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药行业:创新迎合了由人口结构变化所驱动的需求
2025中国市场企业转型指数制药行业
中国制药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是由人口结构的变化、不断演变的医疗保健需求以及监管改革所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以及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正促使对医疗保健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加,这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尽管面临这些压力,该行业正朝着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政府支持的举措简化了药品审批流程,并鼓励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治疗领域进行研发投资。
2025年中国市场企业转型指数,凸显了领先制药企业的三个关键成功因素:药物研发管线、研发投入以及业务稳健性。表现优异的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财务实力、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以及对创新的高度重视。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药品集中采购的制度化给企业利润率带来了压力,迫使企业在创新研发、成本效益以及药品可及性之间寻求平衡。事实证明,那些资产负债表状况良好且产品组合丰富的企业,对这些旨在提高医疗可负担性的监管变革适应能力更强。
国务院在2023年8月通过的《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府战略举措,在支持制药创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而疫情之后对预防保健的重视则创造了新的机遇,尤其是在疫苗和生物制品领域。
尽管诺和诺德在排名大幅跃升后领跑该行业,但包括江苏恒瑞医药和石药集团在内的国内龙头企业如今展示出了中国在制药创新方面日益增强的能力,表明本土企业能够与老牌跨国企业展开有效竞争。
制药行业的关键因素
本白皮书的研究方法部分对每一关键因素进行了详细描述。
企业视角
诺和诺德在 2025 年的排名中位居榜首,从 2024 年的第 13 名大幅跃升。这家丹麦的医疗保健巨头通过研发投入、业务多元化,以及战略性地拓展到中国不断增长的肥胖症治疗市场,成功地从一个挑战者转变为市场领导者。该公司在 2023 年取得了出色的财务业绩,全球营收达 2323 亿丹麦克朗(合 246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1%,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于司美格鲁肽的疗法的成功。
尽管由于中国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诺和诺德的胰岛素产品组合面临高达 50% 的大幅降价,但该公司仍保持了市场份额,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战略适应能力。该公司凭借维戈维(Wegovy)进军中国的减肥药市场,这是应对一项紧迫的公共卫生挑战的关键举措,因为近一半的中国成年人被归类为超重或肥胖。这一扩张不仅满足了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对医疗保健可及性的关键需求,还进一步提升了该公司的长期增长前景以及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江苏恒瑞医药在 2025 年的排名中位列第三,相比 2024 年上升了两位。作为中国领先的创新制药企业,恒瑞的上升反映了其卓越的财务稳健性、具有竞争力的药物研发管线,以及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方面的大量投入。2023 年,该公司营收达 228.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7.26%,净利润增长 21.46%。更引人注目的是,恒瑞的经营现金流飙升 504.12%,达到 76.4 亿元人民币,使其在业务稳健性方面排名第一。
恒瑞 2023 年的研发投入为 61.5 亿元人民币,占其总营收的四分之一以上(26.95%),这强化了其积极的创新战略。2023 年,该公司获得了 3 个一类创新药的批准和 4 个二类新药的批准,巩固了其在肿瘤、心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治疗领域的地位。恒瑞的 MSCI ESG 评级在 2023 年提升至 “A”,这也反映出其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其领先于许多国内制药同行。
中国石家庄制药集团(石药集团)在 2025 年的排名中从 2024 年的第八位升至第四位,通过拓展研发管线、开展全球研发以及进行战略创新,确立了其领先地位。石药集团在药物研发管线方面排名第一,在业务稳健性方面排名第二,这反映出其在多个治疗领域专注于药物研发的策略。
该公司正在积极开发 130 多个创新药物项目,涵盖肿瘤、神经、心血管、免疫、代谢和抗感染等领域。石药集团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提交 50 多个新产品或适应症以获得市场批准,推动着中国制药行业最具雄心的研发管线之一。其全球扩张战略正在加速推进,目前有 19 种创新药物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临床试验。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是,降压药玄宁(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获得批准,这标志着中国公司研发的一种新分子实体药物首次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全面批准。
