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挑鲜艳毒蘑菇采、拍完照全扔掉”,中产花38浩浩荡荡进山快让云南野生菌断子绝孙了?

Vista氢商业·2025年07月08日 15:31
“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

“大理的野生菌,都快被游客采灭绝了。”

暑假一到,旅游高峰随之到来,6月至9月恰好又是“菌子季”,云南各地最近挤满了慕名去采野生菌的游客。

大理苍山的人流量尤其恐怖,据说“每天进入苍山采菌子的游客数量保守估计都有上万人”。浩浩荡荡大队人马带着耙子进山,不知道是采蘑菇还是要让菌子断子绝孙。

现在去云南采菌子的人,感觉已经比菌子都多了。

01 北上广中产携家带口排队COS白雪公主

社交平台上搜一搜,你会发现,苍山野生菌天地已经基本成为童话世界平替。

各种采菌采得盆满钵满的图片视频在向你发射心动的信号:

编织精美的小竹篮盛满鲜亮蘑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橙的像美年达,菌盖上残留几滴露水,菌柄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层层叠叠挤挤挨挨快要从篮子里溢出来;再捡颗硕大松果起造型上的作用,边上嵌几片蕨类植物嫩绿的叶子,更添野趣。

只在迪士尼公主电影里见过的篮子,就这么放在铺满松针的地面上,原生态、无公害、天然去雕饰。你感慨,格子间之外还有真善美,你向往,写字楼之外还有大自然。

你早就想去云南采蘑菇了。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的顺口溜你烂熟于心,“先菌子,后小人”的谐音梗逗得你拍大腿直乐,“吃了菌子能听懂鸟说话了”“吃了菌子发现我妈跟我说话带字幕”等奇闻轶事你频频点赞。

云南菌子太神秘了,越是有毒,越是传奇,越是传奇,越是诱人亲身采撷。吃不吃倒是其次的——你敢吃,带你进山去采的领队也不见得敢让你吃——翻山越岭去找异彩纷呈的神秘菌子,才是“打卡”的意义,亲眼见到还长在地里的见手青跟亲眼见到大明星没什么两样。

“试毒”成为宣传采菌子的噱头

如今的苍山,满山都是“爆筐”(指箩筐装到爆满)的传说。有人说捡了十多斤的蘑菇提都提不动,哪怕团费要188元也算物超所值;有人说自己一个人采了足足三筐的蘑菇,丢都丢了好多,这一趟还只花了59元。

采菌子的成果可谓斐然,再看看人家采菌子的过程,亦是妙趣横生。采菌体验一般上午8点至9点集合出发,拿个小耙子,拄根登山杖,披上塑料雨衣,跟着领队深一脚浅一脚往深山老林进发,一路上还能听点知识科普,到中午12点至1点,带着“爆筐”解散。

是走进童话世界,也是cos《舌尖上的中国》。对想遛娃的家长来说,这一趟是言传与身教兼备,对自己去旅游的成年人来说,这一趟是沉浸式丛林探险。

图源:小红书@小熊的暴走旅行

能出片、有体验,此时再看看大理的温度,更觉得这趟是非去不可了。

眼下全国各地热得一离开空调就像被牛从头到脚舔个遍,这种时候你告诉我有个地方还需要穿上长袖长裤冲锋衣,都不用看蘑菇是不是漫山遍野,山里的清凉足以成为关键卖点。

于是你开始物色领队,这非常容易却也很可能导致选择困难——因为各种各样的苍山采菌团招募团友的帖子,已经比游客体验测评的帖子还要多,仿佛整个大理的斜杠青年,都全情投入到了火热的捡菌子事业当中。

