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姐回归:四年后再买阿里,她看中 AI 哪个关键点?

AI深度研究员·2025年09月26日 08:52
木头姐建仓阿里,押注AI战略转向。

美国当地时间 9 月 22 日,方舟投资(Ark Invest)四年来首次建仓阿里巴巴。

建仓当天,阿里美股触及2021年来最高点,年内累计涨幅接近翻倍。

买入金额:1630 万美元。

这不是技术性回补,而是明确的策略转向。

建仓者是国内投资者熟知的“木头姐”Cathie Wood(凯西·伍德)。 这位曾押中特斯拉、Coinbase、比特币的「创新女王」,如今将目光投向了阿里巴巴。

两天后的 9 月 24 日云栖大会上,她的投资逻辑得到印证,阿里 AI 战略全面提速:

  1. 继续推进 3800 亿元 AI 投资计划,并将追加更大投入,
  2. 推出万亿参数模型 Qwen3-Max,与英伟达深度合作,
  3. 吴泳铭发布“ASI 宣言”。

同一天,Cathie Wood 在《大师投资者》播客中强调:

我们投资的从来不是市场故事,而是技术创新。

四年前她从阿里撤出,现在重返牌桌。

在 AI 热潮已烧到白热化的此刻,她为何重新选择阿里?

她押的是中概股的反弹,还是 AI 路线的反转?她看中的,究竟是 AI 的哪个关键点?

第一节|AI 转向,才是她重新买入的理由

这次回头买入阿里,Cathie Wood 没有谈电商、也没有谈消费。

她关注的,是阿里在人工智能上的全面转向。

我们投资的,是那些真正用技术去改变行业的公司,哪怕它们短期不赚钱。

她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AI拐点":

  • 模型,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
  • 成本,不再是只有巨头才能承担的天价;
  • 用户,也不再满足于“试试看”,而是要效果、要结果。

而阿里的转向,恰好契合了她的预判。

2025 云栖大会上,阿里云首次提出“全栈 AI 服务商”定位:不再只是云计算厂商,而是围绕 AI 打造完整的技术能力:从大模型底座到开发平台、AI Agent、行业工具。

数据也在说话:阿里云季度收入同比大涨 26% 至 333.98 亿元,增速创三年新高;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 8 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同时,阿里正积极推进三年投入超过 3800 亿元的 AI 基础设施建设:

  • 自研大模型Qwen3-Max,万亿参数直接对标GPT-4
  • 推出多模态模型Qwen3-Omni,同时理解语音、文字、图像
  • 与英伟达展开合作,重点在软件集成而非芯片,强化 AI 模型的软硬件结合
  • 在巴西、法国、荷兰建设数据中心,支持全球企业部署 AI

这些变化让她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成功押注。

她在采访中提到:

“我们在 2017 年就押过比特币,当时没人当真;现在 AI 正在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技术成熟度到了,商业化条件也具备了。”

她不是看财报回暖,而是看到阿里开始用 AI 改造自己。

第二节|她关心的不是跑分,而是跑业务

Cathie Wood 是那种习惯提前几年下注未来的投资者。从特斯拉到 OpenAI、Anthropic、xAI 和 Figure AI,她一直在追踪技术创新的最前线。

她更愿意在别人怀疑时先进场。关注的不是财报数字,而是创新能否爆发。

那这次为什么买中国公司?

她在播客里说得很直接:

中国现在的 AI 模型,正在通过开源,进步得更快。中国团队不是从零开始闷头开发,而是直接在最好的架构上优化改进。

她还特别提到 DeepSeek 模型,说:

中国一些模型已经做得很出色,美国公司也在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

再拿阿里来说:

  1. 仅仅不到 2 年时间, 他们 已开源超 300 款模型,累计下载超 6 亿次,全球第一;
  2. 基于通义千问衍生出的模型已超 17 万个,形成全球最大开源模型矩阵。

这和她的理念很一致:谁能让技术更快、更便宜、更实用,谁就可能在下一阶段领先。

而阿里的开源路径,正是她看重的投资机会。

第三节|数据和创始人,她看重的两个关键要素

别人关心模型有多大,她关心谁有独家数据。谁能把数据变成产品,谁才可能赢。

Cathie Wood 在节目中说得很清楚:

未来 AI 的关键,不在于模型大小,而是看谁有别人拿不到的专有数据。

比如她重仓的 xAI,不是因为模型跑分,而是因为它连着多家公司的独特数据源:

  • 特斯拉的道路驾驶数据
  • Neuralink 的大脑神经信号
  • SpaceX 的太空遥测系统

她说,AI 的优势来自模式识别能力,而这离不开独特、丰富、有代表性的数据。

就是她看不上苹果的原因:它无法深入那些能产生大量数据的应用场景。

反过来看特斯拉,她就非常认可:采用纯视觉方案,用类似人眼的方式驾驶,安全水准已接近人类。

未来几年,特斯拉会比人类司机更安全 10 倍。

但光有数据还不够。

她认为,真正跑出来的公司,创始人都要亲自下场,带头把 AI 做成系统。

在技术变化如此快速的阶段,靠共识决策的公司会被甩在后面。她组合里的公司都有共同特征:

