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漂泊少年到AI帝国掌舵者,黄仁勋为何能铸造英伟达传奇?
他是执掌万亿芯片帝国的硅谷传奇,是拿 GPU 重塑世界的技术革新者,更是深耕全球 AI 市场的坚定探索者。
本月初,他所创办的英伟达公司市值冲破 4 万亿美元,超过科技巨头微软、苹果公司,成为全球首家达到这一高度的上市公司。从 2021 年的 1 万亿美元到 2025 年的 4 万亿美元,在推动 AI 大模型浪潮的短短四年间,他带领英伟达完成了超 3 倍市值增长的成绩。
站在这个科技帝国之巅的黄仁勋,用 30 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从硅谷创业者到“皮衣黄”教主的传奇历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总是身着黑色皮衣的英伟达掌舵者——黄仁勋(Jensen Huang),有着怎样的成长史。
漂泊岁月中的坚韧基因
1963 年,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南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黄兴泰是一名化学工程师,祖籍浙江丽水,1945 年迁居台湾省;母亲罗采秀曾是一名小学教师。“仁勋”之名寄托着家族对他“心怀仁爱,建立不世功勋”的期许。
1968 年,由于父亲工作调动,5 岁的黄仁勋随家人远赴泰国曼谷生活。童年的黄仁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他曾和哥哥将打火机燃料倒入游泳池点燃,然后跳进水中躲避火焰,这种近乎“疯狂”的探索欲,为他后来面对技术难题时的敢闯敢试埋下了伏笔。
在曼谷的日子里,父亲一次偶然的美国出差经历,让这个家庭看到了不同的发展可能——美国科技产业的蓬勃景象深深震撼了黄兴泰,他决心要让孩子接受美式教育。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从未学过英语的母亲罗采秀想出独特的教学方法:每天从字典中随机挑选 10 个单词,自己先自学再教给孩子,第二天反复复习巩固。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学习方式,不仅让黄仁勋打下了英语基础,更培养了他在未知中寻找路径的习惯。1973 年,10 岁的黄仁勋和哥哥被父母送往美国,寄养在舅舅家中。
这段跨洋之旅也成为黄仁勋人生的重要转折。由于当时舅舅刚移民到华盛顿州,对当地情况不甚了解,阴差阳错间,兄弟俩并未进入预想中的预科学校,而是被送进了一所类似感化院的寄宿学校——奥奈达浸会学院。
这所学校聚集了当地大部分被开除的问题少年。黄仁勋第一次体会到孤立无援的滋味——他被迫与刚刚从监狱放出来的室友同住,每天负责清扫厕所,还时常遭受欺凌。但正如他后来回忆的:“困境要么摧毁你,要么塑造你。”他选择了后者,坚持每天睡前做 100 个俯卧撑来磨练意志,用学霸的考试技巧赢得同学的尊重,甚至与曾经欺凌他的室友成为了朋友。
这段“野蛮生长”的经历,也锻造出他日后面对创业危机时的坚韧内核,在一次次面临困难时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技术信仰的萌芽扎根
1976 年,13 岁的黄仁勋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重要的转机,他被俄勒冈州的阿罗哈高中录取。摆脱了寄宿学校的压抑环境,他的学习天赋逐渐显现,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真正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学校购入的一台 Apple 电脑。这个神秘的电子设备让黄仁勋彻底着迷,他开始尝试用 Basic 语言编写自己的游戏。此时,苹果公司凭借第二代电脑进入黄金时期,硅谷半导体行业的激烈竞争,在这个少年心中埋下了技术改变世界的种子。
因学习成绩优异,黄仁勋连跳两级,年仅 16 岁便考入俄勒冈州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正式踏入科技领域的大门。在大学实验室里,黄仁勋常常通宵达旦地研究电路设计,他不仅专注于课本知识,更热衷于追踪最新的技术文献,与同学争论“计算性能的未来方向”。这种对技术的痴迷让他成为实验室的常客,也让他遇到了人生伴侣——学院 250 名学生中仅有的 3 名女生之一,Lori Mills。他们是电子工程基础方面的实验室搭档,五年后结为夫妻,并育有两个孩子。
1984 年,在大学毕业后,黄仁勋进入 AMD 公司担任芯片设计师。周围的同事不是博士就是硕士,这让黄仁勋意识到,自己还需要继续深造才能赶上周围人的步伐。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在斯坦福,他系统地接触到了图形渲染技术,看到了图形处理领域的技术痛点——当时的电脑图像渲染速度远远跟不上用户对视觉体验的需求,这种认知成为他日后创业的核心判断。
