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理性决策”中耗尽自己

红杉汇·2025年07月21日 08:59
更多选择≠更多自由

创业路上,决策从不曾缺席:大到融资方向、业务转型,小到团队排班、合作细节,创业者日均要面对数十甚至上百个选择。

我们总以为“更多选择=更多自由”,但现实往往是:每一个人都在“选对”的执念中反复纠结,在“怕错”的焦虑中耗尽精力——这正是“决策疲劳”与“选择悖论”对创业者的双重消耗。

本文将拆解创业者的决策困境,为你提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掌控”的破局路径。

凌晨三点的办公室,咖啡杯底最后一口冷掉的液体泛着苦涩。你盯着电脑屏幕上两个供应商的报价单,光标在“确认”按钮上悬停了十分钟——明明数据对比表就在手边,成本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风险评估维度列了整整八项,可你就是无法推动手指按下回车键。

已经不知道这是今天第多少个需要“理性分析”的决策了。你的大脑一直高速运转,面对海量的信息不断在解析、思考,小到谁来负责项目,大到产品迭代优先级,这些让你彻底迷失在理性的迷宫里。

很多创业者都坚信“用数据代替直觉,让逻辑战胜情绪”,用理性对抗混乱思绪,“做出正确选择”,但是却把自己熬成了需要充电的机器。而这样的状态,并非个例,而是众多创业者在日常工作中都会面临的困境。这背后,正是“决策疲劳”与“选择悖论”交织下产生的巨大消耗,让创业者在看似拥有无限选择的道路上,一步步陷入被动。

为什么我们会被决策“淹没”

决策疲劳:“隐形能量黑洞”

决策是一种隐形的脑力劳动。因为它不是简单的说“要”与“不要”,而是要反复衡量,不断权衡各个方面的需求。

想想,你是不是每天生活中都会面临这些决策:每餐要吃什么才能营养均衡?每天要穿什么才能得体大方?洗发水买什么更适合自己?网上下单怎么组合才能更划算?……这些碎小又连续的决策题目无孔不入,让人不知不觉就疲惫不堪。

创业者因为决策产生的心理损耗更不用说。而且这种深层疲惫不仅会降低决策质量,还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越是疲惫,越难以信任直觉,转而更加依赖数据堆砌的理性分析,可信息过载又进一步加剧心理损耗。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

丹尼尔·卡曼尼曾提出“决策双系统模型”,认为人类的决策系统分为两个:一个是快速、自动的直觉系统;另一个是缓慢、理性的逻辑思维系统。同时,神经科学家也发现,无论是哪个决策系统,人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需要微量的葡萄糖通过大脑的突触,会消耗精神能量,即使小如回复一句“哈哈”的选择,也绝不是免费的。

所以,当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做出太多选择,我们就会进入“决策疲劳”状态。更关键的是,在这个状态下,疲惫的大脑会默认进入最省力状态,越难做出选择,就越会寻找捷径——要么鲁莽,不考虑后果地冲动选择(盲目跟风热门赛道);要么什么也不做,回避一切选择(迟迟不启动新业务)。

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过这样的规律。你或许有过类似的经历:白天还能严格遵守精心规划的饮食清单,可到了深夜,那点坚持突然就溃不成军。盯着外卖软件里闪烁的“奶茶”“炸鸡”图标,手指不受控制地点下下单键。其实并不是“意志力滑坡”,而是你的大脑已经累到撑不住了。

选择悖论:越多选项,越难 “选对”

行为经济学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果酱实验。研究者在小摊设置了两个果酱试吃台:一个提供6种口味,另一个则提供24种。结果显示,虽然24种果酱吸引了更多顾客驻足(60% vs 40%),但最终实际购买的比例却远低于6种果酱组(3% vs 30%)。

也就是说:选择越多,购买意愿反而越低。这一现象被称为“选择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过多的选择可能让我们感到麻木、迟疑,甚至放弃选择

更多选择并不意味着更大的自由。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类“认知”的负荷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有时常常因为选择太多而陷入焦虑和拖延——选择其一,意味着放弃其余,而选项越多,被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多,从而导致“我是不是错过了更好的”这种持续的焦虑。

此外,选择多意味着我们要为结果负更多责任,特别是在创业者这重特殊身份之下。一旦结果不理想,人们更容易归因于自己“选错了”,而不是归咎于选项本身。

越晚睡觉,决策越冲动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更容易在深夜做出天亮会追悔莫及的决定。

以购物消费为例,美国《消费者研究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消费者在晚上会更愿意选择那些让自己开心,符合自己直觉冲动的东西。我国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

为什么到了夜晚,我们总容易败给冲动?神经科学的研究早已揭示了一个扎心的真相:当夜幕降临,大脑的决策系统其实已悄悄切换到了“故障模式”。在正常情况下,睡眠会为大脑提供深度修复的窗口。但现代人却在与时间的拔河中,不断压缩这短暂且珍贵的修复期——数据显示,相较十年前,我们的平均入睡时间推迟了两个多小时,睡眠时长则缩短了近1.5小时。

