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猛男的“烧烤神饮”,被困舒适圈

金错刀·2025年07月09日 18:09
大汽水的大问题

持续高温,冰柜里的汽水都快被抢疯了。

而中国的汽水品牌,也成了被资本争先看好的香饽饽。

就在前几天,投资过苹果、可口可乐的国际私募基金巨头KKR放出消息,说其有意收购一家中国的饮料大厂85%的股份。

消息一出,坊间舆论纷纷把矛头指向了这几年风头正盛的饮料界“黑马”:大窑。

在近几年“国潮小甜水”回潮的浪潮中,大窑堪称是最成功的饮料品牌。

靠着占领各大烧烤摊、小餐厅的渠道打法,以及神似大绿棒子啤酒的外包装,大窑把三种口味的“大汽水”,做成了夜宵饮料顶流。

可以说,在北方省市中,有烧烤火锅的地方,必然会出现大窑的身影。

有了烧烤摊的助攻,大窑增长势头十分凶猛,巅峰期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左右。

在2022年,就有媒体报道称大窑年收入高达32亿,是北冰洋的3倍、西安冰峰的10倍。

按照这个势头,2024年的大窑营收突破40亿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就是这样一家黑马企业,却成了业内盛传即将被收购的主角之一。

在消息传出后没过几天,大窑被KKR收购一事也很快被大窑官方辟谣。

不过,在大窑气势如虹的如今,却被人认为“需要被收购”,也侧面说明了不少问题。

其实,在今年年初,大窑还一度传出要上市的消息,只不过最后也是无疾而终。

无论是被巨头收购,还是直接上市,围绕大窑的种种动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如今的大窑,已经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了。

01 品类困局:大瓶爆火,小瓶冷淡

在知乎,有这么一条问题:

大窑明显是科技与狠活儿,为何还那么多人爱喝?

确实,论口味,大窑最常见的三款饮料基本是典型的甜水口味,几乎和十几年前的汽水配方没什么区别。

论配方,大窑的配料表里不管是阿斯巴甜、安赛蜜还是白砂糖都赫然可见,尽管添加了果汁和蜂蜜,但也和“健康低脂”扯不上半点关系。

但就是这么一瓶和如今主流趋势背道而驰的“大甜水”,却成了统治整个北方烧烤摊和小饭馆的绝对王者。

大窑之所以能在夜宵摊上称霸,其实就靠拿捏了一条心理:

我都来吃夜宵了,还考虑什么热不热量的?

况且,大窑还有看上去无懈可击的性价比。

常见的大窑520ml一瓶,售价5元左右,相较于同价位330ml的可乐、284ml的北冰洋,明显更适合北方糙汉的胃口。

大窑和啤酒瓶八分相似的包装,也让它可以混迹在大绿棒子里不显得突兀,甚至成了不少不胜酒力的人“蒙混过关”的利器。

仅仅凭借“三巨头”经典口味,大窑很快从内蒙古,开疆拓土到整个北方市场。

这三款经典口味,也几乎成了大窑的代名词。

很显然,大窑不会满足于此,这几年,大窑一直在致力于研发更全品类的新品,摆脱“爆品刻板印象”。

总结来看,大窑在近段时间突然爆发开发了不少新品,但都逃不过一个问题:跟风严重。

近几年,农夫山泉用一款东方树叶带动了无糖茶市场的爆火,看到蛋糕如此之大,大窑自然也准备下场。

于是,2024年大窑就推出了自家的无糖茶查元香系列。

相比起大窑简单粗暴的外观,查元香看上去就精致现代了很多,以至于很多喝过这系列饮料的人,第一时间都很难把它和大窑联系在一起。

但是无糖茶领域的巨头太多,天花板东方树叶牢牢控制着整个货架,下面还有三得利、统一等饮料巨头,以及果子熟了等新品牌虎视眈眈,留给大窑发挥的场合并不多。

今年六月份,大窑还推出了益生元果汁汽水,同样也是近几年爆火的果味饮料+维生素+益生菌的“保健饮料”新赛道。

而今年年初被热炒的白桦树汁品类,大窑同样也有参与;就在前段时间,大窑还上线了最新的乳酸菌汽水新品以及能量饮料新品。

可以说,大窑“经典三巨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之前还很少有人在佐餐+性价比汽水方面做得如此极致。

而如今的大窑,想要在其余领域重现“三巨头”的成功,难度可想而知。

至少以大窑目前“哪里火爆打哪里”的思路继续开发,大窑的迷茫期,估计还得持续一段时间。

02 渠道困局:被困饭馆,难下江南

如果说饮料有用户画像,那大窑的用户画像已经十分牢固了:

