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企业里优秀员工往往最先离职?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职场话题:
为什么优秀员工往往最先离职?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例,几年前,我入职了武汉本地一家互联网+医美行业的公司,这家公司发展势头在当时看着非常凶猛,每天都有新增用户,每月都有新员工入职,创始人甚至对外公开宣布“三年攻占全国市场,五年成功上市计划”。
结果,后面只用了2个季度不到的时间,公司现金流全面断裂,拖欠合作商工资、拖欠员工工资、公司创始人携款跑路,一度上了行业黑名单,而我在事情发生的前一年主动离职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避开了一场不必要的风波。
其实,当时很多人都知道这公司有很多问题,但大家好像都选择了一叶障目,甚至自我麻痹,觉得再怎么样也不会倒闭吧?
我并不是吹嘘自己有多厉害,当时那些没有离开的同事真的是不够优秀吗?其实也未必。
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所以借这个机会重新讨论这个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借鉴和参考。
优秀员工的离职,是对公司发展敲响的警钟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和大家互动一下:
在一个公司里,除了公司创始人,还有谁最期盼这个公司发展良好?
最大概率应该是优秀员工,因为只有公司发展好了,他们的付出才更能体现个人价值,在后期对外跳槽时,也能更好地拥有议价权,为未来的自己争取更高的职业发展空间。
所以,不信你可以试试看,一个企业里拼命工作的人大概率是优秀员工,可能有人会说:
“别人都在摸鱼,就你玩命地工作,显着你了是吧?”
就我多年的职场经验来说,越是优秀的员工越知道为自己的未来积攒筹码,而且我也确实发现很多公司里除了有一批习惯性摸鱼的员工,也有一批习惯性自律的员工。
我知道,在如今这个大环境下,你提倡“加班”就是“内卷”,你提倡“自律”就是“工贼”,但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越是优秀的人,越到最后拥有越多的主动权,所以他们可以选择随时离开。
相反,你看到那些对公司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的人,真的是因为有多喜欢这个公司吗?还是因为自己在外部根本没有更优选,或者是自己的现有能力完全无法应付外界的更高要求,所以只能在这家公司待着。
我记得我之前有家智能制造设备公司的领导就说过,
愿意离开这家公司的都是发现了问题的人,而不愿意离开的恰恰是最没有用的一批人。
就我的工作经验来看,确实如此。
以前进入一个国企类的教育公司,入职第一天想趁着下班了解公司的业务和产品,部门老员工就凑过来和我说:“我们公司不提倡加班,你下班了就早点回去,没事别在公司待着。”
我知道,她是在“敲打”我,让我没事趁早回去,后来我也发现,她们确实从来没有加班的习惯,有什么工作任务也是能推则推,实在推不过去就拖到明天,或者甩给我这个新来的。
整个公司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稳定和安逸,每个人看起来很忙,但大家都知道彼此不过是换着花样摸鱼而已,这样的情况最后导致部门工作效率极其低下,一天的工作甚至拖到一个星期还做不完,部门每个人接到任务的第一反应就是:
这事不归我做啊?凭什么要我做。
再后来,公司因为这个部门没有什么产出选择优化整个业务线,其实我还挺庆幸自己能早点选择离开,而不是选择继续待在这个看似安逸实则危险的环境里,没有让自己的职场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
其实,到后来我才明白,优秀员工的离职是对公司发展敲响的警钟。
只有真正为公司考虑的员工,才愿意花时间去观察和判断这家公司是否在真正发展,甚至包括其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和毛病,如果能改就积极去提出意见争取优化,如果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那么自己离开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良心上的安慰。
你要承认,有些人确实和你追求的不一样
如果当下的职场环境让你不知道怎么选择,这里让我想起《得到头条》李南南曾经提出的3种公司模式,你可以针对性地代入自己。
家庭模型
你可以把公司当家,不过一干就得一辈子。但是,你可能也听过那句话,通用电气的CEO杰克·韦尔奇说的:
“忠诚这东西,一点意义也没有。”
我理解他说的不是一个绝对判断,而是相对排序。而且有句话说得好:“忠诚意味着你背叛的砝码不够而已。”
有多少员工之所以不想离开,可能真的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离开罢了。
婚姻模型
觉得公司是伴侣,在职时你这么想也没什么,但是万一离职呢?大概率就跟情侣分手一样,老死不相往来,弄不好还得结仇。
特别是入职的时候,铁了心想给公司卖命,结果转头离职就把公司说得一无是处的案例,在某些招聘网站也是屡见不鲜。
学校模型
来公司就是学习的,周围都是你的老师。作为员工,这么想也行。
但问题是每家公司都甘心这么干吗?万一把你培养好了,你又走了,公司岂不是不划算?