在此期间,黄仁勋还养成了跨界学习的习惯。他经常旁听商学院课程,研究硅谷创业案例,特别关注英特尔与 AMD 的竞争策略。这种“技术+商业”的复合知识结构,为他后来平衡技术理想与市场现实奠定了基础。1992 年,在完成硕士学业的同时,他已经清晰地勾勒出自己的职业路径:先在行业积累经验,再寻找合适时机实现技术理想。
创办英伟达:从工程师到创业者的蜕变
黄仁勋在 AMD 担任微处理器硬件工程师期间,公司正与英特尔展开激烈的 CPU 市场争夺。在设计通用处理器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行业盲点:“所有人都在比拼通用性能,却没人关注图形处理这种细分场景的极致需求。”这种观察让他开始思考专用芯片的可能性,而 AMD 与英特尔的同质化竞争,则让他意识到差异化战略的重要性。
1985 年,黄仁勋加入 LSI Logic 公司担任技术支持工程师。LSI Logic 是世界上最早的专用集成电路公司之一,专门为其它公司定制设计芯片,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同行业的技术需求。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职业生涯的两个人——Sun Microsystems 公司的芯片设计师 Chris Malachowsky 和 Curtis Priem。三人在工作交流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未来合作创办公司奠定了基础。
1990-1992 年间,黄仁勋的人生进入新阶段:儿子黄胜斌和女儿黄敏珊相继出生,妻子 Lori 为照顾家庭辞职。养家糊口的压力与日俱增,但黄仁勋创业的念头却愈发强烈。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半导体行业报告,咨询专家意见,得到的大多是负面反馈——“图形芯片市场太小”“已经有太多竞争者”。但黄仁勋从数据中看到了机会:1993 年全球半导体产值达到新高,而图形处理领域还没有绝对领导者。
1993 年,30 岁的黄仁勋做出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辞去 LSI Logic 的高薪职位,用 4 万美元银行贷款和两位合伙人创立英伟达。公司命名过程颇具戏剧性,最初的“NVision”因已被注册而被迫放弃,他们最终从拉丁语“invidia”(嫉妒)中获得灵感,取“NVIDIA”之名,配合绿色眼睛 Logo,暗含“要让同行仰望”的野心。
创业初期的英伟达并不顺利。为了生存,公司不得不承接一些技术外包项目,但黄仁勋始终坚持“用收入养梦想”——将外包利润投入自主芯片研发。1995 年,他们推出的首款产品 NV1 芯片遭遇了市场滑铁卢:采用非主流的四边形渲染技术,售价是竞品价格的两倍,再加上自身基于方形绘图法的图形API,并不兼容当时基于三角形绘图法的微软 Direct3D 图形接口标准,导致销售惨淡。
由于 NV1 销量不佳,英伟达的现金流迅速枯竭,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几乎面临倒闭。黄仁勋不得不做出决定:裁员 70%,从 100 人缩减至 35 人,并抵押自己的房产为员工发工资。公司的资金仅够支撑九个月,而英伟达要想完成合约,必须从头研发一款图形处理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黄仁勋选择亲自飞往日本面见世嘉社长,或许是他的坦诚打动了世嘉——700 万美元的订单让英伟达得以喘息。1996 年,黄仁勋抓住微软推出 Direct3D 接口的机会,果断转向个人电脑市场,并创新快速迭代模式,将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一半。随后,1997 年 4 月,英伟达推出 RIVA 128 芯片(NV3),这是全球首款 128 位 3D 处理器,实现了每秒 30 帧的流畅渲染,发布后四个月售出 100 万块,公司终于实现盈利。
这也为黄仁勋敲响了警钟,从这次危机后,他时不时地将“我们离破产仅有 30 天”挂在嘴边。不仅是提醒员工未雨绸缪、做好准备,更是警示自己决不能重蹈覆辙。
1998 年开始,英伟达每 6 个月就在相同的价格区间内推出性能翻倍的硬件,这一速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1999 年 1 月,成立不到 6 年的英伟达,以 6 亿美元估值上市,年底股价暴涨至 30 亿美元市值。同年推出的 GeForce256 芯片,首次被命名为“GPU(图形处理器)”,确立了新的产品品类,其性能超越当时行业领导者 3dfx 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面对激烈竞争,黄仁勋展现出强硬的商业手腕。2000 年 8 月,在主要竞争对手 3dfx 公布巨额亏损后,英伟达立即提起专利诉讼,虽最终败诉却成功拖延了对手的发展。2002 年,英伟达收购 3dfx 资产,收编其核心工程师,巩固了市场地位。
