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算心智成熟的职场人吗?看看这12个关键表现

开智学堂·2025年07月21日 11:22
学会如何与自己、与世界相处。

心智成熟是什么?心智成熟的人有哪些表现?心智成熟会经历哪些阶段?在经历什么样的事情后,人才会变得心智成熟?

这是一个值得反复追问的问题。人们总是在某个时刻,某个转折点,才开始明白所谓的“成熟”并不是一夜之间的顿悟,而是日复一日的打磨,是在无数次失败、妥协和选择中,逐渐学会如何与自己、与世界相处。

阳志平老师在他的《成长的心智》一书中,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书中没有空洞的哲理,而是用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和鲜活案例,生动地诠释了心智成熟的人如何面对工作、教育、心灵和创作,这些人生的议题。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带你深入工作中心智成熟的 12 个表现。有很多反常识,希望透过这些视角,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什么是成长的心智,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它。

1、对抗异化,最好的方式是创作

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对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他们不受规则的束缚、也不被教条限制。对孩子而言,每天清晨醒来,等待他们的不是任务和压力,而是玩不够的游戏和无限的探索。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游乐场。

而成年人的早晨却截然不同,每天两眼无神地按掉闹铃,不情愿地从床上起来,拖着疲惫的身体去迎接新一天的压迫和重复,生活没有颜色,只有无尽的机械循环。

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孩子也是天生的诗人和创作者,他们拥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些正是成年人在日复一日的异化中逐渐丢失的东西。

所以,对抗异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像孩子一样去创作吧!无论是画一幅画、写一首诗、还是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创作是找回意义感、对抗异化的最有力武器。

2、做一个生产者,而非消费者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我们的身体其实并不需要摄入很多食物,但是由于土壤环境的恶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开始依赖更丰富的食物和多样的补剂来对抗疾病和衰老。

同样,支付方式的革新,让人们从过去的量入为出,逐渐走向依赖各类贷款平台的过度消费。

然而,人不是流量,而是人本身;人不是工具 ,而是独立的主体;人不是消费者,而是生产者。

生产者创造价值,赋予生活意义;消费者则容易被消费洪流裹挟,迷失自我。只有转变心态,从被动的消费转向主动的创造,才能真正掌控生活的方向,活出独立与丰盛的人生。

3、终身学习吗?不,终身创作才对!

学习是对内的,它只关注自己;而创作是对外的,它要求你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他们真正关心什么,用什么方式与他们对话。

学习是被动的,你吸收他人的思考与成果,像是在不断摄取“精神鸦片”,一旦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而创作是自主的,它从问题出发,驱使你寻找高手的解题思路,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方法,最终开辟出属于你的独特道路。

创作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当你习惯了与众不同,便能激发更多的独立思考,创造更多的价值。学习只是起点,而创作才是目的。

与其终身学习,不如终身创作,用你的作品去改变世界。

4、拒绝低水平重复,以终为始,小题大做

很多职场新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稀里糊涂地进入一个行业,在岗位上只是一味地学习和服从,却缺乏个人的思考和明确的目标。

他们从未认真问过自己:

我做的这份工作,属于哪个领域?

这个领域里最顶尖的大师是谁?

有哪些经典著作值得深入研究?

最核心的技能是什么?

如果给我两年时间,我需要见多少位行业前辈?写多少篇读书笔记?精通几个关键技能?最终完成一篇什么样的“毕业论文”?

当你用作品的视角以终为始地看待自己的职业发展,你会发现,现在正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低水平的重复,而真正带着清晰的作品目标,将每一项“小题”做到极致,才能逐渐累积成改变人生的大成就。

5、不要以寻找人生志业为借口,不停地换赛道

未来总是模糊不清,人的长期理想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内在动机来驱动。我们无法精准规划 5 年后的自己,但可以通过内在动机,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正如保罗·格雷厄姆所说:“尽可能创作一个不可思议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帮你找到一生喜欢从事的事业。”真正引领你找到人生志业的,是你的作品,而不是相反。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生命之流给你安排了什么,就踏踏实实地去做,不要因迷茫而频繁更换赛道。

先从完成眼前的小事开始,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事。成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由一次次小的成功堆积而成。

正所谓,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6、摆脱迷茫,最好的方式不是学习,而是弯道超车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普遍感到迷茫。不仅大学生如此,很多 30+ 的青年也迷茫。

何以解惑?许多人选择了不停地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然而,知识是什么?它如同浩瀚星空中的点点繁星,学的越多,越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

但人在迷茫期,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高阶的认知和果断的行动。你需要的不是漫无目的的积累,而是一次弯道超车!

实现弯道超车,需要三样东西:一副全新的轮胎,一条更宽广的道路,以及不一样的裁判。

全新的轮胎,意味着对事物更高阶的认知能力;宽广的道路,则是一条不一样的赛道,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而全新的裁判,则是不被他人的认可和外部奖赏所左右,从内在动机出发,专注于行动,通过客观反馈,不断迭代自己的创作。

学习不是迷茫的良药,知行合一,不在乎学得更多,而在于用更高的认知看世界,以行动打破困局,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7、相信概率,而非个人意志力

中国人一向崇尚自强,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然而 21 世纪,认知科学告诉我们,基础概率大于个人意志力。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那么相比留在三四线城市,北上广深的机会就会指数级增加,这背后的原理很简单。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现象,在某些特定领域里,具有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的企业往往会在地理上集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空间组织形式。