光看领队们的帖子,很难看出来团和团之间有什么差别。

他们通常都会贴出菌子“爆筐”的照片,要么是五彩斑斓的蘑菇群像大特写,要么是披着雨衣的男女老少站在一排满满当当的竹篮后面露出灿烂的笑容;提供的服务也大同小异,高频出现的话术包括本地向导(“土著领队”)、装备齐全(标配为小耙子、小篮子、登山杖、花露水和急救包)、一眼识毒,以及最重要的,“多到捡不完”

在此基础上,从19.9元到三五百块,散装团豪华团任君选择。

就跟所有消费项目一样,低价团一定是在哪里做了减法,高价团一定擅长找增值项。

有网友表示,报了38元的团,诉求是能体验过程就行,事实也如此,因为最后采的菌子里能吃的都被挑出来让别人带走了。

低价团适合对菌子没有任何占有欲的游客,高价团的增值服务则五花八门。比如除了工具还提供水和零食包,比如本地向导除了负责一眼识毒还能给讲讲生物地理知识,比如一边带你“爆筐”一边还给你摄影随拍,“留下你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珍贵瞬间”。

我以游客身份咨询了一家每个成年人收费198元的团,他们还赠送皮制的蘑菇人挂件作为伴手礼。“谷子经济”的风,终于刮进了苍山。

菌子如此多娇,价位任选任挑,引无数避暑游客竞折腰。菌子季一到,山上比蘑菇冒头更快的是游人,比筐子更快爆满的是体验团。

现在每天到底有多少游客进苍山采菌子,并没有确切统计,但从一些帖子仍然可以一窥其火爆程度。

6月27日一位领队发帖称:“上午应大家需求集合了160人左右,本地领队10人”,配图是游客排成蜿蜒长队沿林间小路向山里进发的重重背影;7月3日一位领队拍下下山途中因人流量过大导致“交通堵塞”的视频:“苍山采菌子实况,下山堵人啦”。

其实不止大理苍山,整个云南,包括丽江、香格里拉、昆明,采菌体验团都在遍地开花。

丽江某户外团发帖:每天带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人去采蘑菇

从去年开始,采野生菌就成为了云南的一个爆款文旅项目。

携程集团区域政务总经理张大伟2024年8月接受公众号“迈点”采访时表示,后台数据显示,“国内的游客前往云南预订的订单量环比上个月增长了30%,其中采菌的产品(订单量)环比上个月增长超过了6倍”,且采菌产品多以一日游为主。

甚至在云南之外,进山采菌子都早早被发掘成“中产最新户外方式”。

据“潮生TIDE”报道,北京昌平黑山寨村一位村民从2018年开始带着城里的北京人在村里“转山寻宝”,2021年开始明显感觉到进山的城市人越来越多,2022年进山的人“就控制不住了”,不少人半年内付费6、7次进山采野货;《食菌记》的作者、云南人柳开林则于2023年8月开始在北京延庆组织拾菌活动,为了从最多达几百人的报名者中筛选出拾菌意愿强、不会轻易放鸽子的5-10人,柳开林有时会收费300元。

转眼到了2025年,围绕着愈加火爆的采菌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闻和质疑。

02 耙子破坏腐殖质、拍完照就扔?毒蘑菇招惹谁了

游人和雨季如期而至,用当地“土著”的调侃来说,“一年一度的苍山故事会又开始了”

其中最扑朔迷离的故事,莫过于“很多游客都被领队做局了”。每一个试图去做采菌子攻略的人都会与这个故事不期而遇:“领队先去菜市场买蘑菇,提前跑山上埋好,再叫你跟在他屁股后面去捡。”

你说的“爆筐”不是真的“爆筐”,你说的“包采”是怎么“包采”?