但英伟达也并非一帆风顺,2002 年推出的 GeForceFX 因散热问题被戏称为“尘霸”,加上财务风波,英伟达的股价一度暴跌 90%。黄仁勋在全员大会上坦诚失误:“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失败中学习。”英伟达与 ATI 在显卡市场上的竞争非常激烈。尽管 ATI 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技术领先,但英伟达通过降价策略保持了产品的热销。
AI大模型浪潮下的英伟达
真正改变英伟达命运的,是黄仁勋对 CUDA 技术的坚持。2006 年,当行业聚焦图形处理时,他力排众议推出 CUDA 架构,将 GPU 从图形工具转变为通用计算平台。这项技术最初并不被市场认可,2009-2012 年间下载量持续下滑,甚至引来了投资方的质疑,富达基金曾要求黄仁勋放弃该项目并考虑让位。但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在某个角落,一定有科学家在用我们的 GPU 做伟大的事情。”这个判断在 2012 年得到验证——AlexNet 使用英伟达 GPU 训练图像识别模型,速度提升百倍,AI 时代的大门由此打开。
2013 年,黄仁勋力排众议支持卡坦扎罗的 cuDNN 项目,解决了 CUDA 与神经网络的适配问题,为AI应用提供了关键工具。此后,他亲自带队拜访 OpenAI、斯坦福大学等机构,赠送最先进的 DGX-1 超级计算机,构建 AI 生态。
2017 年,CUDA 下载量达 270 万次,英伟达利润增长 3 倍至 30 亿美元,完成向 AI 公司的转型。
为满足模型训练中对强大算力的需求,英伟达研发了一系列专有芯片。例如A100,它是一款基于安培架构的 Tesla 系列 GPU,支持 Multi-instance GPU 技术,可将一个 GPU 划分为多个独立的 GPU 实例,最高可划分为七个 GPU 实例,以灵活适应不同的任务负载,显著提高计算效率,这对于大模型公司而言,能够在训练过程中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
2022 年推出的H100采用新一代的 Hopper 架构,配备第四代 Tensor Core 和 Transformer 引擎(FP8 精度),与上一代产品相比,它在混合专家(MoE)模型训练上速度可提升 9 倍。通过英伟达可扩展的 NVLink 互连技术,最多能连接 256 个 H100 芯片,这使得它能够推动超大规模的 AI 语言模型、深度推荐系统、基因组学以及复杂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
2025 年英伟达发布的开源分布式 AI 推理服务框架 NVIDIA Dynamo,作为 NVIDIA Triton 推理服务器的后续产品,能够协调并加速数千个 GPU 之间的推理通信 。它通过将 LLM 的处理阶段和生成阶段在不同 GPU 上分离开来,使得每个阶段的特定需求得以单独优化,确保更大程度地利用 GPU 资源。在由 GB200 NVL72 机架组成的大型集群上运行 DeepSeek-R1 模型时,NVIDIA Dynamo 的智能推理优化可将每个 GPU 生成的 token 数量提高 30 倍以上 。这种推理优化不仅提高了推理性能,还降低了成本,为大模型公司在推理环节提供了更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
2025 年 7 月,凭借在 AI 芯片市场近 90% 的份额,以及数据中心、自动驾驶等业务的全面发展,英伟达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大关,黄仁勋用三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不被理解的坚持。
在链博会上,黄仁勋表示,他认为下一波浪潮就是物理 AI,所有的能力都能够融入物理世界,例如机器人。 这一判断,既是对 AI 技术演进的精准预判,更是对智能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的深刻洞察。
物理 AI 的核心,是让 AI 从数字世界的 “认知智能” 走向物理世界的 “行动智能”。黄仁勋回顾 AI 发展历程时曾强调,从 2012 年深度学习爆发至今,AI 已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语言理解等领域超越人类能力——这些突破,为物理 AI 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生成式 AI 能够理解信息、生成内容、拆解问题并解决未知挑战时,其推理能力便有了向物理世界延伸的可能:机器人不再仅是执行预设指令的机械,而能像人类一样观察环境、分析场景、动态调整动作,在工厂、家庭、医疗等场景中自主完成复杂任务。
“现在 AI 能够解决大部分认知性任务,取得比较好的成果,这就是生成式的智能。” 黄仁勋的这句话,揭示了物理 AI 的底层逻辑:生成式 AI 的 “理解-推理-生成” 能力,将成为物理世界中智能体的 “大脑”,让机器不仅能想,更能做。当 AI 的超级智力与物理世界的行动力结合,人类面对的体力劳动、危险作业、精密操作等挑战,都将迎来全新的解决方案。
