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项目都以失败告终,这些策略能助你一臂之力
根据TeamStage的一份报告,全球70%的项目都以失败告终。而更复杂且涉及更多部门的大型项目,失败率非常高。从被动的项目发起人和资源不足,到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或缺乏内部协调和利益相关者支持,原因有很多。
本文提供了团队项目出现问题时,可以参考的激励措施。
重新确立或定义项目的目标和愿景。项目进展不顺利可能是因为组织的目标和愿景不明确。事实上,缺乏明确目标是最常见的因素,导致了37%的项目失败。随着优先级的转移,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组织环境可能会影响项目目标的相关性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根据TeamStage的数据,44%的项目失败是由业务和项目目标间缺乏一致性造成的。
让团队一起重新确立或定义这些目标,可以为项目注入新活力——前提是环境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项目仍有相关性。没有人喜欢漫无目的的工作。美国Standish Group的研究表明,超过30%的项目会在完成前被取消。《哈佛商业评论项目管理手册》(HBR’s Project Management Handbook)的作者安东尼奥·涅托-罗德里格斯(Antonio Nieto-Rodriguez)认为:“必要时可以考虑修改项目章程。”
作为这一过程的一部分,要确保项目得到高管支持。TeamStage的研究还表明,62%成功完成的项目都有支持者。罗德里格斯分享说:“让高管阐明项目对组织的重要性,可以让团队重新树立目标感。”
让团队参与排除故障和定义前进方向。要让团队以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归咎于任何人,而是寻找根本原因并找到更好的前进道路。罗德里格斯建议召开“项目状态”会,“每个人都可以表达关切并提供解决方案,而不必担心报复”。
作为团队领导,你还可以通过首先分享你犯的可能导致项目表现平平的错误,以及你从中学到的东西,来创造心理安全感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在这些会议上,要鼓励开放坦诚的沟通,这样不仅建立了信任,也使团队有能力共同找到解决方案。这强化了一种“共同参与”感,可以给团队带来更大动力。
帮助消除障碍。作为项目负责人,你工作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帮助团队消除障碍。这包括重新确定优先级或重新分配其他工作,以及重新分配项目资源,包括人员、时间和预算。根据Standish Group的研究,超过50%的项目成本几乎是初始预算估计的两倍。“如果可以,重新分配资源以缓解问题,”罗德里格斯建议,“可能会涉及引入额外的团队成员,延长时间表或获得更多预算。”
满足结果所需的条件。作为项目负责人,你还可以为团队成员明确角色。这样可以防止重复或交叉工作,或者团队中不必要的摩擦和士气问题。
另一个瓶颈可能是你自己。通过赋予项目团队成员决策权,并不是每个决策都需要由你做出。你仍然可以提供一般指导,告诉他们在这些决策中需要考虑什么,你希望被告知哪些信息,以及需要向你汇报什么。
了解不同团队成员的动机。尽管在激励项目团队方面,一些一般原则适用于每个人,但也要认识到不同的人会受到不同激励。罗德里格斯指出:“有些人会受到公众认可的激励,有些人会受到金钱激励,还有一些人会受到职业发展机会的激励。调整方法可以走得更远。”要了解哪些“货币”对每个团队成员最重要,以及你个人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除此之外,“货币”还可以包括知名度、感激或赞赏、支持、创意自由或能力挑战等。
定期加强团队联系。安排定期的每周项目会议有助于创建定期反馈循环,了解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以便及时进行课程纠正,从而使项目始终保持正轨,增加成功的机会。这些定期检查还将使团队能够将重要问题放在桌面上进行关键讨论、辩论和决策,而简单的状态更新可以在Slack等平台上异步完成。
这些会议还可以提供一些团队建设的机会。罗德里格斯分享道:“根据项目的紧迫性,工作之外的短暂团建会议通常可以重置团队能量,并改善协作。”
庆祝微小胜利并提供认可。小胜利可以帮助团队取得进展并提高士气。作为一个团队来庆祝项目的里程碑,不仅可以提高士气,还可以让团队对目标有一种牵引力和乐观。罗德里格斯分享说,即使是微小的里程碑也可以成为动力源泉。
此外,提供个性化认可也有助于激励团队成员。内向者更喜欢一对一认可,而外向者倾向于更多的公开认可。
以上策略可以帮助领导者重新激发项目团队活力,有助于将表现不佳的项目重新拉回正轨,创造良性循环,从而带领项目和团队取得成功。
瑞贝卡·朱克(Rebecca Zucker)| 文
瑞贝卡·朱克是领导力发展公司Next Step Partners的高管教练和创始合伙人。她的客户包括高乐氏(Clorox)、美富律师事务所(Morrison Foerster)、诺维斯特风险投资公司(Norwest Venture Partners)、詹姆斯·欧文基金会(James Irvine Foundation)以及DocuSign和多宝箱(Dropbox)等高增长型科技公司。
飞书、DeepL | 译 孙燕 | 编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