北方猛男、烧烤摊、小饭馆。

可以说,小饭馆渠道盘活了大窑,同时也限制了大窑。

根据大窑披露的数据,大窑目前约有85%的营收依赖餐饮渠道,以至于人们已经养成了“不下馆子不喝大窑”的习惯。

想要更进一步,大窑也明白,自己得从餐饮渠道的一亩三分地中尽快抽身出来。

为了拓展渠道,大窑的打法很简单:开发新包装,押注电商领域。

传统的玻璃瓶也许很适合在烧烤摊对瓶吹,但绝对不适合居家囤货以及电商发货。

于是,针对电商领域,大窑开发出了不少易拉罐、PVE材料的经典款新包装,诸如500ml大易拉罐、520ml塑料瓶装以及1.3L家庭囤货装等。

只不过相比于餐饮渠道,线上还远远不能成为大窑的主战场。

根据大窑披露的数据,2022年大窑线上渠道的交易额仅4800万元,相比于餐饮渠道,只能说是九牛一毛了。

除了在电商领域发力,南下也是大窑一直以来的战略之一。

内蒙古起家的大窑,如今已经占领了北方各地大大小小的餐馆和夜宵摊。

为了进军广袤的南方市场,大窑延续了北方的打法:绑定餐饮。

在大窑官网刊载的24个招商区域中,大半都是位于南方的餐饮渠道的招商启示。

而这次,大窑选择押注在扩展势头甚猛的东北菜系身上。

据悉,大窑每新到一座城市,就会优先联系本地的东北菜、东北烧烤和铜锅涮肉等北方风格浓厚的餐饮店。

也有在南方开店的东北菜老板表示:来吃饭的客人可乐都不要,就要喝大窑。

但大窑和东北菜绑定再深,东北菜都是在南方占比不到10%的“小众菜系”,想要走出东北馆子,大窑还得面对一个劲敌:本土地头蛇。

比如在广东地区,人们习惯在佐餐时喝的饮料,大多都以王老吉、加多宝一类的凉茶为主,甚至还有沙士等本土黏性极高的饮料。

而在川渝地区,统治夜宵场景的火锅店,基本也被凉茶、豆奶等饮品瓜分殆尽,即便大窑同样便宜解辣,但仍然讨不到好。

此外,大窑的南下之路还有一大桎梏:运输成本。

玻璃瓶饮料不同于塑料瓶装,运输成本一直都是押在饮料身上的重担之一。

而大窑如今的7大生产基地,除了安徽工厂外几乎全位于北方,这就导致了玻璃瓶装的大窑在进军南方市场的时候,运输成本就成了大头。

在南方的部分城市,大窑的售价要比北方平均高出3~5元左右,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大窑“性价比优先”的策略。

比起水土不服,大窑的南下,更像是舟车劳顿。

03 卖身巨头,并非死局

作为内蒙古特产,大窑能短时间内走向全国,除了产品特色外靠的是两招:

化身开厂狂魔+洗脑广告轰炸。

目前,大窑的7家工厂分别位于内蒙古、辽宁、吉林、宁夏、陕西、山东和安徽,几乎覆盖了整个北方区域和长三角地区。

作为传统饮料巨头,大窑直接用这种“硬桥硬马”的模式,突破了老字号国产汽水被产地绑定的劣势,

把产地变为市场,这种硬桥硬马的打法,想必也只有大窑能做到。

而营销则是大窑风生水起的“软实力”,一句“大汽水,喝大窑”以及和吴京的强绑定,直接让大窑杀穿了直男圈子,成为烧烤摊霸主。

但过去的老套路,也会遇到瓶颈期。

首先是开厂的“硬气功”,大窑始终摆脱不了工厂这类重资产带来的高昂成本。

前文中也提到过,如果不尽快把工厂开到想要拓张的区域,大窑始终难以开疆拓土。

作为饮料界的新星,大窑并不像农夫山泉、娃哈哈等老牌饮料一样财大气粗,越来越多的重资产,就意味着越来越高昂的成本与风险。

其次,大窑的营销虽然够出圈,够洗脑,但“大汽水”的形象过于深入人心,也间接让大窑在开发新品的时候难以摆脱刻板印象。

这也难怪坊间盛传大窑会卖身外资或者寻求上市,主要就是为了引入外部经验,打破瓶颈期。

引入新血后,大窑率先要改进的,就是对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

可以说,无论是新品开发,还是南下开疆拓土,供应链都是大窑必须依赖的手段。

虽然大窑的7座工厂是大窑称霸的硬资产,但明显这7座工厂已经很难满足大窑如今的需求了。

在新品研发方面,大窑主推的无糖茶、益生菌饮料等产品,受限于原材料供应等问题,目前高度依赖北方工厂进行制造,导致在南方市场拓展困难。

而大窑想要在南方市场立足,一味地建设工厂,无疑也是在给自己加重负担。

如何能调动起南方本地的饮料工厂,对部分产品使用轻资产的模式运营,也是扩张规模的好办法。

可以说,对供应链的精细把控程度,就是一个饮料品牌从“地方豪强”迈步跨向“全国级巨头”的必备技能。

不管是美资巨头还是国产大腕,如果能和巨头联手,他们早已闯关成功的经验,就是大窑突破瓶颈的捷径。

此外,大窑一直都在做的渠道拓展,也能从成熟的大牌企业身上获取到支持。

通关路径已经十分清晰,不管是靠自己一步步蹚出前路,还是依靠外力“开挂”,大窑都得明白一点:

走出舒适圈,先得有不破不立的勇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错刀”,作者:宸希,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