其实,关于现代公司跟员工之间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相处,这个问题早就被回答过了。
领英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联盟。
也就是,即使员工离职了,但跟企业之间依然是一个联盟式的共同体。
现在我们经常说的球队型组织,把后背交给队友,这些说法都是从联盟这个概念里衍生出来的。
其实,回到武汉多年,我仍然庆幸自己当年选择去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开启了自己的职场生涯的第一站。
在这里,我可以系统地了解和学习4A公司的营销模式和理念,我可以零距离地和更多海内外优秀职场人共事和探讨,我可以拥有更加多元化的职场体验,甚至在多年后,我依然可以和多年前的老同事有机会做新的项目。
在职场工作多年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你要承认,有些人确实和你追求的不一样。
有的人觉得能把今天糊弄过去就行了,而有的人会给自己立下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
有的人觉得我拿多少钱就干多少事情,而有的人会从一件事情里优化整个工作流程;
有的人觉得这事我能推就推最好不做,而有的人会选择从这些事里提升职场能见度;
有的人觉得公司就是我拿钱干活的地儿,而有的人会把公司当成自己的未来发展联盟。
你追求什么样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念,未来的发展路径大概率就是什么样的。
而每个职场人都会在将来为自己当下的选择去承担后果,只不过结果各不相同罢了。
不可否认,我认识的那些职场优秀员工通常都拥有高于常人的发展目标,这其实也反推他们对外界的环境有了更敏感的适配度,一旦发现公司的发展匹配不上自己的价值,或者公司的环境充满内耗、安逸、腐败,
他们大概率还是会率先离开。
团队最理想的状态,是保持最大静摩擦力
回到本文的原命题:
为什么优秀员工往往最先离职?
我觉得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去分析:
首先,外部无非是公司的硬件问题。
情商管理专家特拉维斯·布拉德伯利在领英发表了一篇文章,
说如果领导犯了错误,哪怕只是不能让员工在工作中特别投入,最先离开的都是最好的员工,因为他们有更大的选择权。
比如公司发展无法匹配个人现有能提供的价值、公司发展遇到瓶颈业务无法开展、公司环境极度内耗、管理制度陈旧落后等,都是导致优秀员工离职的诱因。
其次,内部原因更多是自身选择问题。
就如上文提到的,优秀员工一般对自我要求和感知度会更高更敏感,一旦组织发展无法为自己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或者无法匹配自己的发展速度和高度,他往往会选择外部更优选,因为在一个无法成长的环境里本身就是一种限制发展。
在我以往的观念中,我理解的优秀员工可能更喜欢那种领导赏识自己,自己的价值能发挥到最大化的地步,但后来当我读了《详谈》中李翔采访链家创始人左晖的一段对话。
左晖说在一个组织里,
谁都想自己身边可用的人很熟悉情况、很好用、很得力。但真要身边全是得力的人,组织就会僵化,每个人都没有成长。一个团队的管理者没有进步,手下的人也进步不了,又不好意思跟这个管理者说。
所以,一个默契的封闭组织不是理想状态,最理想的状态是保持最大静摩擦力的状态,总有用不顺手的人,总有要带的新人,总有被挑战的危机感。
这才是穿越短短的组织蜜月期,着眼长线看利弊。
谁有能力制造这种摩擦力?
左晖认为这个活儿就揽在自己身上。
他认为,自己不停地给大家找不痛快,要求组织不断折腾每一个人,恰恰是自己在给组织提供价值。
这段话给我这个职场人的最大感受就是:
真正优秀的公司会主动追求公司的不安定性,而有些公司恰恰相反,会主动追求所谓“眼前的稳定感”。
于是下迎上好,每个人都表现得对公司极其忠诚,看起来好像公司一团和气、同气连枝,实际上不过是做表面功夫、浑水摸鱼罢了。
而这种看起来默契的封闭组织环境,或许也是促使优秀员工最快离开公司的原因。
毕竟有什么比看着自己心爱的事物一步步滑入深渊更难受的事情呢?
既然无法挽救,离开或许才是最无奈的选择。
写在最后
优秀员工的离职,本身就是对企业发出的一种危险信号,只是有些企业并不这么认为,反而会觉得这帮人有眼无珠,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起刘润老师写过的一段话:
企业拼命栽培员工,员工有了足够的竞争力。在人才市场上,甚至在竞争对手那里,特别受欢迎。
同时,针对那些要离开的员工,并拼命对他们好,好到让他们想要留下来。
我相信很多公司创始人也看过这篇文章,
只是大部分包括绝大部分企业都做不到这一步而已。
这大概也是自己公司永远留不住优秀员工的根本原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Ray先森”(ID:RayZhang1993),作者:Ray先森,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