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中心的宗馥莉,没有退路
短短一周,全网都见证了娃哈哈的“塌房大戏”。
从突如其来的三位私生子和21亿美元信托基金,发展到“七子夺嫡”和340亿遗产争夺,关于娃哈哈的瓜是一波未完,一波又起。
去年为宗老离世哀悼的人恐怕没想到,有朝一日,人走了都能“塌坟”。
曾经被人尊称为“人民企业家”“布鞋首富”的宗庆后,如今变成了娃娃娃娃娃娃娃,不哈哈的“老宗”。
也有网友开始为去年备受争议的钟睒睒平反,称自己误解了钟睒睒一年,如今终于平反了。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围绕创始人家庭的内斗丑闻,都是实打实的“毁灭级负面”。
而对于如今的掌门人宗馥莉来说,娃哈哈此时的处境,堪称是自己接手以来的至暗时刻。
她不仅要面对娃哈哈品牌形象的崩塌,而种种夺嫡大戏,更是关系到自己能否继续平稳接手这个商业帝国。
况且,娃哈哈还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本就在艰难改革的宗馥莉,面临的阻力只会更大。
如今,杭州已经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介入娃哈哈事件,先不管满天飞的豪门内幕,相信事情最终会落个水落石出。
从舆论角度来看,吃瓜群众已经从最初宗庆后的塌房中缓过劲儿来,并且如今一边倒的声音,几乎都是支持宗馥莉的。
宗馥莉,是如何把一出狗血剧,生生演成爽剧的?
最“狗血”夺嫡大戏
被宗馥莉硬改成爽文剧本
一周前,一纸诉状打破了娃哈哈的平静。
起因很简单,三位未曾被曝光过的宗庆后子女,一纸诉状把娃哈哈现任董事长、宗庆后长女宗馥莉告上法庭。
根据对方说法,宗庆后生前设立了18亿美元的信托基金,并在2003年口头承诺为三人设立信托。
此次诉讼的目的也很明确:分割宗庆后留下来的信托资产以及娃哈哈股份。
而事发近一周后,又有知情人士爆料称宗庆后的私生子可能不止这三人,还有三位未经公开。
当然,娃哈哈内部包括宗馥莉本人可能早就对这一事件的发生熟知于心,但当舆论开始发酵时,这就不单单是豪门内斗这么简单的事了。
尽管娃哈哈第一时间站出来声明“家族事务与公司运营无关”,但早就和宗庆后个人口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娃哈哈,已经很难从舆论漩涡中抽身。
首先,宗庆后“塌房”,对于娃哈哈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次信仰崩塌。
宗庆后曾经以“布鞋首富”“爱国企业家”闻名,而当私生子事件爆出后,不少消费者才发现,宗庆后原来和其余的亿万富翁们别无二致。
其次,当宗庆后的“民族企业家”光环不再,娃哈哈赖以生存的经销商体系也出现了裂痕。
据媒体报道,有部分娃哈哈的各地代理商也嗅到了舆论带来的危险气息,决定暂缓进货,对此事呈观望态度。
宗馥莉面对的,是一场核爆级别的企业公关危机事故。
面对如此天崩开局,宗馥莉选择的还击手段也很简单:不留情面,硬刚到底。
面对三个弟弟妹妹的“2004年宗老口头承诺”,宗馥莉的代理律师第一时间质疑其真实性。
况且,宗馥莉手中还有一个大杀器,那就是2020年宗庆后本人立下的纸面遗嘱。
尽管弟弟妹妹们已经提交DNA鉴定申请,但宗馥莉一上来就牢牢守住了“原配大女儿”的身份,自然在道德上占据着高地。
而宗馥莉过往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以及过去和宗庆后互动中的种种细节,也让宗馥莉收获了新的人设:一直倍受第三者侵扰的原配母女。
当然,光守住道德高地,还不能让宗馥莉十拿九稳。
在这起八卦掩盖下的“豪门内斗”里,宗馥莉要面对的那个“背后大佬”,正是弟弟妹妹们的母亲、娃哈哈前董事杜建英。
