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团餐业务史诗级调整:新「造富」风口显现
你可能不曾想到,曾经的「送盒饭」,如今已成为一门大生意。
今年伊始,阿里本地生活下辖的团餐业务迎来史诗级调整。
《团餐界》独家获悉,在经历了3年多「内部创业」式探索发展后,于去年10月停运的饿了么企业订餐业务,被整体划入支付宝体系。
虽然目前,包括钉钉内嵌的「企业订餐」项,以及其独立官网业务弹窗,仍未恢复使用,同时,被打散重整的饿了么企业事业部团队人员也尚未「归队」。
但据接近饿了么企业业务产品侧核心人士介绍,阿里不会放弃这块业务,因为:
对于阿里整个生态来说,企业餐饮市场并非简单的从集体用餐消费、集中配送获利的业务,其更大的价值是,构建数字基础设施非常重要的一环——电子发票应用场景的战略高地。
同时,在此「趟水」3年多的饿了么企业事业部,也曾被这里高额的交易流水所震惊,凭借SaaS服务优势,创造高额收入触手可及。
而随着互联网巨头们杀入千亿级规模的企业餐饮服务市场,团餐业也敞开了一个全新的造富风口——「移动食堂」。
千亿企业餐饮服务市场,小荷才露尖尖角
「2019年我们的一个客户平安集团,他们65个子公司加在一起,一年的因公餐饮消费能达到几十亿元,在这个市场就像跳进了大海,游都游不到头。」
原饿了么企业事业部负责人高伟,曾在一次业务共创会上兴奋地 说道。
而高伟的「感叹」只展露了中国企业餐饮服务市场规模的冰山一角。
根据《2021年中国团餐行业研究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2021年中国团餐市场规模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5.8%。
这也是在疫情反复不定的市场环境下,为数不多,仍保持着两位数增长的市场之一。
其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企事业单位、活动、会议团餐部分增速最快,《报告》显示,2020年百强团餐企业企事业单位部分营收增速第一,增加了19%,占其总营收的36.5%。
但与传统团餐运营公司不同,互联网巨头「下场」开拓团餐业务,更看重企业餐饮数字化链路的SaaS服务盈利能力以及背后的数据价值。
以饿了么企业订餐业务为例,其业务定位为「企业级订餐管理SaaS平台」:
一是利用海量餐饮商家供给,提供包括员工工作餐、活动团建餐、商务宴请等多元团体餐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外卖、到店、户外活动三大场景;
二是帮助企业构建因公消费餐饮部分的数字化费税管控,解决B端业财税一体化问题。
这样既有餐饮服务又混搭了数字化建设的业务定位,并非「自嗨」,而是由这个市场复杂多元的痛点需求决定的。
企业餐饮服务市场不同人群,痛点各不相同:
第一层是行政/员工层面的需求,一般主要聚焦在餐品供给的满意度问题;
第二层是财务/采购层面的需求,他们的痛点聚焦在报销层面,主要有票据审查整理繁琐、流程长等问题;
第三层面则是企业主/决策者,他们最头疼的是用餐费用不透明、成本难管控的问题。
「毕竟除了给员工提供好的福利外,老板更在意的是企业一年吃掉的钱都是怎么花的,是否合规,能不能节省?」上述饿么了企业业务产品负责人士向《团餐界》表示。
而除了市场规模巨大,待被满足的商机众多,在此之下所产生的因公消费数据,也成了互联网巨头们争夺的巨大「宝藏」。
未来新石油,数据价值突显,从「附庸」到基础设施,支付宝蜕变
2013年,美国政府将大数据称为「未来新石油」,并直言 「谁掌握数据,谁就有能力主宰世界」。
不过,对于一般企业及个人来说,掌握了数据也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即便有了数据,如果没有挖掘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也是白搭。
但科技巨头公司就不一样了,通过掌握的超级运算技术云计算,就能 挖掘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的 规律,从而 拥有精准的 洞察力。
比如亚马逊、阿里、京东等电商, 通过搜集用户的消费行为,再用算法精准为其推送商品, 反之面向B端市场的企业服务业务也亦然。
以阿里为例。
阿里巴巴董事长兼CEO张勇,曾为阿里的产业互联网业务,提出过一个总目标:打造一个「商业操作系统」,统筹阿里所有的 to B 业务。
▲阿里巴巴董事长兼CEO张勇
其价值体现为:
「通过对品牌、商品、销售、营销、渠道管理、服务、资金、物流供应链、制造、组织和IT系统等11个商业要素的数字化、智能化,来激发企业增长的新动能。」
而这套「商业操作系统」服务能力的强弱,除了要看各端要素数字化、智能化的程度,更需要让数据互通相连,「活」起来的数据。
众所周知,阿里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中,阿里云、菜鸟、钉钉以及支付宝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阿里云搭建技术与系统基础设施、菜鸟建设商品物流基础设施、钉钉构建企业信息流(组织与业务)、支付宝则负责支付交易基础设施建设。
这当中,属支付宝最为特殊。
经过16年的发展,今天的支付宝早已不再是阿里生态业务的「附庸」,而是对内承担起着深化阿里系业务渗透,对外发挥着抗衡竞争对手攫取流量空间的作用。
特别是在陷入颓势、战况惨淡,但拥有丰富高频交易场景的本地生活服务市场。
