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终于要来了,是惊喜也是争议
《三体》英文版小说封面
从2009年就开始酝酿的《三体》影视化进程,十年间的所有进展,大概还没有过去的一周来得多。
10月底,网飞(Netflix)公布了剧版《三体》的首批演员阵容。
虽然集结了漫威和《权力的游戏》等顶级IP的卡司,但因为大多不是亚裔面孔,引发质疑声不断。
不出5天,腾讯视频就放出了国产《三体》电视剧的首发预告,颇有些正面对刚的意思。
仅凭短短3分钟的预告片,还很难判断完整剧集的水准。但清一色的中国演员,让不少人直呼“选角已经赢了”。
有观众直接喊话腾讯:“争点气,可别输给网飞。”
对于《三体》的影改,不怪大家担忧和较劲。
毕竟,它不仅承载了书迷的无限期盼,甚至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小说英文版于2014年出版后,在全球各地受到热捧。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赞扬它“极富想象力”;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向粉丝力推此书;詹姆斯·卡梅隆称它是自己最希望看到的中国科幻作品。
2015年,《三体》赢得了有着“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也让刘慈欣成为了首位获得该奖的亚洲作家。
小说最终以26种语言发行,在全球售出了近900万册。
刘慈欣
盛誉之下,各类影版《三体》、剧版《三体》却屡屡崩盘,多次在报备后夭折。
其中声势最浩大的,莫过于由张静初、冯绍峰主演的电影,原定在2016年上映,最终却无限延期,直至杳无音讯。
原计划拍摄的电影《三体》,张静初饰演叶文洁
如今,《三体》要搬上荧幕的消息,终于不再是“狼来了”。
虽然腾讯和网飞的两个版本都饱受争议,但它们的出现,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这部“中国第一科幻IP”落地的希望。
01 腾讯 VS 网飞,神仙打架还是菜鸡互啄?
腾讯和网飞拍《三体》,就像东西方最顶尖的学生在不同考场中写同一篇命题作文。虽说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但对比在所难免。
而根据目前的进度,双方似乎都没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网飞版《三体》班底豪华,配置堪称顶级。
第一季第一集由中国香港导演曾国祥执导,为全剧奠定基调。
曾国祥是曾志伟的儿子,被视为陷入低谷的香港电影的希望。
他的代表作《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年纪轻轻就拿到了金像奖、金马奖的双项最佳导演提名。
《权力的游戏》编剧David Benioff和D.B. Weiss将作为主笔,和刘慈欣一同创作剧本。
两位DB不吝对《三体》的赞美之情:“刘慈欣的三部曲是我们读过的最宏大的科幻小说系列。我们期待用接下来的人生,将这个史诗般的作品呈现在全球观众⾯前。”
《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导演莱恩·约翰逊、《利刃出鞘》制片人拉姆·伯格曼,也将以监制身份,加入项目制作。
不过,看到这样的阵容就高呼“网飞出品,必属精品”,也为时尚早。
《权力的游戏》虽然和《三体》同属鸿篇巨制,但两位编剧可是剧迷的“仇人”。
自第五季失去原著支持后,《权游》急速走向烂尾,暴露了两位DB能力上的不足。
《权力的游戏》编剧David Benioff和D.B. Weiss
而更令观众诟病的,是演员的华裔浓度极低。
首批公布的12人,包括本尼迪克特·王(《奇异博士》)、周采芹(《红楼梦》)、约翰·C·布莱德利(《权力的游戏》)、利亚姆·坎宁安(《权利的游戏》)、约翰·艾德坡(《守望者》)等。
演员的资历无可指摘,但却没有几位是华裔。
这和原著的剧情、时代背景都出入较大,难免让人担心“变味”。
本尼迪克特·王
而反观腾讯,主演全员中国脸,气质也符合大家对小说的想象。
张鲁一饰演物理学教授汪淼,于和伟饰演警察史强,李小冉饰演申玉菲,林永健饰演常伟思,都是口碑不错的实力派演员。
最出彩的当属老年叶文洁,由陈瑾扮演。
当她冷冰冰地说出那句经典台词“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语气和神态,简直堪称叶文洁本洁。
稳妥的选角和忠于原著的台词,的确让很多书迷兴奋不已。
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三体》的预告片CG感太重,逻辑也比较混乱,并不符合大家对“科幻巨制”的期待。
尤其是人类对外星文明的认知建立过程,在原著中通过电脑游戏展现。而这一关键内容,在预告片中几乎完全缺席。
一闪而过的几个镜头,也在特效上露了怯。
好不容易盼来的《三体》剧集,两个版本各有所长,却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难怪很多观众感叹:“如果能用腾讯的演员,配合网飞的制作,那就完美了。”
02 难以具象的科幻概念,水土不服的中国故事
