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搞股权激励才能降低高管跳槽率?
高级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组织架构中的中流砥柱,是企业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最重视的群体。
不过随着近年来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基层核心员工被越来越多的纳入到股权激励计划中。很多大型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单从人数方面来看基层员工已经成为了被激励的主体。
越是在这种股权激励“全员化”趋势的背景下,就越应该重视高级管理人员的股权激励方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才是股权激励的正确姿势。
高级管理人员仍是股权激励的重中之重
过往一心向上曾对一些研发型企业的股权激励实施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生物医药行业在股权激励对象的选择中,高级管理层及以上级别的被激励人员占比达到了16.09%。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为13.33%,人工智能与互联网行业则为20%。
不过高级管理人员相对基层员工,对于股权激励的需求度并不相同。普通员工在薪酬结构中,更看重现金部分。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中,现金薪酬部分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因此对于更具财富想象力的股权激励会更感兴趣,也更在意。
如果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去过多区分高级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的激励策略,可能很难吸引到高层级人才。
当然也有很多老板们担心股权激励的搭便车行为,例如很多人一旦拿到了股份,就会放松工作状态,以半躺平的姿态面对工作,只为“混到”股权激励的归属,那这样股权激励就成了公司福利,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这种问题完全有完善的机制来避免,例如将股权激励与绩效结果挂钩,把股权激励的成熟与归属设定绩效考核目标。
好的股权激励方案也确实需要符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激励与绩效结果紧密联动的机制,让组织与个体的重心都聚焦到各自需要承担的业务中,从长期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中获益。不过在实际的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中,目标需要设定的合理,员工才能够认同。
总之来看,企业需要重视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同时在细节层面进行放宽与支持,以强化股权激励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吸引力。同时无需过多担心股权会浪费,只要方案设定合理,完全可以避免搭便车行为。
六方面着手强化吸引力
在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特事特办,以提高股权激励的吸引力。
授予时间层面放松:
常规情况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对于新员工会有一定的入职时间限制,一般会在员工入职一年后或者度过试用期后才会授予股权。
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说,股权激励是极具吸引性的,尤其是在招聘市场更具吸引力。高级管理人员找工作时,会将股权激励作为一个必须项,并把股权激励作为offer薪酬的一部分。对于这种新入职的高管,企业可以在其入职后就授予股权,以提高对于高级人才的重视程度。
授予规模给予偏向:
高管的授予数量普遍较高,可以采用谈判机制,根据人才的历史收入及薪酬预期确定薪酬总额,在兑现的过程中绑定绩效,有利于企业业绩提升。
通过授予价格提高激励力度:
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调整股份授予价格来提高激励力度。由于高管普遍授予的股权较多,上市前行权的资金压力较大,制定相对更低的价格有利于方案落地实施,提高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吸引力。
优先采用限制性股票强化绑定:
在激励工具方面,可以通过更强绑定性的激励工具,强化人才绑定。非上市公司的激励工具主要是期权和限制性股权,对高管可以采用限制性股票股权,要求其出资购买股份并实施工商登记。通过真实的工商登记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管的利益,体验感更好,有利于高管为公司长期服务。
适当提高回购价格强化激励:
对非上市公司而言,高管股权激励收益的落地主要依靠回购来实现。常规情况下,如果员工离职,企业为了保障公司利益,一般不会约定较高的股权激励回购价格,但这样也降低了股权激励的吸引力。
对于高级管理人才,可以约定提升回购价格,按照未来估值的一定折扣回购,有利于人才的引进。
滚动授予,连续锁定人才:
常规情况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主要采用阶段性授予的方式,就是前一批股权完全成熟后再根据管理需要授予新一批股权,方便核定薪酬总包。
高管人才可以单独采用滚动授予的方式,即每年都授予一定数量股权,均为多年成熟,长期保持其未成熟的股权激励数量稳定,有利于长期绑定,并可灵活根据公司业绩调整薪酬水平。
例如每年授予1万股,分四年成熟,每年成熟的数量逐渐提升,从第五年开始,每年成熟数量都是1万股,激励对象离职意味着放弃以后多年的收益,离职成本较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心向上ESOP”(ID:TigerESOP),作者:聚焦股权激励的,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