这种对昼夜节律的透支,正对大脑的决策核心区发起精准打击。负责规划与复杂判断的前额叶皮层,本是平衡风险与回报的“理性中枢”,可一旦遭遇睡眠剥夺,它的功能就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Psychology Today的一篇论文指出:“睡眠不足时,前额叶皮层调控自我控制的能力显著减弱,人会更难抵抗即时诱惑,做出冲动决策——这种决策往往只盯着眼前的快感,而非长期收益。”

更危险的是,这种决策偏差常被大脑隐藏。另一项关于慢性睡眠不足的实验显示,连续一周睡眠不足的受试者,在财务选择中会越来越倾向高风险投资,却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判断已出现偏差。

创业者,如何才能“选择自由”?

聚焦你真正的标准

其实,“选择悖论”并不是简单地劝我们“少即是多”,它真正想要提醒我们的是,真正让人疲惫的,并不是选项太多,而是缺少一个坚定的内在标准。不要试图寻找一个最终的“最优解”,而是找到那个你愿意为之负责到底的方向

选择,从来都不是理性计算的加减法。它考验的是我们能否接纳“选择即有舍”的必然,能否承受“未来不可测”的重量。你对“完美选择”的执念越深,就越容易被“万一选错”的焦虑裹挟;可当你终于明白“不确定性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反而能在取舍间找到从容——这或许才是选择自由的真谛:不是拥有所有选项,而是敢于为自己的选项负责。

做好能量管理

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大脑不堪重负的状态。所以我们还是要做好大脑的“能量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从简化低价值决策开始,比如固定每天的穿搭风格、预设午餐的选择范围、固定设置免打扰时段,建立起生活的默认模式,把省下来的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判断。

遇到困难睡一觉。真正的清醒不是用意志力与冲动对抗,而是顺应身体的节律休息。

给决策设置“能量锚点”:把需要深度思考的战略问题放在上午大脑活力最旺盛的时段,而把回复邮件、审批流程等机械性选择挪到下午。

给大脑设置“停机时间”。日常远离杂乱的信息流摄入,睡前远离电子屏幕、进行10分钟冥想,能让过度消耗的神经细胞得到修复。

选择优化:用“减法”换“聚焦”

你可以通过80/20法则来筛选你的决策清单:聚焦20%的核心决策(如用户需求、核心技术),忽略80%的非关键选项。

同时,你还可以设定“决策过滤器”。例如以“是否服务核心目标”为标准(如 “能否提升用户留存”),快速排除偏离方向的选项。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战略性放弃”。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有业务线发展不如预期的情况。我们需要果断止损,进行战略性放弃,及时调整方向,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有潜力的领域。适时的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提前规划行动策略

我们可以通过提前设置好的方案,降低未来的认知负担。

例如,为一些大的决策设置“迷你截止日期”,将其拆解为多个小步骤,避免自己最终拖延。比如当需要为公司寻找投资方时,不要只想着“找投资方”这个大目标,而是拆解成“本周三前确定2个潜在投资方”“本周五前联系上这2个投资方负责人”等小任务,每个小任务的完成都能带来成就感,推动我们一步步靠近最终目标。

相信直觉验证

对于一些非致命性的决策,比如营销话术的选择,不必过于纠结和犹豫,可以凭借直觉快速启动。有时候“瞬间判断”的价值会更高——直觉是基于过往经验和潜意识的快速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合理性的。启动后再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反馈来不断迭代优化,让决策在实践中逐渐完善,这一过程既节省了大量前期纠结的时间,又能让决策更贴合实际需求。

做“灵活的坚持者”

在创业和决策的道路上,心智的修炼至关重要,做一个“灵活的坚持者”,才能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实现长远发展。

区分目标与路径是“灵活的坚持者”的重要特质。就像Stripe的创始人们,他们始终坚定“让支付更简单”这一核心目标,但在实现目标的方式上却保持开放和灵活。他们不会固守某一种技术或商业模式,而是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不断调整路径。

主动收集反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做出决策后,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定期复盘,主动收集各方面的反馈,比如关注用户反馈是否验证了选择的正确性。通过反馈了解决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优化。这样可以避免我们在决策疲劳的状态下陷入“信息茧房”,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信息,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作为创业者,想要做到“决策自由”,不在于“能做多少选择”,而在于“能排除多少干扰”。当我们用能量管理守护决策质量,用聚焦思维过滤无效选项,用灵活心智平衡坚持与调整,就能在“选择过载”的时代,把精力留给真正能推动企业成长的“关键少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洪杉,36氪经授权发布。

+1
24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红杉中国,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在这里,红杉与你同行!

下一篇

越用力,越疲惫

1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