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重庆廖理:后街迎后浪,渝中迎来闪耀时机
编者按:4月7日,重庆市渝中区后街经济发布会暨重庆首届城市主理人大会在解放碑举行。36氪重庆总经理廖理发布《渝中区后街经济发展白皮书》。本文根据发言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36氪重庆总经理廖理
我是渝中区人。跟很多老渝中一样,过去很多年因为搬离了渝中跟渝中比较疏离,但是最近两三年我被各种活动召唤,一次又一次回到渝中,重新感受到母城焕发的魅力,凝神一想,这个魅力来自于哪里?就是来自于后街小巷的更新。
我很高兴在这里分享《渝中区后街经济发展白皮书》。渝中区还有一些什么硬件可以开发,还有什么宝藏可以挖掘?受渝中区商务委的委托,36氪通过大半年的走访调研,对23.24平方公里的渝中半岛38条街巷(含已经建成的5条街巷),进行了各个维度的考察。今天我从消费者角度的偏好,来为各位规划者、管理者和未来的主理人做一些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已经开发的5条街巷,它们的营收、规划、客流方面在今年全部走上了上升曲线。在复逛率上面做出了非常好的模板,互相赋能,互相支撑,是值得借鉴的。
山城巷是重庆唯一一条以“山城”命名的街巷,有重庆的“建筑博物馆”之称,是重庆现存不多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原生民居建筑聚集地。山城巷主要采取共生、共建、共长、共融的社区自治模式,注重内容和文化输出,以延续“老重庆”味道。在商业设计上,山城巷以文化内涵和消费体验为主导,目前已入驻商家71户,餐饮商家占比52.8%,文创商家占比30.2%。
崖壁上的戴家巷,面对解放碑,无缝连接,已经成为必打卡地;
小黄楼,一侧是轻轨穿楼的人流量,面对的是李子坝抗战博物馆,形成三角形商业生态,以3000多平方米的体量,做出60%以上的复逛率;
鲁祖庙是一个遗址级别的民俗生活写照,160个商家,首先是满足本地的需求,也有很多潮店进入,这是一个活化石生活民俗区;
大贵巷小而精美,面对大都会的高端客流量,它的酒吧开到晚上两点,虽然只有5家店,但是真的是浪漫而美丽。
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分享:这次在各条街巷实地受访人群中,本地人占51%,外地人到重庆来的占49%,其中从未到过重庆的是9%。男女比例在所有的调访当中都是4:6或者3:7。女性逛街人数以及愿意接受访问的人数都比较多。
这意味着,后街更新不能当成纯景区来打造,必须吸引本地消费,尤其要注重女性消费,毕竟,喜欢逛街的还是女性居多。
大家逛街的关注点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第一是美食,这是重庆天然的优势。烟火气在我们的年轻族群当中上升到第二位。烟火气背后是真实的居民的生活场景。第三是历史感,这是渝中留下的宝贵财富。街区的建筑以及小店本身的颜值也是年轻人看重的重要指标。
我们对33个还未开发的小巷,做了地形地貌、江景、轨道通达、停车便利以及社区属性的调研。
这些小巷在过去是一个开发的难点,在今天它成为一个魅力点。具有山地落差地形的占50%,蜿蜒曲折和江景特色,增加了建筑的趣味性和未来改造的可能性。轨道通达这个指标非常优秀,10分钟之内的通达率。67%的停车便利率,对本地的复逛率来说十分重要。社区属性67%,社区属性是烟火气的一个基础。
从业态上看,目前小巷的居民服务和餐饮占了66%左右,满足现有街区居民的生活刚需。结合我们刚才说的前五大关注点,可能是需要业态的更新。
从交通上看,目前我们有效的几百份问卷当中,62.42%逛后街小巷是通过轨道交通抵达。这是渝中区本身的天赋异禀。我们对数百份的样本当中提出的几十个后街小巷按区进行了排名,渝中区的覆盖率100%,排名第二的是江北区,排名第三的是沙区。意思是任何一个人到重庆,渝中区都是避不开的,认可度百分之百,这里有天然的客流量。
产业优势方面,我们这里的金融机构、楼宇、国际品牌荟萃,在20平方公里的半岛上,人流、钱流,这里有非常优质的人群云集在这里,这是各位主理人你们要截留的在地消费。
