法就站不住。
《继承之战》
反之,原告三人要赢,则需要给出充分的信托证据,证明父亲当年真的给他们留好了“这笔钱”。即便信托被否认,也要在继承法框架下争取“应得的蛋糕”。
此时此刻,双方仍在“拉锯”中,这场豪门纠纷的法律战线也许会拉得很长,“毕竟21亿美元不是小数目,各方都会穷尽法律手段”。
但罗丽雯也认为,当“家事”的负面效应开始外溢到商业领域,尤其食品饮料行业本就竞争激烈、群狼环伺,企业经营的压力可能会倒逼宗馥莉寻求更快敲定解决方案。对原告来说,打拉锯战也无益处,官司拖延意味着迟迟拿不到钱,还要承担高昂的跨国诉讼费用和不确定性。
因此,私下谈判、庭外和解或许是一个可能的结局。罗丽雯猜测,宗馥莉作为现任掌门人,可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做妥协,换取原告放弃诉讼。
“很多豪门恩怨结局都是各退一步——偃旗息鼓固然不甘心,长久僵持却代价更大。当年‘赌王’何鸿燊家的产业争夺,不也是以家族协议收场吗?”
赌王家族内部分支曾为财产大打官司(图源:市界)
罗丽雯估计,宗家的案件后续可能还会牵扯出更多问题:“比如是否涉及国有资产的流失,资金出境的合法性,娃哈哈下来的股权和管理权的安排等,任何一点都比遗产纠纷重要和严重。需要持续关注。”
02
要“端水”也要“富过三代”,
有钱人分财产都有哪些招儿?
卷入家产纷争的“江浙沪独女”,罗丽雯在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中也见过不少。
“从我的经验看,其实现在江浙沪很多开明的父母非常疼爱独生女,恨不得把所有都给她,不会把女儿当‘外人’,”罗丽雯表示,“他们担心的是女儿的婚姻。”
女婿一家会不会对财产虎视眈眈、指手画脚,又或者感情破裂,女婿会不会分走一半财产?
为了避免肥水流入外人田,有些家长会选择在女儿名下建立信托或者做好婚前财产公证,确保家族财富的独立性。
而对于有不止一个家庭要平衡的老板来说,没有“外姓”之患也可能有“外室”之争。
罗丽雯就经手过类似宗家的纠纷。一位企业家去世后,他隐瞒多年的私生女找到公司,要求继承父亲留给妻儿的房产。“当时他太太几乎崩溃”,不仅因丈夫的背叛深受打击,还要把财产拱手让出一部分给陌生人。然而痛苦无法改变法理,最后法院判决私生女确有权分得遗产的一部分。
相较而言,罗丽雯觉得很多港澳富豪的做法倒值得借鉴,“透过律师悄悄替非婚生子女建立信托基金,让他们衣食无忧但不参与家族企业”,端水端得很有艺术。
从大量案件中,似乎可以总结出有钱人分配财产的两个特点:一是要留在自己家,最怕流入“外姓”之手,二是要“端水”,让家庭成员都满意,省得起内讧。
信托,是超高净值人群在这方面的爱用物。
国智律师事务所徐瑛瑛律师告诉我,信托最关键的特点是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受托人(通常是信托公司)以自己的名义、按照信托合同的约定,对信托资产进行管理或处置。
罗丽雯则将之比喻为“保护罩和防火墙”,资产一旦放进信托,就不再属于个人,哪怕将来公司破产、债务累累,又或者是家庭破裂要分家,信托内的财产也基本不会受牵连。
当然,固若金汤的“防火墙”也有被“击穿”(失效)的可能。俏江南创始人张兰的家族信托就于2022年被新加坡法院判决击穿,原因之一就在于张兰多次转移信托中的资产,使得信托的独立性不被承认,沦为“虚假信托”。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关于信托的独立性,传媒大亨默多克也被狠狠上过一课。
1999年,在被前两任妻子分别分走10亿、17亿美元后,默多克火速设立了不可撤销的“默多克家族信托基金”,将其持有的新闻集团与福克斯的股权装入信托架构,借助这个信托基金,控制两家公司。
默多克家族信托共设有8票,其中4票由默多克本人控制,其余4票由他前两段婚姻的4个孩子掌握。至于其第三任妻子邓文迪所生的两个女儿,则没有投票权,仅拥有同等份额的信托股权,能享受家族信托带来的经济利益。
美剧《继承之战》以默多克家族为原型
不可撤销信托的资产保护与隔离效果是信托中最强的。二十多年后,默多克想改变信托结构,让长子独享大权,被其余三个子女拒绝,闹到法庭上,还是败诉。说了不可撤销,本人要撤也没辙。
板上钉钉、一锤定音,信托很大程度上能避免纷争。许多高净值家族都人丁兴旺、错综复杂,于是许多富豪倾向于提前通过信托把财产分配规则定死。
典型案例如香港富豪李兆基,2025年3月逝世留下2500亿港币遗产。他在退休前就设立了家族信托基金,其中定下“生育KPI”——每有直系后代出生,信托向该分支额外注入10亿港元,长孙享有优先继承权。
嫁入李家的“千亿儿媳”徐子淇每生一胎即获得天价“奖励”
“香港第一船王”许爱周的儿子许世勋,也是活着的时候就早早设立家族信托基金,连同名下多处豪宅和资产都放入其中。他定下的规矩是,家里人按月领“工资”,比如他儿子许晋亨和知名影星李嘉欣两夫妇,每个月领200万港元。资本家就这样挪用了打工人的生活方式,但既能衣食无忧,又不怕坐吃山空。
