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民营商业卫星产业兴起,「赛德雷特」估值已达3亿
发射卫星不是什么新鲜事。从1956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始,中国就正式走上了航天大国的道路,并在63年后的今天,跻身成为世界第三。然而,发射商业卫星却是一件新鲜事,航天技术领先世界但商业化程度大大落后,导致国内商业卫星大多依赖进口。
据悉,中国商业卫星市场目前已经达到3700亿水平,并以每年15%-20%的增长率稳固增长中,体量巨大,增长明确。虽然中国市场目前出现了大量商业卫星创业公司,但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三大痛点“价格高、货期长、运管难”依旧没有解决。
中国商业航天能否打破僵局,打造属于中国的商业卫星品牌?参加了2019年“创客广东”的赛德雷特(珠海)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赛德雷特”)正准备做这个打破僵局的人。
赛德雷特是量产型商业微小卫星标准平台研发及产业化的商业公司。通过对市场的洞察,集结出企业的共同需求,赛德雷特在以往技术上进行创新,研发出适用于市场的商业微小卫星,并通过自创平台,获取卫星研发、运营数据与情况,“用卫星来管卫星”,为客户提供实时的、精准的信息,集研发与运营为一体,最终实现商业微小卫星量化与产业化。
“国内商业航天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无人提供。”赛德雷特的COO安好表示,“曾经我们的科技步伐没有跟上而失去了海洋机遇,落后西方国家近百年,今日,不希望再看到中国商业卫星重蹈覆辙,不希望中国像失去海洋一样失去卫星。”
凭借技术团队来自哈工大卫星所这一强劲技术优势,赛德雷特这支国际顶尖的微小卫星研制团队,正准备将行业痛点逐个击破,打开商业航天新局面。
材料上,卫星“飞上天”需要以火箭为载体,而“搭火箭”所需费用以卫星重量来计算。基于此情况,赛德雷特采用较为轻便的复合材料生产卫星,减轻了卫星重量,给企业提供“低价发射”的机遇。
运作模式上,赛德雷特摆脱传统“半定制化/定制化”的商业卫星生产模式,采用省时高效的“量产型” 生产模式,并通过自研卫星平台实现“用卫星来管卫星”,打破历来国内商业航天“制造不运营,运营不制造”而导致的“运管难”局面。
安好表示,目前商业卫星创业公司盈利较为困难,下游市场还未打开。但他认为这不是一个太大的忧虑:“解决成本问题就能打开下游市场,而这一过程,大概三年内即可解决。”届时,6G时代到来,天(卫星)地(地面发射塔)互联网实现全覆盖,卫星在通讯、GPS、遥感等领域的应用将更为实时化、精准化。
团队方面,赛德雷特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中国唯一一家能让人学习卫星制造且能从事商业卫星制造的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司创始人董立珉博士作为副总工程师参与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小卫星 “龙江二号”的研发,亲历“龙江二号” 成功拍摄了与地球同框、完整的月球背面图像,并传回地面的过程。而“龙江二号”也成为了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也是全球首个由高校独立研制完成环月飞行的探测器其他核心成员均为卫星研发副总师,在卫星研发领域有着数年经验,拥有超过十颗、三年以上寿命的微小卫星成功研制经历。
从向来是航天前沿的北方转战商业经济为主的南方,安好表示,驻扎大湾区是明智之举。大湾区深水两港,经济发达,客户集中,卫星在近海领域应用广泛,比如石油勘测、航海GPS等。他指出,海上发射火箭更为安全、更易回收:“海上发射火箭将会成为未来趋势。”珠海政府目前正大力支持航天事业发展,珠海更是拥有广东省唯一的航空产业专属经济园区,在未来,大湾区更有可能成为商业航空卫星的示范区。
据36氪了解,目前国内的民营卫星企业还有九天微星、银河航天、微纳星空、千乘探索、长光卫星等。其中,获得国内商业航天领域规模最大的天使轮融资的长光卫星将大本营放在吉林省,拥有行业领域历史悠久、当地政府政策扶持等优势。而决议南下的赛德雷特则将目光投向珠海,驻扎大湾区深水两港,以求其独特的经济与地理优势。
据悉,赛德雷特成立于2018年,已在2019年第一季度获得松禾资本9000万的天使轮融资,目前公司估值已达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