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不会抑郁

青年投资家俱乐部·2023年09月26日 18:35
​只要人还在,没有什么能够搞垮我的心态。

创业者的抑郁比例高于投资人。

之前总听说很多创业者抑郁,像任正非、张朝阳这种大佬级别的,已经被拿出来说了好几遍,但是投资人抑郁的却比较少见,唯一听说徐小平得过抑郁症,但还是在创业时期,更离谱的是最后居然是干了天使投资给治好的。

投资人有得抑郁症的吗?肯定有!但概率相对小一些。

为什么?

因为你所有受到的伤害都会有更大的伤害来替代。

投的企业跑了,买的股权赔了,谈的项目黄了,All In的赛道没了……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雷是会炸到脚边还是炸飞脑袋,但投资人始终秉承一个信念:

“只要人还在,没有什么能够搞垮我的心态。”

失败,才是投资人的常态

“95%的VC都不赚钱。”一位以色列知名LP感慨。

我们都知道,一只VC基金想要达到“风险回报率”的及格线,需要3倍的回报才能实现。但如果再加上风险、管理费支出和资金锁定的情况,那么,95%的VC基金实际上不能给LP带来足够的回报,他们多数处于收支平衡和完全亏损之间的某个点上(还有通胀),其中10%的基金回报在2-3倍,35%的基金回报在1-2倍,高达50%的基金回报低于1倍。

我们来看看全球顶级投资机构的数据。

在红杉资本投过的大概600多个项目中,有50个IPO,占比大约8.3%,有大概20%被并购,但是剩下的大比例均属于无法退出的亏损项目。

Accel所投的公司中,IPO的占6%,并购占32%,还有高达62%的没有退出。

Benchmark,也是一家非常优质的投资公司,它的投资IPO占比10%,35%的并购,最大一部分55%没有退出。

而这还只是18年的数据,在全员搞退出的2023年,投资机构大部分的资金都押在了项目中,退出不只是个时间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可这些项目不管是在投的时候,还是退的时候,投资人永远都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他们只要投得一个明星企业,退出一个时机正好的项目,就能撑起整个机构的漂亮数据。

可这种概率,真的是千年等一回。

动荡,也要懂得随波逐流

如果只有5%的VC可以赚钱,那么剩余95%的VC是如何生存的呢?

其实,大多数VC都不是靠投资实力,而主要是靠LP支付的管理费,即每年收取已承诺资本的2%,1亿元的话,就是每年200万元。如果有1个公司有清算事件,VC还将额外获得20%的Carry。

即使投资机构并没有给LP带来很好的回报,但是资金确实是他们管理的,所以管理费是必须要给的。

可这个路子现在也有点吃紧,前段时间,黑石为了吸引LP降管理费的新闻闹的满天飞,他们把每年1.5%-2%的管理费区间,降到了1.25%,且为LP提供六个月管理费的费用减免期。

不止是黑石,老虎环球基金、红杉美国等知名VC/PE基金也都给出了低于行业标准2%的管理费数字。

当顶级投资机构低下他们高昂的头颅时,说明投资这碗饭已经很难吃了。

美元基金尚且如此,人民币基金也有过之无不及。

行业的动荡,映射到个人身上,就是剧痛。被降薪、被调岗、被裁员,已然压力山大,但在募资和退出前又不值得一提,更重要的还要扛起DPI的大旗。

而且随着美元基金的逐渐退出,能投的赛道也被因引导基金的方向更偏向了硬科技的一边。

于是,先要适应人民币基金的风格,再去做关注赛道的转变,最后再去搞招商,成为了2023年的投资三件套。

困难,打碎了牙也要咽下去

“很多机构甚至两三年内都没有募到一分钱。大多数美元LP甚至3年没来过中国。”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曾发文吐槽。

研究指出,目前中国LP的构成,PE机构里的有75.5%具有国资属性的LP,VC机构则是63.7%。

国资LP天然厌恶风险的属性,让头早投小的投资机构很为难,一方面,不符合国资的口味,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政府招商引资成熟项目的需求。

矛盾?但硬着头皮也得干,要不然不是同行跟你抢项目,CVC还要分一杯羹。

而现在,抢项目的又多了个LP。

近年来,LP直投的热情不断高涨,尤其政府引导基金背景的LP对外投资中,直投项目比例在2022年超过了40%。

“最近投决会上你们是不是有一个XX项目?我们觉得很好,符合我们的投资方向和要求,有没有份额?我们也跟点。”

据该机构投资经理介绍,这家LP去年底组建了自己的直投团队,类似要额度的电话也越来越频繁。虽然想到项目的投成奖和Carry被分割肉疼,但面对马上开始的新一轮基金募集只能咬牙说一句“我们想想办法,不行把额度分您一些。”

但事实上,这一项目也是投资人们费了千辛万苦抢到一点点分额才投进去的。

甚至圈内有流传一个“流氓尽调”的故事:一家母基金以尽调名义把GP的项目摸个底朝天,最后把项目抢走了。

快乐,可以选择

说了这么多负面,但大多数投资人的心态依然稳如老狗。

崩了,但问题不大。

因为长久以来的精神状态,注定他们不是一群“孤勇者”,而是一群“享乐者”。

他们的对面不只是难搞的LP,还有更悲怆的一个角色——创业者。

相比起掌舵着几十上百上千人大船的创业者,投资人更像一叶扁舟,拥有自由的灵魂。

即使在苦X的日子里艰难前行,但也有掼蛋、德扑、狼人杀彼此为乐,也有美酒、佳肴、组局的快乐。

听说,现在投资人见面一般不约饭了,而是约跑约健身,打篮球,踢足球,跑马拉松,女生搞搞瑜伽、普拉提。

高瓴资本的张磊曾坦言:“用运动和冥想的方式,在极度聚焦中放空自己。”

也许,对于投资人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参考资料

出类《为什么95%的VC不赚钱?》

融中财经《创投圈正集体陷入“抑郁”症候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投资家俱乐部”(ID:TheYoungInvestorClub),作者:Moon,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当这届年轻人老去,他们还能像父辈一样,为高端白酒买单吗?

2023-09-26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