能这样灵活“自定义”继承条件和方式,也是信托对富豪的致命吸引。有些家庭会规定孩子到特定年纪才能拿第一笔钱,有些会规定钱的用途,比如用于读名校、创业、购买首套房、慈善捐献等。至于慈善捐献为什么是一种高明的用途,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总之,钱要花在刀刃上,什么算刀刃,信托来说明。
此外,信托还可以是避税手段。罗丽雯解释,在一些国家,遗产税、赠与税很高,比如美国遗产税率最高能到40%,把钱以遗产形式留给孩子,立马就被征走相当大一部分,此时合理的信托架构能做到合法规避遗产税。
看到这里,如果认为信托只是能“守财”,那就错了。信托更大的任务,在于让财富增值。
“对信托资产打理并实现增值是受托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为什么呢,因为受托机构对信托资产收取管理费,并且比例不低。”徐瑛瑛律师解释,如果不帮委托人增值,钱放在信托里相当于年年贬值,“富豪是不会接受的,他们一定希望金钱可以持续增值,包括信托里的财富。”
在她的观察里,资产50亿元往上的人群中,信托是常见的财富管理工具,但如果没有富到一定程度,“普通的高净值人群做信托并不划算”。
格外彰显信托不亏还赚的特点的是慈善信托。对富豪来说,慈善除了利他,更重要的依然是个人利益最大化。
以美国为例,遗产要缴重税,但捐赠免税,同时慈善基金会每年只需要拿出5%的资产用于慈善相关活动。而且私人基金会内部章程自定,富豪子女完全可以在基金会中担任要职。家产看似捐进了慈善基金,实际仍可掌握在家族手里。
2024年,“股神”巴菲特宣布,自己将信守终生捐赠的承诺,把剩余的绝大部分财富(99%)捐赠给一个新成立的慈善信托基金——由他三个子女管理的基金。
《继承之战》
慈善基金如果运营得好,还能利滚利。《比尔·盖茨:我做过的最好的投资》一文中,盖茨本人就算过一笔账:盖茨基金会向三个抗击流行病的全球健康组织投入了1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了疫苗、药品、蚊帐和其他用品,创造了大约2000亿美元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越捐,钱越多,不光钱变多,家族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也在直线上升。
“超级富豪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一代人,还有第二、第三甚至无数代,他们要的就是财富可以无限存续下去。”徐瑛瑛律师分析,“而财富的无限存续,除了金钱,还有人脉、名誉、形象。”
“慈善信托”如同一部免税、复利发动机,“慈善基金会”则是极佳的声誉储蓄罐,双管齐下,财富隔离在风险之外持续增值。
富商的遗产分配从来不是“分蛋糕”,而是设计一套能自我运行的财富机器——它能在法律框架内规避税收、激励后代、隔离风险,实现“富过三代”的终极目标。
有钱人的游戏很复杂,利益与情感的博弈引人入胜也惹人唏嘘。宗家案件日日更新,续写2025年豪门故事会,围观群众随时跟进,分析商战波谲云诡,自嘲“还好我爹不是富豪”。
徐瑛瑛律师觉得,遗产纠纷归根结底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关乎人性。“基层法院里,兄弟亲人为了相比之下少得多的财产争得头破血流的案例,也不少。”
案件最终结果尚不得而知,但钱与情的纠葛,还将永远持续。
参考资料:
1.财经无忌,《谁才是娃哈哈的主人?宗馥莉叔叔:她不够厚道》,2025.07
2.凤凰网财经,《知情人士:宗庆后,不止这四个孩子》,2025.07
3.财经无忌,《宗庆后不止四个孩子?宗庆后弟弟:假的!我们独家拿到宗家家谱》,2025.07
4.界面新闻,《宗馥莉交出第一份成绩单:娃哈哈预估今年业绩规模重上700亿元》,2024.11
5.界面新闻,《宗馥莉因争产被起诉,律师:暂不影响娃哈哈公司治理》,2025.07
6.腾讯新闻一线,《独家|宗庆后未在香港汇丰银行为三位子女设立信托》,2025.07
7.南方人物周刊,《继承纠纷律师:不少富商去世后,都会留下很多麻烦》,2025.07
8.中网资讯,《李兆基遗产分配方案曝光:两个儿子分家产,家族信托成关键》,2025.03
9.华尔街见闻,《盖茨们“裸捐”为避税?美国富豪慈善背后的秘密》,2021.05
10.腾讯财经,《巴菲特罕见修改遗嘱:1300亿美元遗产由子女管理 不再向盖茨基金会捐赠》,2024.06
11.盖茨基金会,《投入100亿,收益2000亿:“最佳投资”怎么算的?》,2019.0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作者:大稚,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