在去年接手娃哈哈时,宗馥莉就放下过狠话:我不是要继承,而是要改革。
表面上来看,宗馥莉在2025年初领导娃哈哈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大切割,关停18家分厂,其中5家的董事名单中就包含有宗馥莉的弟妹宗继昌、宗婕莉等人。
明面上整顿公司,实际上是对“敌对势力”的一次史诗级削弱。
而类似的动作,其实早在宗馥莉20年前进入娃哈哈之后,就一直在默默进行中了。
一次次的大动刀,尽管争议不断,但也给宗馥莉立下了“杀伐果断、改革到底”的铁腕女强人形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弟妹们这次不惜搞塌宗庆后人设也要发起的诉讼,更像是一场鱼死网破式的最后冲锋。
好在宗馥莉“隐忍复仇”的设定已经水到渠成,吃瓜群众对娃哈哈事件的关注点,也从“宗庆后塌房”的变故,转移到了“宗馥莉的爽文女主复仇事件”上。
即便是亲叔叔跳出来痛斥宗馥莉“六亲不认”,似乎也在为宗馥莉“复仇女主”的人设增加筹码。
宗馥莉的“爽文剧本”,刚好被对手亲手送入高潮阶段。
去爹味的娃哈哈,大手术到了关键时刻
继承父亲的公司,怎么还能当”逆袭爽文女主“?
其实,在暗流涌动的娃哈哈集团,宗馥莉从一开始就在暗中积蓄变革的力量。
宗馥莉对集团的不满,其实在十几年前就有所展现。
2011年,宗馥莉在做客节目时被提问“娃哈哈减去宗庆后等于什么?”,宗馥莉回答“等于零。”
宗庆后当时就反应道——这不是恭维,而是在“埋怨我。”
在正式成为娃哈哈的掌舵人后,宗馥莉对娃哈哈进行的“去爹味”大型手术,才正式拉开序幕。
而这次诉讼引出的八卦,只是这场“手术”中最节外生枝的一环而已。
2013年是娃哈哈的业绩巅峰,全年营收高达700亿元人民币。
但这是旧时代娃哈哈的最后辉煌,在此之后,娃哈哈的营收一直在走下坡路。
表面上来看,娃哈哈成立数十年,难免要经历产品老化、渠道老化。
体现在经营层面,那就是过去十年的每一个重大饮料、食品风口,娃哈哈每个都没有赶上。
在竞品都在从无糖气泡饮卷到冲泡茶饮的时候,娃哈哈的拳头产品依旧是AD钙奶、娃哈哈纯净水和八宝粥等老几样。
其实,宗馥莉在娃哈哈从基层管委会主任一路干到宏盛集团总裁,一直在努力帮娃哈哈摆脱老化形象。
宗馥莉主导的一系列年轻化尝试,比如力排众议换掉王力宏、成立高端饮品品牌Kellyone等,动作虽然多,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娃哈哈。
在宗馥莉看来,娃哈哈想要改革,就必须从整个公司体系上动刀。
过去,娃哈哈一直以“家文化”著称。
娃哈哈默认不会开除45岁以上的老员工,只要你干得够久,就会从娃哈哈获得保障。
但在蛋糕整体缩水的情况下,对老员工无条件地好,也意味着对新员工无法一视同仁。
曾经有一位90后娃哈哈员工向媒体吐槽:
全身心投入工作,获得的报酬也不如一位资历较深的同事年终分红多,这让我感到不公平。
新血流不动,效率自然低下。
而当宗馥莉正式掌权后,她就自然展开了对这一现象的刮骨疗毒。
宗馥莉先对着员工绩效开火,把过去按照工作资历分红的模式,改为了按照绩效分红。
之后,宗馥莉又引进了各种现代公司才会有的绩效考核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等,彻底对娃哈哈的旧有模式进行了大换血。
动作如此迅猛,面对的阻力只会更大。
2024年下半年,宗馥莉遭到老员工的集体弹劾,1000多名员工现身“维权”。
而宗馥莉则以一纸辞职信回应,用“退一步进三步”的手段重夺主动权,还顺道对娃哈哈的高层人员进行了大换血。
一年以来,围绕宗馥莉改革的争议和讨论从未停止过,而关于宗馥莉是否能平稳掌权的质疑也此起彼伏。
在2025年新年到来之际,宗馥莉的一系列铁血改革收获了果实:
