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广东首发 | “原生工况下的自决策突破”——「蓝因机器人」获近千万元融资
文|黄诗淇
编辑|廖尧
36氪广东获悉,近日,深圳蓝因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蓝因机器人」)完成近千万元融资,由三合资本领投。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供应链优化、产品迭代、销售渠道建设等多方面投入。
「蓝因机器人」是一家柔性运输机器人提供商,专注于工业运输机器人的控制模块、整机方案及调度系统的开发,致力于打造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无人运输解决方案。“敢于创新,落地为王”深刻于蓝因的DNA中,不同于大多数机器人公司的融资路径,2022年其首次对外融资,就获得全球最大印刷企业日本TOPPAN的千万元天使轮投资。公司刚面对市场时,就能把客户处成股东,这也是对产品价值的最好背书。
此次三合资本的加入,将进一步助力蓝因拓展客户渠道与资本层面的支持。据悉,三合资本与机器人行业渊源紧密,其创始成员曾在明星仓储机器人企业“极智嘉”(2025年7月登录港股)担任高管,对智能制造及机器人行业具有深刻认知。正因如此,三合资本看好蓝因的设备对于“原生”工业环境的高适应能力,有望打开物流机器人不只受限于高标准化场景,而是适应任何工况条件的新局面。
事实上,机器人代替人力的需求与日俱增。潜在的客户需求涉及200多个行业,在全球供应链迁移与人力成本攀升的驱动下,这个市场正急速膨胀。据灼识咨询,全球 AMR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9年增长至1621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3.1%。
「蓝因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陈卜铭指出,运输机器人、AGV/AMR以及无人叉车虽不是新名词,但总体市场渗透率还很低。大量需求方的作业场景存在随意性,属于“非结构化场景”,即布局纷杂、难以标准化、人机混合的工厂或仓库。例如,大型三方物流仓库、生产型企业每天可能有数万个尺寸各异的托盘在场内流转;作业安排频繁调整,业务波峰期场地爆仓,人工插单与流程变动常态化;90%以上的仓储环境尚未引入任何自动化设备;作业空间有限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运输机器人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它们对场景的标准化要求极高,需要企业在引入前进行大规模整改,例如地面重修、统一托盘规格、要求无人、扩展作业空间或改造物料流;另一方面,它们的应用行业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易标准化的制造领域,难以覆盖更大范围的工业客户。
换言之,现有运输机器人若要进入“原生”工业场景,往往需要企业付出大量前置工作。例如铺设二维码、反光板等辅助定位标识,保证足够宽敞且无杂物的运行空间,并要求一线工人完全遵守固定逻辑流程及操作习惯规范,这对广大的一线工人群体有很高的协同门槛。然而在现实的工业环境中,这些苛刻条件几乎不可能完全满足,这也成为行业普及的最大障碍。
「蓝因机器人」正是针对这一痛点提出了不同解法。真正的智能化是让机器人学会适应环境,而不是迫使企业为它们“让路”。在技术路径上,蓝因机器人依托一系列前沿端侧算法形成差异化优势。首先,在视觉识别层面,蓝因通过DPT进行低样本模型的训练及识别,虽然笔者常年接触不少机器人、AI产品公司,蓝因还真是为数不多的能把Vision Transformer相关技术稳定落地到工业应用的例子。在印刷行业的搬运环节,机器人需要认知托盘/货物尺寸、形态、碰撞模型,甚至货物表面可能覆盖膜,这些细节都往往会干扰货物的精准识别。蓝因通过新的技术框架,已能稳定拾取各种尺寸托盘、载具、货物,满足客户需求。
其次,在环境感知方面,「蓝因机器人」主要依赖多个摄像头实时采集数据,结合3D语义分割技术,在端侧即时完成环境拼接。这使得机器人能在复杂环境中快速且高精度地感知周边空间,并动态响应环境变化。
与此同时,机器人的实时规划能力也是蓝因的另一大优势。依托高效的端侧算法和计算资源,机器人能结合周边环境与自身的动态碰撞模型进行决策优化,精准完成路径和动作控制,保证在复杂场中也能灵活穿梭。
在多机协同方面,「蓝因机器人」将DQN与预测式冲突判断技术相结合,赋予多机调度系统更自由的规划能力。根据任务优先级,在多机作业时,机器人能更灵活协同、避让,实现有序交互。使整体作业模式更接近人类的逻辑决策,大幅提升了机器人在“常规运输场景”的作业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蓝因机器人」实现了“超轻量级部署”。凭借其技术特点,部署时无需度量、绘制AGV/AMR的详细行走动线,极大降低了部署门槛与周期,使其在柔性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中具备了更高的通用性和推广价值。
简言之,「蓝因机器人」凭借在端侧的视觉识别、实时路径规划算法,和多机交通管制等方面的技术突破,正在逐步推动工业运输机器人从“比较呆板的工具”走向“智能体”。这一技术路径不仅提升了单机智能化水平,也为规模化、多机协同在更广泛的工业应用中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在此技术体系的支撑下,「蓝因机器人」得以将产品能力精准落地到真实场景,尤其是在“高随意性+强运输需求”的客户群体中——包括工厂、传统物流仓库和3PL行业。这些客户往往受制于生产线难以完全标准化、仓储环境传统、改造成本高昂以及人为随意性多等现实困境;而退一步说,也必须承认这就是大部分工业客户的现状,“灯塔工厂”、“无人示范仓”毕竟是极少数。或许通过蓝因,我们终将在物流机器人这个“老”品类中,看到“新”的变化,看到AI的融入和落地,看到“自主决策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未来三年,「蓝因机器人」将聚焦全球头部仓储与供应链客户的拓展,现有客户名单中已有几个全球仓储供应链的头部企业。同时,公司将借助TOPPAN在全球印刷行业的示范效应,加速在印刷包装这一万亿级产业的渗透,逐步筑起应用层面的壁垒,并持续推进向更多原生工业场景的横向突破。
投资人说:
三合资本合伙人崔宇杰说:在深入考察蓝因后,我必须以最坦诚的态度表达对这一项目的坚定认可——这不仅是一次常规的投资决策,更是我们对硬科技赛道长期价值的深刻共鸣,对蓝因团队技术锐度与商业洞察力的高度信任。 从技术壁垒看,蓝因精准锚定当前智能制造与特种作业场景的核心痛点,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及多机协同控制等底层技术上实现了关键突破。其自主研发的“高适应性动态环境导航”已经过一些行业头部客户的长期验证,在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与效率指标显著优于行业同类产品或是同类产品根本无法落地的场景,这种“从0到1”的原创性积累,正是我们在机器人领域寻找的“硬核底气”。 作为投资人,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好项目,是技术能打、团队能拼、市场能爆的“三角合力”。蓝因完美契合这一标准——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者,更是产业痛点的解决者、商业价值的创造者。我们不仅愿意以资金支持蓝因完成下一阶段的产品迭代与产能扩张,更将调动自身在人才团队建设、产业链资源、政府对接及资本市场上的积累,全力护航其成长智慧决策式机器人的全球标杆企业。 简言之,投资蓝因,是我们对“技术驱动未来”的又一次躬身入局;看好蓝因,是因为它值得被看见、被支持,更值得走向更大的舞台。
36氪广东——在广东观察世界,在湾区链接全球。
36氪广东作为广东地区领先的新商业媒体,以大湾区为核心,为各位创业者、投资人以及科技、财经、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业报道,搭建最畅通的产业对接通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广东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转载公众号文章,或进入社群(备注:社群),请联系小编微信。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