我拿着这个故事去问在大理旅居的山猫,他是中国菌物学会会员,在大理组织过上千场菌物观察和科普活动。

山猫说,如果真有领队这么做,可能是因为目前采蘑菇的导向都是采得大、采得多,要是路线上没有那么多菌子了,“就只能采取这种方式去诱导客人,完成采得大、采得多的目的”。

但他也表示,类似故事虽然多,自己却也没有听说过哪次是有真凭实据的,看见的更多是领队间互相拉踩的“朴素商战”,“互相诋毁、互相举报,卷价格、抢客人”。

对于另一个传闻,山猫则有着更切身的体会——“苍山快被薅秃了”

他告诉我,主路上的蘑菇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是路越来越多,“你现在明显可以观察到,草地上踩着踩着就踩出一条路来,再也不长草了”。“因为主路上没有蘑菇了,就要去野路上找,而野路慢慢地被蹚出来之后,去的人就更多了,去的人多了蘑菇又采完了,然后又要找新的野路,完全是恶性循环。”

深山里本没有路,找蘑菇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苍山树林中腐殖层被破坏,形成“采菌野径”(图源受访者)

可是且慢,说好的“菌子捡都捡不完”、“下一场雨就长满山”呢?难道菌子就这么脆弱,采采就没了?

山猫认为捡菌子的工具存在问题。他提到了捡菌团标配的小耙子,“淘宝上叫捡菌神器”,这种工具可以很便捷地拨开灌木枝条,但若使用过度,对菌丝是有危害的。

菌丝之于真菌,就像树根之于树,它们像蜘蛛网一样交织,可以覆盖很大的面积(有些真菌的菌丝网可以延伸几公里),深入土壤、木头或其他有机物中,吸收水分和养分,供真菌生长。

菌丝通常需要在潮湿、稳定的环境中生长,而地表比较干燥、温度波动大,营养物质少、外界干扰多,不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

“捡菌神器”一旦扒拉太深,破坏了菌丝或让菌丝暴露,“它们再恢复要花好长好长时间,重新吸收营养又要好长好长时间,整个生长过程是极为缓慢的。”

除了采摘工具,另一个被认为破坏生态的因素是“一刀切”的采摘选择,也就是不做选择,看见就采

山猫尤其感到痛心的是采菌团对毒蘑菇的追逐,“不能吃的蘑菇你为什么要采呢?”他观察到,不少采菌团采到毒蘑菇,会找一片空地,垫上一些松针或其他植物,然后把所有蘑菇摆好拍照,人和蘑菇合影,拍完了就地丢掉。“特别是直接把蘑菇丢在水泥地上,这个蘑菇已经没法儿繁衍了。”

被丢弃在路边的蘑菇(图源受访者)

关于如何对待毒蘑菇,山猫在网上和一些采菌团领队陷入过争执。有领队认为,毒蘑菇就算不是客人要求摘,自己看见了也要捣烂,因为“毒菌子越少越好,吃不了还怕闹着人(云南方言,指令人不适、不舒服或令人讨厌)”;也有领队认为,“有一种价值叫体验价值,游客体验过了,蘑菇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但山猫不这么看,人类不能吃不代表所有生物都不能吃,对人类没有直接作用不代表在自然界就没有任何作用。“你不吃,昆虫、蜗牛、蛞蝓都要以蘑菇为食的,直接丢在路边蘑菇都会被晒死,孢子也无法传播,没有办法完成繁衍。“

孢子类似植物的种子。真菌成熟后,会产生大量的孢子,随风、水或动物传播到新的地方。孢子有极强的生命力,但凡遇到合适的环境,比如潮湿、温暖的土壤,就会开始生根发芽,铺设新的菌丝。

除了“用后即弃”的毒蘑菇可能失去传播孢子的机会,采摘尚未成熟的小蘑菇,也会导致其来不及传播孢子。

7月1日,公众号“基本常识”发表文章《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认为不少游客存在“掠夺式采摘”的行为,包括用铁耙“掘地三尺找菌子”,以及刨开落叶层后不恢复,任由菌丝暴露在外、逐渐枯萎,并且无论菌子有没有毒、是否可食用、是否成熟都一并采走等。