娃哈哈全年营收重回700亿,饮料销售净收入同比增长53%,宗馥莉本人也荣登胡润百富榜的中国女首富席位。
而被“忽略”的员工也没被落下,销售团队收入猛增30%,一线员工工资上调23%~31%,光全年工资就发出去了24亿。
只不过,光是一年时间只能让宗馥莉对娃哈哈的大手术初见成效。
距离手术完成,宗馥莉还有更长、更难的路要走。
“女战士”宗馥莉,挑战刚刚开始
“宗家继承人八卦”事件发生一周,舆论已经开始脱缰。
在诸多讨论中,对宗庆后塌房的反思无疑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环。
有不少声音认为,娃哈哈去年的业绩爆发,还是仰仗宗庆后离世所带来的“怀旧”流量导致,和宗馥莉的改革关系并不大。
其实,这种对于企业家IP的流量依赖,正是对于娃哈哈来说最危险,也是最应该摆脱的方面。
企业家IP,是近些年冒出来的全新概念,但这一打法,其实早就成为商业世界中的成功公式了。
不管是乔布斯之于苹果,还是雷军之于小米,一位有魅力的领头羊,始终是企业最直接的门面,甚至是产品的风格代表。
每当企业的经营现状陷入瓶颈时,有力的领导人形象,都能为整个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比如穿上外卖服,开启外卖大战的刘强东;以及现身西湖边,在阿里各个园区里频繁路面的马云。
而企业家IP,已经在危难时刻救了娃哈哈好几次了。
不管是去年宗庆后的离世,借着全民哀悼的流量顺势带起“怀旧”销量;还是今年的“豪门八卦”舆情顺势把宗馥莉捧成“爽文女主”。
娃哈哈每次能从争议中赚得流量,都是依靠企业家IP力挽狂澜。
这也是本次“豪门内斗”如此吸引眼球的主要原因之一:宗馥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自己“爽文大女主”的人设是否能立住,而这也直接关系到娃哈哈日后的口碑。
商战=舆论战的等式,在此时具象化。
当然,企业家IP救得了娃哈哈一时,却救不了娃哈哈一世。
娃哈哈明白:有企业家IP的影响力,还得有相应的产品规划才能接收整股“泼天流量”。
在宗庆后离世后,娃哈哈顺势针对这一股怀旧流量,开展了AD钙奶的IP化、年轻化运营。
一年内,AD钙奶频繁联名、推出新品,还拿出了“请AD喝钙奶”等营销活动,收获大量新鲜流量。
不管是出于对宗庆后的哀思,还是出于对童年的追忆,不少80后、90后成了AD钙奶的主要购买力,顺道还带动了AD钙奶在Z世代中的知名度,堪称一举多得。
正是因为宗馥莉在产品和运营层面的反应迅速,才能让全民对宗庆后的哀悼,转换为娃哈哈的业绩爆发。
不过,从这次塌房事件也能看出来,创始人IP不光是一剂强心针,更是一颗定时炸弹。
因为企业家人设崩塌,牵连到公司经营情况的事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在全网“列文虎克”式的审视下,企业家就和娱乐圈明星一样,难免会在私德方面出现裂痕。
于是,如何平衡个人IP形象和企业经营定位,才是企业最应该考虑的事情。
当宗馥莉用“大女主人设”消解父亲塌房带来的负面影响后,下一步行动,就是要主动“走下神坛”,进而彻底完成对娃哈哈的内部变革。
优秀的企业家IP总会出现,但指不定哪一天就会塌房。
在流量的神坛上,总有故人去,也不缺新人来。
比起流量的神,企业更需要制度的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 End
本篇作者 |宸希| 内容运营| 博文
主理人 |祥燎主编 |张一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错刀”(ID:ijincuodao),作者:宸希,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