  • 特斯拉的马斯克,亲自调参数、测系统
  • xAI 本身就是他主导的项目
  • 阿里的吴泳铭,亲自重构阿里 AI 战略,从追随者转向行业定义者

这些人都不是在讲故事,他们是在做事情。

第四节|中美 AI 分岔口:一边押参数,一边押交付

Cathie Wood 在这场访谈里,对比中美 AI 发展路径时,重点关注了一个问题:投入能否转化为实际应用。

她说,美国正在经历 GPU 投资热潮,但很多投入未必能转化为结果:

当我看到资本大量流入某个领域,我第一个反应是:是不是要过剩了?

她回顾了 90 年代的科技泡沫。当时同样出现芯片、数据中心大规模投资,结果效率跟不上,库存积压严重。

而现在,她看到 AI 训练成本虽然降了,但有些企业的投入方式更多是为了营造概念,而非实际应用。

相比之下,2025 云栖大会上,阿里展示了实打实的落地成果:

  • 工商银行基于通义千问推出“商户智能审核助手”,用多模态技术取代传统OCR,展现强大业务价值
  • 网易利用 Qwen3-coder 等模型打造的 Agent 帮助游戏研发提效 50%
  • 百炼平台企业级 Agent 月均创建量达 8.4 万个,单月最高突破 9.8万

这不是平台公司在描绘未来愿景,而是基础服务商在思考如何交付具体成果。

她还指出,当美国还在完善合规框架时,中国已经将 AI 大规模应用于金融、制造、汽车等实际业务,部署速度非常快。

Cathie Wood 押注的,是一个趋势:中国 AI 正在走出一条不同于硅谷的路径,不是靠资本炒作概念,而是凭工程实力交付实际价值。

中美现在的差异,不在于技术高低,

而在于谁更愿意让 AI 从概念展示转向实际应用。

第五节|她不看短期盈利,而看五年增长确定性

Cathie Wood 一直坚持一个原则:看不懂的东西不要碰,没有信念就别投。

她也说得很直白:

现在很多投资人,太在意短期赚钱了。要股息,要回购,要马上涨。

但如果真正相信创新,就必须看得更长远。

她怎么定义“长远”?

她的答案是:五年。

她团队在分析每家公司时,会先做一个假设:

“假设现在这家公司估值是市场平均的 2 倍,5 年后它估值要压回到市场均值,那在这 5 年里,它的收入和利润是不是还能增长到足够撑住我们要的回报?”

如果答案是“能”,她就投。

如果答案是“不能”,无论当下多热门,她也不会介入。

她说:

“我们要求的年复合回报是 15%。不到这个水平,就不进组合。哪怕是我们看好的公司,也必须符合这个纪律。”

个投资纪律决定了,她在过去四年没买阿里。

而这一次不同。阿里不仅启动了大模型,也把钱投向了真正能支撑模型运行的基础设施:云服务、数据中心、模型部署环境,甚至开始在海外拿客户。

关键不是企业有没有技术,而是这个技术能否在五年内被实际应用、产生效果、变成客户愿意付费的产品。

而在这个万亿级的全球数据中心投资浪潮中,阿里正在从追随者变成参与者。

她偏好那些别人还没开始关注、但方向正确的项目。

而这次,她看到阿里开始往那个方向走了。

结语|她说“看不懂就别买”,这次她看懂了什么?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加仓。

这是一位长期专注投资技术驱动型公司的人,在四年空仓之后,重新买入阿里,但这次是冲着 AI 去的。

她看中的 AI 关键点,不是技术参数,而是四个核心要素:

  • 时机到了:AI从实验走向商用,成本从天价降到可控
  • 路径对了:中国团队开源提速,不讲概念,专做实用产品
  • 要素全了:专有数据配合创始人亲自下场,技术更扎实
  • 落地实了:从描绘愿景转向交付成果,企业客户真正用得上

不是投一家企业翻身,而是在下注一件事:AI 能不能在中国变成真正的生产工具。

她的投资哲学:对不了解就不投资,真正看清方向就不要犹豫。

这一次,她看清了。

📮参考资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002-2OBAU

https://www.barrons.com/articles/cathie-wood-ark-alibaba-stock-baidu-ai-04b204e4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9-23/cathie-wood-buys-alibaba-after-four-years-in-china-comeback

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alibaba-stock-is-flying-higher-two-days-after-cathie-woods-first-purchase-since-2021-fd2c842f?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yunqi.aliyun.com/?utm_content=se_102202195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 深度研究员”,作者:AI深度研究员,36氪经授权发布。

+1
2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换位思考和倾听员工心声,是解决代沟问题、提升组织生产力的有效方式。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