文章一出,很快引发关注,上游新闻、澎湃新闻、大象新闻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跟进报道。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回应澎湃新闻称,已关注到网上的信息,苍山每个卡点都有护林员、巡查巡护人员在值守,如果遇到“掠夺式采摘”一定会制止,接下来会加强巡查巡护,“只要抓到,罚款金额在1000元以上”。

山猫觉得,也并不是说一刀切地判定蘑菇就不能采,而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他和多位自然科普领域的学者、博主组了一个群,共同倡导有序采摘和生态保护,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后许容聚在群里发布了一篇文档,提出“蘑菇是真菌用来传播孢子的一个载体,采集不会对蘑菇本身造成太大危害”,但需要注意的是,破坏腐殖层、不分大小或毒性统统采摘,会导致大量蘑菇来不及传播孢子,而没了蘑菇,一些与蘑菇共生的植物也生长不了。此外,“任何蘑菇,不管能吃与否,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缺一不可”。

所以蘑菇到底该怎么采?

2024年8月1日,云南楚雄《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个野生菌保护管理规范性文件。文件中就提到了要使用科学规范的采集方法:如使用木棍、竹片等工具轻轻挖出子实体,避免使用锄头等大型工具破坏菌塘,同时,采集时应留足子实体以供自然传播菌种;禁止采集、出售、收购、运输未成熟的野生菌(如长度小于5厘米的松茸、牛肝菌等)及过熟的野生菌;此外,还禁止对野生菌和野生菌生长环境施用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质等等。

“体验原生态”往往求的是真,但当原生态变成一个必打卡的文旅项目,大自然的节奏跟不上商业需求,似乎就会掺上一些虚假的人工造梦,染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表演成分。

“苍山野生菌被掠夺式采摘”引起关注后,网友们纷纷回忆起了其他越火越变味的文旅项目。

赶海首当其冲。起初,“一个半小时捡30斤虾”“海蛎子得用麻袋装”的赶海神话把内陆城市的朋友看得发了狠忘了情;拎着小桶奔赴海滩后却发现,“人比螃蟹腿还多”。很难说赶海是在哪一刻开始变得颗粒无收,总之很多赶海的人转身向人工“赶海园”走去——也就是当地人在海边包一块沙滩人工养殖海产,游客付费后入园捕捞。

最近在长白山兴起的“跟着老把头挖野山参”也让人充满了好奇。

长白山采参习俗中的“老把头”,是长白山采参人尊奉的祖师爷级人物,是保佑平安吉祥、发财去灾的精神寄托。每年农历三月十六,长白山地区的采参人还会举行“长白山老把头节”,通过祭拜仪式、祈福活动等方式,表达对老把头的敬仰和感恩。

如今你也不知道为啥旅行社能搜罗这么多「神秘的老把头」,带领游客溯溪徒步、亲授挖参技法。

在城市里要找郊区“挖水晶”、“挖野菜”,去旅游要赶海、挖野山参,钓鱼不能空军,采菌追求“爆筐”……对亲近大自然的向往总是如此热烈,为探索大自然付费的意愿总是如此强烈,可是沉浸在大自然中时,别忘了比采到了一堆蘑菇更值得骄傲的,是保护了一堆蘑菇。

参考资料:

1.基本常识,《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2025.07

2. 澎湃新闻,《“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官方回应》,2025.07

3.蘑菇侦探,《野生菌灭绝危机,守护真菌王国: 科学采菌指南与生态保护行动倡议》,2025.07

4.迈点,《去云南旅游采菌子怎么这么火?》,2024.08

5.刺猬公社,《我在云南拾菌子,一场生意一场梦》,2024.09

6.潮生TIDE,《北京中产最新户外方式,三个字》,2023.12

7.Vista看天下,《被短视频骗去赶海的内陆人,都在泥地里打滚到崩溃》,2022.1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作者:大稚,编辑:橘总,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掌舵苹果百人基础模型团队,上海交大校友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