不出意外,两版《三体》都会从小说的第一部拍起。
故事讲述了1940年代出生的女科学家叶文洁在目睹父亲惨遭迫害后,对人性万念俱灰,因而寄希望于文明程度更高的三体人,向他们发出信号,希望他们前来占领地球。
此后几百年间,尽管双方实力悬殊,人类还是想出各种对策,与三体人展开了漫长的搏斗。
腾讯《三体》电视剧预告片
《三体》影视化之所以如此艰难,在于刘慈欣对科幻场景的抽象描摹,很难用具象的画面展现。
被誉为神作的《星际穿越》,其硬核之处,仅仅在于“虫洞穿越”和“五维空间”这两个概念。
而能将这两点可视化呈现,已经让观众倍感震撼。
但在《三体》中,这类“点子”更多、更密。
腾讯预告片中出现的“古筝行动”(用纳米线切割巨型游轮),在小说里,已经不算多么难拍的场景了,毕竟这只是应用技术层面的想象。
而从“三维”世界走进“四维”空间,又或是将整个太阳系“二维化”变成一张画,都超出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理论认知,也对特效技术提出了挑战。
这也是为什么,当卡梅隆告诉刘慈欣,自己最想看到的中国科幻片是《三体》时,刘慈欣有些为难。
“嗯……《三体》……我倒是希望拍一些在视觉和故事上比较容易实现的。《三体》依据现在的经验和能力,可能有点困难。”
而对于外国团队来说,改编《三体》还会面临另一重难题:难以逾越的文化隔膜。
且不提小说的第一部根植于中国时代背景,甚至出现了秦始皇、纣王、墨子等历史人物。如果对中国文化理解不深,恐怕很难拍出精髓。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中国元素”,《三体》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有着民族底色的“中国故事”。
整部小说,就是一段人类对抗三体人入侵的史诗。而贯穿小说的“黑暗森林”理论,是刘慈欣提出的“宇宙社会学”的基石。
简而言之,宇宙就像暗无天日的丛林,资源有限、弱肉强食。
如果有人在黑暗中点起火把,向其它文明发出信号,结果只会是暴露自己的位置,瞬间被更强大的文明消灭。
这一理论冰冷、残酷,简直将社会达尔文主义发展到了天文级别。
加拿大科幻小说家罗伯特·索耶就曾感叹,《三体》创造出富有侵略性的外星文明,和他的观念很不一样。
作为“心态放松”的加拿大人,他习惯于“在故事里设计友好的外星人形象,让他们和地球人在和平和繁荣中紧密团结”。
但中国观众却很能理解刘慈欣的“冷酷”。
《三体》的故事与其说黑暗,倒不如说是一种植根于民族精神的忧患意识。
而当力量对比悬殊时,人类想出了“面壁”的自救计划,以古老的东方智慧进行抵抗。
这一系列文化隐喻,移植到西方土壤中,可能会水土不服。
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家担心网飞“魔改”,并非空穴来风。
03 一个美好的起点
目前,腾讯和网飞都没有交出最终的作业,我们也不必过度忧虑。
《三体》的影视化虽然困难重重,但归根结底,仍是一件利大于弊的好事。
在全球范围内,网飞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前段时间大火的《鱿鱼游戏》,虽然算不上韩国顶尖的精良作品,但对于韩国的文化输出,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木头人、弹珠、椪糖,都成了风靡世界的游戏。
虽然这样的成功很难复制,但能让更多人看到《三体》、了解中国前沿的想象力,总归是值得期待的。
更何况,就算两版《三体》通通扑街,科幻也并不会因此一蹶不振。
最近热映的电影《沙丘》,原著也是科幻小说史上殿堂级的作品。因其复杂和宏大,被称为“最不可能被拍摄“的作品。
《沙丘》和《三体》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不只一位名导演曾在它的影视化历程中翻车。
导演佐杜洛夫斯基在1977年筹备拍摄《沙丘》,但最终未能成功,只留下一部讲述他构思电影过程的纪录片。
1984年,导演大卫·林奇拍摄了《沙丘魔堡》,票房口碑双扑街,林奇至今不愿提及这段“黑历史”。
但是《沙丘》的难产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星球大战》的成功。前者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成为了后者的灵感来源之一。
而今天,等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等来了一部制作精良的影版《沙丘》。
因此,哪怕腾讯和网飞改编的《三体》不尽如人意,也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起点。
至少,《三体》终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部分信息来自New York Times、WSJ、NP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ID:the-Bund),作者:stawberry,编辑:stawberry,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