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领导者性格”,是否真的存在?

IMD·2025年10月24日 14:08
成功的关键不是拥有“对”的性格特质,而是理解自己的倾向,并善加运用。卓越的领导力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模板,而是源自真诚与适应力。

人们普遍认为,有些人在领导力和取得成功方面似乎更加“天赋异禀”。这种看法的真实性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性格优势,成为理想中的领导者?

一个令心理学和商业领域长期迷惑不解的谜题:是否有些人天生就更适合成为领导者或更容易取得成功?是否真的存在某种与生俱来的特质,让某些人更容易应对管理他人、管理组织甚至管理自我的挑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些特质是否与性格有关?或者说,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领导者性格”?

要解开这些问题,也许可以从性格本身谈起:什么是性格?什么不是性格?一个人的性格究竟是恒定不变的,还是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而变化、调整乃至进化?

简而言之,性格是一个人思维、情绪和行为方式中的特征模式,是塑造我们内在本质的心理指纹。事实上,性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会受到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

尽管人的性格在一生之中相对稳定,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一成不变

“大五人格”

性格并非单一维度,而是一个多重倾向的集合,它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做出决策等等。

目前心理学研究中最具权威的性格模型是我们称之为“大五人格”(Big Five)的模型。其中囊括的五个广义维度,概括了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的典型心理机制:

开放性(Openness)反映的是我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展现的是我们的条理性与目标感;

外向性(Extraversion)表现于我们的活力与善于社交的程度;

宜人性(Agreeableness)看的是我们是否友善、合作、富有同理心;

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体现于我们在压力下是否保持冷静、有韧性;

这五个维度共同构建出一个心理地图,帮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其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好”与“不好”,而在于更好地理解思维与行为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方式。

尽管人的性格在一生之中相对稳定,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一成不变。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某些先天倾向,比如,有些人天生更开放、更外向,有些人则不然。然而,性格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不同阶段会随环境而变化。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性格会在成年早期趋于稳定,但过去二十年的研究表明,结果恰恰相反。

尤其是在成年的早期阶段,人们往往会变得更有责任感、情绪更稳定、更善于合作——这很可能与承担新的人际关系、职责和角色有关。而在后期阶段,性格可能再次发生转变,反映出年龄带来的优先事项的变化。可以说,性格是一个动态系统,会在我们的生活、情感与成长中不断演化。

那么,性格特质与我们职业生涯或人生的成功之间,究竟有何关联?拥有某些性格是否就真的更容易取得成功?

性格与领导力

人们普遍相信,某些性格类型更适合担任领导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道理。

比如,高风险承受力与外向性等特质,在领导岗位上尤为有利。领导者常常需要在不确定中代表个人以外的团队或组织做出决策,并承担一定风险。外向型的人更容易展现出精力充沛、自信果断、沟通能力强等特质,自然也更容易适应面向外部的领导职责。

与此同时,性格也会影响我们如何领导他人。比如,你是更倾向于鼓舞、组织、辅导他人,还是喜欢挑战他人,我们又会采用何种方式来实现这些。外向型的领导者往往偏好高曝光的角色,而尽责型的领导者在需要战略性、注重细节的工作场景可能更得心应手。性格不会决定你的职业路径,但会影响你的领导风格。

话虽如此,并不存在某种一定会成功的“万能性格”。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性格特质。一个敢于设想的初创企业创始人,可能更得益于其开放性和果敢,而医疗或教育行业的领导者,则可能更需要同理心、耐心和情绪稳定。

归根结底,成功的关键不是拥有“对”的性格特质,而是理解自己的倾向,并善加运用。卓越的领导力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模板,而是源自真诚与适应力。好消息是,对于自己的性格,你其实拥有比你以为的更大的自主权。

人类具有适应能力,甚至可以借助某些特定的性格特质来拓展自身的影响力

发挥性格优势,从自我认知开始

人类具有适应能力,甚至可以借助某些特定的性格特质来拓展自身的影响力。我们无法一夜之间重塑性格,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拉伸”它。这并不是让你伪装自己,也不是要扮演他人的角色,而是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行为空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与需求。

我曾与一些天性保守的领导者合作,他们通过刻意训练,学会在创新过程中容忍不确定性。也有一些领导者学会在高压环境下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最具影响力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天生拥有“完美性格”的人,而是那些真正了解自己,并能有意识地成长进化的人。

你可以尝试这么做

第一步是了解自己,深入洞察自己性格中占主导的特质。

自我认知,始于提问。我们可以参考前文提到的“大五人格”模型作为自我审视的框架,评估自己在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与情绪稳定性这五个维度的表现。

你可以这样问自己:

开放性:我更习惯提问,还是更倾向于回答?