因此,一个人想要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必须尊重基础概率,而这个概率的呈现规律是:城市>行业>导师>职业>公司>薪资

在产业集群中,你更有可能遇到优秀的导师,获得更多的练手机会,积累稀缺的资源和经验,从而让职业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

个人意志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成功往往是站在概率的肩膀上,顺势而为

8、不死磕自己,工作让你不舒服,优先想到优化环境

工作会伤人,工作会杀人,如果你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恶意,不要急着责怪自己,先从工作环境开始优化吧。

如果你发现周围的环境中缺乏高手,而你又有机会换到一个拥有更多高手的团队,那么请毫不犹豫地选择迁移;

如果你发现周围的环境中都是控制型的领导,而你又有机会换到一个老板更有助人气质的团队,那么也请毫无犹豫地选择迁移。

优秀、善意的老板和团队,对于保护你的内在动机、激发你的创作有着无可比拟影响力。

如果问题出在工作流程上,而你又有能力进行改进,那就尝试减少冗长的会议和繁琐的流程吧,或者引入 AI 工具,让工作变得更高效;

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陷入低谷,不妨给予他们一些温暖和支持。

一个温暖的环境,不仅能让个体更好地成长,也能让团队焕发新的活力。

9、给内感受分配均衡的身体预算资源,不让情绪被工作牵着走

长时间的高强度用脑,让很多职场人士失去了对自己内感受的觉知。

什么是内感受?当你去做按摩时,如果技师按压你的腹部,你可能会感受到类似心跳的动脉跳动声。这种对心脏、动脉、血液流动等身体内部状态的感知,正是由内感受系统负责。

内感受系统就像一张感知网络,帮助身体实时检测自身状态,并通过管理身体预算来维持平衡。

那么,如何管理身体预算?规律的饮食和充足的休息是关键。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大脑减少能量消耗、修复身体,同时让大脑更准确地感知内感受信号。

然而,当你长期处于吃不好睡不好的状态时,身体预算就会失衡,这种失衡状态会让你更容易陷入情绪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甚至绝望。

10、35 岁以后少说“让我研究一下”,应当选择中度和轻度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

在 20 多岁的年纪,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灵活的大脑,正是选择认知复杂度高、需要重度脑力劳动工作的最佳人生周期。在这一时期,和聪明的团队竞争与合作,锤炼技能,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然而,随着工作资历的增加,我们应逐渐降低工作的复杂度,将曾经那些重度脑力劳动转化成中度和轻度脑力劳动。

为什么这么做?很简单,为了你的身心健康。人们容易高估自己胜任重度脑力劳动的能力,一旦过了 40 岁还每天从事高强度的“烧脑研究”,很容易引发心理的焦虑,和身体的肠胃不适。

尤其是肠胃,被称为”第二大脑“,是最先对大脑负荷发出警报的器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三甲医院消化科的病人被转介绍到了精神科。

当然,也有人会说:“我感觉自己到了 35 岁才真正成熟,才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这些事确实需要我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怎么办?”

这种情况确实也常见,但解决方法不是继续用自己的脑力硬拼,而是学会用金钱换时间,利用你过去积累的经济资本,去购买专业人士花一辈子研究得出的成果,这才是中年人的最优策略,价值是可以通过交换快速复制的。

11、35 岁以后,你要培养的是学徒而不是手下

手下是帮你打杂的人,他们的存在依赖于你的权力、财富和健康。一旦这些条件消失,手下也会随之离去。

然而,学徒却不同。他们传承的是你的思想和模因(模因就是你创造的新概念),他们是你智慧的延续和扩展。

学徒就像是你的“分布式记忆”,帮你卸载大脑中繁重的认知负荷。当学徒在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应用你的思想时,他们的反馈和成果又会过来深化你的思考,推动你的理念进一步完善。

以作者创办的企业为例,多年来创造了大量模因,而这些模因通过学徒的传播和应用,影响了更多人。比如“情境先行”这一概念,如今已经在出版业、许多高校以及企业中逐渐普及。因此,35 岁以后,你需要的不只是执行力的“手下”,而是能够传承你思想的“学徒”。

他们不仅是你的思想延续者,更是推动你智慧不断进化的重要力量。

12、价值不等同于金钱,价值也不等同于无条件助人

如果以“意义”和“价值”作为行业分类的标准,那么所有行业都可以被划分到 4 个象限中:高价值、高意义的行业,比如高科技;高价值、低意义的行业,比如金融;高意义、低价值的行业,比如教育;以及低价值、低意义的行业,比如小商品制造。

对于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慈善行业的人,需警惕行业中过度渲染的“意义泡沫”。要明白,没有经济资本作为支撑,所有的助人行为终究是虚无缥缈的。

反之,在金融行业工作时间久的人,则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否定世界的意义,将一切归结于金钱和利己。然而,这个世界的美好远不止于金钱和利益,还有家庭的温暖、诗歌的浪漫、灿烂的星空,以及人类的高级智慧

作者是一位极其注重价值和意义平衡的人。在书中,他提出了一种名“万花筒”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的人,会在目标上追求快乐、成就、意义和传承四大乐趣,不求多多益善,但求“适可而止”。如此,人生就能回归自主、胜任与归属三大基本动机,变得更加平衡且充实。

小结

心智的成熟,不是一段自然生成的旅程,而是在每一次选择和行动中逐渐雕琢。愿你保持心气,借力情境,在岁月中淬炼出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智学堂”(ID:openmindclub),36氪经授权发布。

+1
2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汽车销量数字的“虚火”该去一下了。

1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