面对已取得大幅领先的美团,自有业务饿了么口碑持续巨额亏损,同时短期内,无法扭转市场份额颓势的情况下,支付宝从后端提供服务,逐渐地被推到了竞争的「前台」。
2020年3月,支付宝宣布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新增外卖到家、果蔬商超医药等生活服务版块,外卖、美食/玩乐、酒店住宿、电影演出和市民中心五大模块被置顶,直接对标美团APP。
但与饿了么口碑不同,牢牢占据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第一的支付宝,不仅手握巨大C端流量,还天然持有海量B端商家。
因此,以金融服务为基础,向C端消费、B端数字化转型服务同时延伸,实现流量的「一鱼多吃」,是支付宝替阿里解困本地生活这场战争的重要抓手之一。
反之,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吃、喝、玩乐、出行等垂直细分赛道,还是反哺支付宝的巨大流量池,以及自身构建更大商业生态,完成商业化的重要场域。
因公消费场景,电子发票应用场景战略高地
「长期以来,支付宝之于商户的意义是在后端提供金融支持,而这块B端市场存在着大量数字化空白」原蚂蚁金服CEO胡晓明曾在演讲中公开表示。
按照胡晓明的说法,当前国内服务业的升级转型只做到了20%,还有80%的巨大空间。
▲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
此外,早在2018年美团年报的电话会上,创始人兼CEO王兴也曾表示「当前国内B端商户数字化水平还很低,这是个价值数万亿的市场,美团将为商户提供更多产品,帮助其增加自身曝光率,丰富内容。」
时至今日,随着数字化的益处深入人心,多数企业已实现业务线上化、财务信息化,走在了数字化转型的路上。
但税务的数字化却进展缓慢,多边深度协同,也是一道难题。
这一难题不仅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型的「必考题」,更是作为阿里底层支付基础设施支付宝必须要推动的事情,因为:
对于阿里来说,交易数据连通,真实还原交易全链条,无论是对于核心电商业务,还是能否发挥数字基础设施角色,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解决这一难题,核心在于发票的电子化与多边连接应用。
这是因为,中国是以票控税的国家,发票作为商业交易行为的重要凭证,不仅连接着商家与消费者,商家与商家,还连接着商家与监管。
「所以谁能提供基础设施发票的基础设施服务,谁就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谁的数据价值就更大,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一位支付宝内部人士向《团餐界》表示。
在此重大意义之下,差旅、团餐、福利、采购、打车等因公消费高频场景,就成了包括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巨头们抢夺的电子发票应用场景的战略高地。
目前,包括腾讯投资成立的高灯科技,阿里投资的百望云等财税票一体化SaaS云平台,都在积极抢占因公消费场景下的各块市场。
但(阿里)集团高层并没有给饿了么企业业务更多时间发展。
面对本地生活主营业务持续巨额亏损,短期内无法扭转市场份额颓势的状况,2021年9月,阿里本地生活业务迎来剧烈「变阵」,饿了么企业业务受其影响,戛然而止。
今年开始,其被整体划入支付宝体系。
但随着阿里、美团等巨头持续「翻耕」这块市场,团餐业却敞开了全新的造富风口——「移动食堂」。
移动食堂崛起,谁会是这个时代团餐业的锦鲤
「移动食堂」不等于传统的「送盒饭」。
其概念最早是饿了么企业事业部,针对企业团体外卖业务提出的一种运营模式。
相比经营传统大食堂,其最大特点是无需驻场经营:
拿到企业用餐订单后,提前和行政(部门)沟通好每周的用餐食谱,每日定时将餐食配送到企业办公场所,在现场由相关人员,完成餐食分发,并承担收残等服务工作。
企业需求方最多提供一个类似会议室的场地或在员工工位,即可灵活解决员工用餐问题。
▲发放餐食©团餐界
「这种餐模式更轻,更灵活,毕竟有资金、有场地能筹划自建食堂的企业是少数,但很多中小型科技企业也是有让员工吃好饭的福利安排的」一位从事企业餐饮服务人士透露。
相关数据也佐证了他的这个说法。
《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北京市新设企业18.6万家,其中科技型企业7.6万家,比上年增加近万家,占比超过4成。企业效益逐步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全年增长5.5%。
「但有能力、有资质,能「上门」提供集体用餐服务的团餐公司,却很少」这位从事企业餐饮服务人士 向《团餐界》 介绍。
相比之下,习惯了基于流量,做更轻衍生业务的互联网巨头们,即便觊觎因公消费餐饮数据,目前也并没有亲自下场做这块业务。
「互联网公司对于线下生意更惯常的做法是,投资扶持或整合几家优质服务商,为自己所用,再利用自身海量商家供给,品牌、技术优势,把这块业务做大」 一位接近支付宝整合团餐业务人士表示。
▲送餐现场©团餐界
那么,大鱼游过天际,谁能把握住机会,成为这个时代团餐业的锦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团餐界”(ID:tuancanjie),作者:龙德,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