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机者:为什么生活总是偷偷奖励这类人?
中学时开始问自己人生问题: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是谁?现在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它就是自我决定论 (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 )。
自我决定论研究动机,动机是行为的能量储备,动机促发行为,从而改变人生。每天叫醒我们去学习的不是闹钟,而是动机。动机是这样一个环:思考影响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引发思考。
成长,长成自己的模样
1943 年,B.F.斯金纳 (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 提出,所有行为都是由生理需求决定的。他发现,在特定行为出现的很短时间之内,给它一个外部的奖励,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会提高。
这个理论无法解释很多现象,即有时你不给动物奖励,它也会去探索这个世界。引申到人身上,即使没有人给他外部奖励,他依然会有好奇心,这点在小孩身上尤其明显。
另一个比较流行的则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由不同层次需求构成,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求知、美、自我实现。它认为人的需求如同爬梯,一级制约着一级。
之后的研究发现,即使人在贫困环境下,也不是不能快乐,比如住在加尔各答贫民窟的人,他们虽然对贫穷不满意,但是因为在家庭和朋友方面和谐,所以依然快乐。
1971 年,Edward L. Deci 和 Richard M. Ryan 提出自我决定论,主要包括四个分支心理需要理论、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和因果定向理论。
自我决定论研究者辨别出三种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
自主性 ( Autonomy ):或称自主需求,是指人们感觉自己行为是自发的,并且完全出自自己选择;
胜任感 ( Competence ):或称胜任需求,是指人们对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胜任该活动;
归属感 ( Relatedness ):或称关系需求,是指人们感觉到自己与别人有关联,是一种在意别人,也同时希望受到别人在意,人们需要来自周围环境或其他人关爱、理解和支持,体验到归属感。
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即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可以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满足自主需要的环境,也能促进行为的内在动机;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中,会出现更多的内在的动机行为。
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是呢?内在动机与挑战、好奇、内在满足密切相关。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产生内在动机,例如一些简单重复劳动,本身不存在美与好奇,无法产生内在动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你不用教一个小孩如何去玩,给他奖励让他去玩,他自己本身就会探索世界,与世界互动。
外在动机意在追求工具价值,而不是仅仅享受活动本身。随着社会需要和社会角色的发展,出于社会中责任,人会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内在兴趣的任务。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随着在学校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内在动机不断被削弱。大多数人会被钱财和社会评价体系所束缚。
例如,你学习的时候,爸妈在客厅看电视,时不时过来看一下,如果看到你没在学习就会批评你,你就感觉自己被监督,自主性受到打击。一旦爸妈出门,就开始思考偷懒。即便一开始你对学习本身是很有兴趣的,在监督结束时也很容易产生偷懒的想法,这种自主性打击削弱了内在动机。
如果不能分辨自己是不是内在动机,不妨假设自己是外在动机驱使者,真诚的面对自己。世界上内在动机的人是极少数的。如果发现自己不是内在动机驱使者,不要灰心,继续寻找自己的内在动机,不断尝试,不断反馈。
动机不是一个恒定值,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其改变也不是逐级的。动机可以从内摄调节变成整合调节,也可以从内在动机倒退到认同调节。因此,我们需要善待内在动机。
浴乎沂,风乎舞雩
外部奖励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心理需要理论将心理需求分为三部分:自主、胜任和归属。影响其中任一需求都能改变动机。反过来保护三者则能保护内在动机。
自主——积极反馈,避免外部奖励。奖励可以分为有形奖励和无形奖励,有形奖励比如物质奖励,无形奖励例如权力声誉。有形奖励和无形奖励都会削弱内在动机。
另一种分法是可预期奖励和不可预期奖励。可预期的奖励,即参与就有奖励,奖励是可预期的。不可预期则需达到一定标准才会触发奖励。可预期奖励削弱内在动机,不可预测奖励提高外在动机。我们需要远离那些气味不对的事情,坚持内在动机。
积极反馈也可分为两种:信息型奖励和控制型奖励。信息型反馈表达赞美如「干得漂亮」,能增强内在动机。控制型反馈如「干得不错,请继续保持」,这样会给你一个无形的压力,更有可能削弱你的内在动机。
应用到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多去理解别人的赞美为信息型反馈,以及多多赞美别人,给别人一些积极的反馈,在积极的同侪氛围内相互鼓励。
胜任——最小行动保证完成。如果你要写一部小说,不妨从写一个人物开始,保证自己能够完成,即便完成得再差,也比事先设想完美再行动要强得多。先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成功,让这个成功给自己积极的内部奖励,从而带来更多的成功。
归属——寻找志同道合的群体。积极反馈不单存在事情本身,人们也需要从群体中寻找认同。处在一个格格不入的群体中,无疑会削弱内在动机。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互助氛围,在群体中成长。
小结
生活会善待内在动机的人,他们在创造力、毅力、幸福感等方面都要优于外在动机者。寻找内在动机是自我发现之旅,同时内在动机也是脆弱的,声望会一点一点改变人们的爱好,你要加上金钱名声等那么多,才能和自己喜欢的事情打成平手。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内在动机,呵护她,成为自我决定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智学堂”(ID:openmindclub),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