尽责性:我真正的动力来源是什么?我是否由目标或结果驱动?

外向性:我能否迅速清楚理解他人的需求?

宜人性:我更擅长团队合作与委派任务,还是更喜欢独立完成工作?

情绪稳定性:在压力下我如何应对?别人如何评价我的应对方式?

有了这些自我洞察,你便可以开始锻炼并“拉伸”你的性格特质,从而拓展你的影响力范围。

如果你高度宜人,每周练习对一个非必要请求说“不”,并清晰而有礼貌地解释你的理由

“拉伸”:拓展影响力的实用练习

假设你已经发现自己天生的性格偏内向,那么,通过适当的辅导、流程和练习,你依然可以学会在公众场合自信而有力地发言,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有效地展现自我。

又或者,你意识到自己属于高宜人的性格——温暖、善于合作、天生富有同理心。那么你同样可以训练自己设定清晰的边界,确保自身和团队受到尊重,保持高效的生产力。

以下这些案例式的练习,已经在各行业领导者中得到验证。它们分别针对不同性格维度进行“拉伸”训练,同时让你保持真诚。

针对开放性的“拉伸”练习:

每周参加一次你领域之外的会议或头脑风暴,唯一的目标是在提出任何解决方案前先问三个开放式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你在没有“表现”压力的情况下锻炼自己的好奇心。

在团队内轮流安排团队成员负责提出新点子,即使这些项目可能超出他们的常规领域。这样能够同时培养你和团队的创造灵活度。

针对尽责性的“拉伸”练习:

如果你高度结构化,可以尝试“受控的松弛”——提前规划好项目80%的内容,留出20%用于弹性决策,在不牺牲秩序的前提下培养你的灵活性。

如果你在结构性方面有困难,那么可以采用“每日五分钟锚点”——每天早晨列出三个最重要的优先事项,并在下午进行回顾。

针对外向性的“拉伸”练习:

如果你偏内向,你可以在重要场合前预先演练关键发言要点,并在会议前两分钟内主动发言,这将在无需彻底改变性格的情况下,帮助你提升存在感。

如果你天生外向,每周安排两场“先倾听”会议,确保自己最后发言,让更安静的声音能够被听到。

针对宜人性的“拉伸”练习:

如果你高度宜人,每周练习对一个非必要请求说“不”,并清晰而有礼貌地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的宜人性较低,每周在会议开始时先真诚肯定某个人的贡献,再进入到批评或问题解决环节。

针对情绪稳定性的“拉伸”练习:

如果你在压力下容易反应过度,你可以在紧张的时候养成深呼吸三次再回应的习惯,哪怕只有三秒钟,也能有效改善你的情绪。

如果你情绪高度稳定,但有时被认为情感疏远,可定期安排一对一沟通,分享你的战略愿景和个人思考,让大家看到,稳健同样可以充满温度。

通过针对每一项特质选择一个小而有意图的行动,便能有效地帮助你扩展自己的行为范围,在不失真诚的前提下提升你的领导影响力。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微调”将带来复利,形成一种多功能的,能随时适应变化的领导风格。

本文翻译自 I By IMD,中文版本仅供参考。

关于作者

关于瑞士IMD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瑞士IMD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已有75年以上历史,始终致力于培养能够推动世界更加繁荣、可持续与包容的领导者与组织。IMD由一支专业且多元化的教师队伍领导,在瑞士洛桑和新加坡设有校区,并在中国深圳设有管理发展中心,致力于成为全球有志个人和组织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IMD的高管教育和学位项目长期位居全球领先地位。这一持续领先源于IMD独特的“真实学习,真实影响(Real Learning, Real Impact)”教育理念。通过高管教育课程、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项目及专业咨询服务,我们助力商业领袖找到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挑战现状,启迪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瑞士IMD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深圳”,作者:IbyIMD,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为何强调都市圈同城化?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