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排名中的跃升幅度最大,从 2024 年的第 15 位升至 2025 年的第五位。这一显著提升表明中国对疫苗和生物制品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智飞受益于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和呼吸道疫苗不断增长的需求,将自己定位为快速增长的预防保健领域的领导者。
辉瑞从 2024 年的第一位降至 2025 年的第七位。辉瑞曾是排名第一的公司,其排名的大幅下降反映出疫情后对其产品的需求减弱、集中采购政策带来的价格压力加剧,以及在多个治疗领域来自国内实力日益增强的竞争对手的竞争日益激烈。
制药行业从中国企业转型指数中得出的五个关键洞察:
1. 卓越的研发能力决定市场领先地位。在研发投入、早期创新成果和药物研发管线方面领先的企业,通过投资突破性疗法,正超越竞争对手。诺和诺德的大幅跃升以及恒瑞医药的持续上升表明,创新驱动型战略如何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 财务实力是应对政策变化的关键。随着药品集中采购和成本压力重塑中国制药行业格局,财务状况稳定、成本结构高效且收入来源多样化的企业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韧性,恒瑞医药出色的现金流表现就是证明。
3. 研发管线的多样性增强市场韧性。拥有广泛治疗领域产品组合和多种收入来源的企业,对监管政策变化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诺和诺德从糖尿病护理领域拓展到肥胖症和代谢紊乱治疗领域,这体现了业务多元化如何推动其在国内和全球市场的长期增长。
4. 疫苗已成为主要的增长驱动力。中国对预防保健领域不断增加的投资改变了制药行业的格局。重庆智飞生物在排名中的大幅跃升反映了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和呼吸道疫苗的需求激增,这表明在生物制品和免疫接种领域存在重大机遇。
5. 医疗可及性驱动市场机遇。中国通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简化审批程序,致力于提高药品的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这正在重塑市场动态。那些在创新与成本效益之间取得平衡的企业,在满足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和老龄化人口的医疗需求方面正获得优势,同时也能应对价格改革带来的利润率压力。
创新驱动的增长、强大的研发管线以及对监管的适应能力,这些因素成就了中国制药市场的领军企业。
中国制药行业的前行之路
尽管面临经济逆风以及监管压力,中国制药行业依然展现出非凡的活力。2025年的企业转型指标(CCTI)排名证实,该行业正明显朝着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向转变,卓越的研发能力和强大的研发管线已成为关键的成功因素。如今,企业必须专注于构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组合,以满足中国不断变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在持续的价格改革中保持财务韧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在创新与药品可负担性之间取得平衡,已成为把握长期市场机遇的关键。
虽然跨国企业保持着领先地位,但国内的创新企业正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以及对高影响力治疗领域的战略关注,迅速缩小与它们的差距,这些高影响力治疗领域满足了中国老龄化人口和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的需求。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举措,政府的支持在塑造该行业的发展方面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监管改革鼓励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并为高影响力疗法开辟了加速审批通道。
与此同时,对预防保健的日益重视带来了重大机遇,特别是在针对中国日益注重健康的城市居民的疫苗和生物制品领域。那些在创新与可负担性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与国家医疗保健重点方向保持一致的企业,将能够利用那些不可阻挡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这些趋势正在重塑中国的医疗保健格局。
本文翻译自 I By IMD,中文版本仅供参考。
关于IMD
瑞士IMD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已有75年以上历史,始终致力于培养能够推动世界更加繁荣、可持续与包容的领导者与组织。IMD由一支专业且多元化的教师队伍领导,在瑞士洛桑和新加坡设有校区,并在中国深圳设有管理发展中心,致力于成为全球有志个人和组织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IMD的高管教育和学位项目长期位居全球领先地位。这一持续领先源于IMD独特的“真实学习,真实影响(Real Learning, Real Impact)”教育理念。通过屡获殊荣的研究、课程和咨询服务,我们助力商业领袖找到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挑战现状,启迪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MD领导力及高管发展”,作者:IMD中国,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