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高管求职实录:投500份简历后,我亲见中层岗位集体消失

神译局·2025年07月24日 15:18
这波浪潮是必须要经历的,因为那些公司还在摸索什么行不通,然后试图找出什么能行得通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产品副总裁半年投递500份简历,亲历就业市场剧变:中层岗蒸发、AI岗认知混乱、薪资区间下移、投资人干预招聘决策成常态。就业市场该何去何从?双方都在摸索。文章来自编译。

她什么工作都申请过了。这是她的领悟。

“哎呦,乔,我做到了。什么工作我都申请过了。”

“萨姆”(Sam)就是这样开始我们对话的。这话让我忍不住大笑起来。

我得赶紧先介绍一下背景。

萨姆曾经是产品副总裁,项目管理出身。自从去年年底被裁员后,她就一直失业在家,到现在快六个月了。

萨姆跟你我不一样。她就像台精密仪器。她没当过开发者,但她完全懂得如何把开发者的想法和最终成功的产品应用连接起来——包括基础设施、安全、敏捷与Scrum、质量保证(QA),以及一切能将优质代码交付给付费客户的流程环节她都知晓。

萨姆会告诉你她“不是个点子大王”。她是实干派。执行力极其强悍。

我说这些是想告诉你,当萨姆丢了工作或者想换工作时,她会立刻全力以赴,以高效优化的方式,片刻都不曾偏离“坐进新工位”的目标。

没错,她在那儿用了第三人称。

上周,萨姆惊讶地发现,经过她六个月的不懈努力之后,她已经把自己勉强够格的工作全都申请了个遍。无一遗漏。她再也无事可做了。已经没有她没仔细筛过的职位描述,也没有她没研究和联系过的公司,更没有人脉圈子里她还没“骚扰”过的人了。

于是她给我打电话,约我出来喝咖啡。

虽有夸张,但萨姆确实申请了数百个职位,“可能超过500个”,她说。她已经经历了数十次初筛和“肯定超过50轮”的面试车轮战。

如果说眼下正在爆发求职战,那么以下就是萨姆从战场前线学到的。

对ATS(招聘管理系统)友好型简历的说法全是扯淡

这是她的原话。不过我倾向于同意。

萨姆第一时间就跟上了“ATS友好型简历”这股风潮,因为解雇她的那家公司推AI简历筛选已经快一年了,而且她在HR部门还有个懂技术的朋友帮忙。

“花了一个月我才明白,我那是在瞎碰运气。然后我想起和[她那位HR技术朋友]讨论过的东西,突然意识到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ATS友好格式,而且每个人的筛选方式可能都不一样。”

响应她的都是那些她本来就不怎么想去的公司,通常是薪水低、企业文化糟糕的工作。而且,联系之后的下一步几乎总是一连串的“氛围面试”(vibe check interviews)。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面试最终变成和年轻HR代表的愉快聊天,然后一周后就收到一封简短的拒信。

她说:“我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必须跳出这个怪圈。所以我冒了个险,直接重做了简历,让它能直接打动那个想要雇佣我的人。”

她说,这一举措的结果是更高质量的初步联系。

中层岗位消失了

萨姆立刻决定申请所有她能申请的工作。她有近20年的经验,所以从要求5年经验的中层岗位,一直到理应成为她下一步职业选择的行政高管岗位,她都申请了。

她笑道:“职位描述(JD)里最多就只能写15年经验。这意味着什么?”

每次申请,她都会微调一下简历和申请材料,以便“不把任何人吓跑。我没撒谎。我只是在说什么方面有所选择。”

她注意到有很多“略高于入门级”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找那些已经上手但依然便宜的人。总监及以上的职位也有不少,这些岗位具体动手的工作少一些。

“他们不会明说做那些高管工作需要你去跑销售,但暗示已经非常明显了。”

我认为这意味着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了。我自己的研究也发现确实如此。现在只有劳动力岗位和销售岗位,其他一切都是AI驱动了。

而且顺便说一句……

“AI岗位”跟你想象的一样蠢

萨姆承认:“刚开始的时候,我没去申请AI岗位,因为我没有相关的技术经验,但读了几个要求后,我心想[什么鬼],我会用ChatGPT啊,于是就申请了几个,还真收到了回复。”

结果发现,除了那些驱动AI平台本身、需要博士级别数学和机器学习能力的工作之外,没人真正知道“AI岗位”到底是什么。据萨姆说,剩下的那些岗位,几乎都只是招聘经理想确认“你会用ChatGPT把东西搞漂亮点,你懂的,比如文档和演示文稿。”

我居然没想到这点,真让我惊讶。

薪资在下降

这一点实在是太糟心了。

她说:“我发誓——我没专门记笔记什么的——但六个月前,我这个级别的薪水大多是25万到30万美元,现在绝对是在18万到22万美元这个区间了,上下差不了多少。”

这是说得过去的。招聘方这边持续的经济不确定性,碰上求职者那边日益增长的绝望感。总有一方要妥协。

你需要有大厂背景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这点,萨姆也证实了我听到的情况。

她说:“这事儿经常被提起。频率很高。”

许多年前,萨姆曾在某家市值几十亿的知名科技公司待过一段时间。现在让她沮丧的是,面试官总是免不了要先问起那段经历。

她说:“我只是在那儿待过一阵子。没改变世界什么的。我对自己在上家公司的工作很自豪,但那只是家估值不到5000万还在下滑的公司,所以……”

金主们在幕后操纵

现在投资者和董事会现在对公司组织架构和招聘方方面面的监管多了很多,但传统上他们对(高管)以下的人员构成是没那么关心的。

就这一点我问了萨姆,她眼睛一亮。

她说:“没错!我有过三次面试进展都不错,眼看就要发offer了,结果被安排去见某个路人甲或者私募基金大佬,然后整件事情就黄了。这是常态吗?”

没错,这就是常态。我知道这点是因为我就当过那个路人甲。今年我已经被那些风险投资人和“私募基金大佬”们多次请去评估高管人选了。

信心荡然无存

我和萨姆进行了一场漫长曲折的对话,我试着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一条连贯的主线。如果非要挑出一条主线的话,这条主线就是“信心荡然无存”。

从对简历筛选没信心,到对如何用人没信心,到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信心,甚至到对高管能否做出靠谱的招聘财务决策也没信心。

没人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怎么让它好起来。

因此,据萨姆说,这种低迷情绪已经蔓延到就业市场的每个角落。除了少数运气爆棚或者有本地人脉的,根本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能从A点(求职)走到B点(成功入职),也就是把人塞进工位。

“然后上周一天早上,我打开电脑发现无事可做。我花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每个招聘网站,我所有的人脉追踪记录,所有一切。该跟进的我都跟进了。这让我有点害怕。”

几天后,萨姆确实发短信告诉我新职位开始冒出来,她的人脉圈里也热闹点了。在我看来,这波浪潮是必须要经历的,因为那些公司还在摸索什么行不通,然后试图找出什么能行得通。

至少,我那乐观的半边脑子是这么说的。

译者:boxi。

+1
2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