通过调研之后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年轻人对烟火气非常看重,这就跟丽江跟大理的区别一样。丽江你现在去,它可能是商化的,可能是温州人在卖货品给你。但是大理有原住民和新原住民,有一些愿意扎根到那里非常有魅力、有趣的灵魂,这些构成了他们的烟火气。Z时代的人他们推崇小众、记录、Local(当地的),他们要“假装当地人”混居在当中,这是他们的诉求。
第二,渝中区一直在提倡的“夜经济”有待加强。我们发现“夜经济”跟三个轮子有关:
第一个是车轮子,夜经济有酒吧和夜店,有排挡,有夜市和烧烤。这个轮子就跟小车有关,我们在酣暢淋漓的时候要有召之即来的车轮。
第二个是货车轮子。夜市和排挡可能是夫妻老婆店,推着担子,这个就需要有三轮车,有货车轮子的抵达。
第三个是行李箱轮子。调研中发现,游客中有39%的人有民宿的需求,拉着拉杆箱入住民宿,这就是第三个轮子。这三个轮子是夜经济硬件的需求。
第三,本土IP孵化。复逛率是提升客单消费量的一个基础数据。在重庆我们要把网红变成长红,要支撑本地消费,尤其渝中有那么多高净值人群和精英人群在这里流转,要有能留住他们的特色餐饮和文化活动,这是复逛的两大要素。
你去过的地方下次不去是什么原因?调研发现,最大的原因是商业味太浓。不是说不交易,是它缺乏灵魂和特色。如果我们的主理人有非常大的个人特色和个人魅力,那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是我刚才说的大理跟丽江的区别。
第四,创新场景与数字化。这是未来特别要注意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店在引流和交易方面可能用到数字化,比如说大家通过小红书,抖音,还有一部分社群运营。
我想讲两个案例,一个是英国的伦敦鸟街,它运用科技手段,把每个人的步数在APP上可以转化为商家的积分,可以马上形成优惠,逛得越久,走得越多,我的积分越高。此外,我们的走动还可以通过科技装置变换成街道两边的优美的鸟叫声,这种互动感非常强。通过科技手段,它成为世界第一智能街区。
另一个案例是36氪跟杭州文三街一起打造的中国数字生活第一街区,目前还是一个样板摸索。文三街是海康威视、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厂出生的地方,我们根据这个基因,从包括店面的引进,比如说王者荣耀,比如说中国首个气味元宇宙博物馆,到街区的运营,对街区进行重新改造。
这是未来街区必须要关注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有一个今年3月份刚刚出台的数据,36氪对北上广深的人群做了调研,调查对象是女性居多,基本上是90后,80后只占13%,完全是年轻人。北上广深是没有周末的城市,所以他们78.5%的人出游欲望非常强烈,71%表示他们必须出游,每年出游的时间平均17天,平均出游次数3.7次。
最重要的信息来了,他们向往的国内热门旅游城市是哪些呢?我们从1184份调研报告中总结发现,前四位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大理、拉萨、西双版纳和三亚,我们不要跟他竞争。除此之外,在国内城市当中重庆高居第二。
面对即将有大波一线城市的后浪要浪过来,重庆用什么来迎接?这是专门对要来重庆旅游的人群调研,看看他们的偏好。67.3%是被那前面4个城市挖走了。第二是名胜古迹,我们有3000年的巴蔓子,以及延续到现在的红色印记。从周恩来总理到邓小平,都有留下来的遗迹。重庆的游玩偏好中,城市漫步32.7%,展览展馆24.6%,夜市小吃23.7%,走街串巷22.6%。
有一个现象需要我们主理人特别注意,就是现在的单身人群很多。随着一线城市的不婚不恋,有37.3%的人喜欢一人出行。这类人群非常的独立,他们对很多事情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对品牌,比如有趣的灵魂,他们对那些有特色的东西更有强烈的欲望。
我们一直在想提升客单消费量,数据显示,来自一线的年轻人有64%的人出游准备了5000元以上的预算。在过去重庆也做过客单消费的统计,很低。现在机会来了,打卡变刷卡的时候来了。
除了展示渝中的禀赋之外,我们还得做好各种准备和创新,后街迎后浪,也希望在座各位管理者、规划者、主理人们,以你们有趣的灵魂,有能耐的手腕留住他们,让渝中的后街小巷再次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