在公司的管理上,黄仁勋将早期的工作方法升级为英伟达的文化内核:要求每位员工每周提交“最重要的 5 件事”,他自己则坚持阅读员工提交上来的两万封邮件,保持对公司的全面掌控。即使担任 CEO 三十年,他依然保持每天 12-14 小时、每周 7 天无休的工作强度。当被问及管理 60 位直接下属的秘诀时,黄仁勋的答案是:“保持透明度,让每个人都清楚公司的优先级。”也正是这种管理哲学,支撑着英伟达从 30 人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科技巨头。
黄仁勋与中国
黄仁勋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显而易见。2025 年,他已 3 次到访中国。1 月底,他出席中国区年会,与员工共庆春节并发放红包,表达对中国团队的重视;4 月中旬,他再度访华,与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举行会谈,积极推动英伟达在中国的业务布局与合作交流 。而 7 月的这次链博会之行,更是备受瞩目。
在链博会开幕式上,黄仁勋的着装与以往不同——他没有穿常穿的黑色皮衣,而是换上了唐装。在演讲伊始,他用中文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链博会,也是第一次用中文致辞,“中国的供应链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我也非常地高兴能够有机会来向中国巨大的供应链介绍英伟达。”
“中国的开源 AI 是推动全球进步的催化剂, 让各国和各行业都有机会参与这一 AI 革命。开源同样是保障 AI 安全的关键,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在技术标准、性能基准和安全防护措施方面的协作。”黄仁勋还指出,如今 AI 已成为基础设施,正在重塑供应链,从根本上改变生产与物流的模式。
就在此次链博会开幕前一天,黄仁勋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美国政府已批准相关出口许可,英伟达即将向中国市场销售 H20 芯片,并且带来了一款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针对计算机图形和数字孪生的 RTX Pro 系列新显卡 。这一举措无疑为英伟达与中国市场的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彰显了黄仁勋积极推动英伟达产品在中国市场布局的决心。
回顾英伟达与中国的渊源,早在 30 年前,英伟达就已进入中国市场。那时,中国科技公司屈指可数,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 AI 领域的重要力量。黄仁勋见证并参与了这一历程,与众多中国企业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尽管英伟达在全球 AI 芯片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中国市场,也面临着诸如华为昇腾等国产芯片的竞争。面对竞争,黄仁勋展现出了尊重与客观的态度。他多次强调中国创新的步伐不可阻挡,对中国的创新能力充满乐观和信心,认为中国的 AI 市场,无论有没有英伟达都会进步。
在黄仁勋看来,中国市场独一无二,这里拥有数量庞大的 AI 研究人员,市场活力、创新能力、发展势头以及产业发展速度都是绝无仅有的,而且终端消费者群体规模极其庞大 。他深知,英伟达要想在全球 AI 竞争中持续领先,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支持与合作。黄仁勋多次呼吁美国政府放宽技术出口限制,让美国企业能公平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他始终坚信,技术领先需要巨大的市场支撑,大市场带来的收入和利润,才能为后续的研发投入提供保障,中美双方都有机会在 AI 技术上保持领先,但必须与全球开发者合作、与全球市场互动。
回望黄仁勋的一路历程,从曼谷街头的那个冒险少年到硅谷的 AI 传奇,从寄宿学校的困境逆袭成 4 万亿美元帝国的掌舵人。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领军者,不在于永远正确,而在于在关键节点做出正确选择;不在于规避风险,而在于在风险中发现机遇。
正如他在 NVIDIA GTC 大会上所说:“AI 的创新才刚刚开始。”在黄仁勋的带领下,英伟达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nsen_Huan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头条”(ID:SciTouTiao),作者:小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