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脸”的科兴,一个被要求退市,一个实控人套现10亿后又要上市了

凤凰网科技·2025年11月28日 15:57
赴港前实控人密集减持。

在登陆A股近五年后,科兴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兴制药”)正式赴港上市,开启“A+H”双平台融资。

需要明确的是,此次寻求港股上市的科兴制药,与已经从纳斯达克退市的“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科兴生物”)并非同一家企业,两者间无股权和控制人上的关联,在业务与资本路径上也有显著区别,“科兴制药”主攻重组蛋白药物和微生态制剂领域,而“科兴生物”着重疫苗领域,曾凭新冠疫苗大赚,由于没能按期提交2024年年度报告,在近期被美股“劝退”。

在科兴制药的招股书中,用财务数据展现出一个从连续亏损到业绩反转的故事。

然而,其港股IPO之路面临多重考验。在经营层面,公司核心产品在国内增长面临瓶颈,同时债务压力与日俱增。在公司治理与市场信心层面,问题则更突出,2024年科兴制药收到监管警示函,暴露了其内控瑕疵;控股股东在上市前密集套现超10亿元,进一步影响着市场的信任——要知道,这家公司目前总市值也仅67.8亿元。

2025年10月,胡润百富发布《2025年胡润百富榜》,科兴制药实控人邓学勤(及其夫人)以60亿收入,位列榜单第1168位。

左三为邓学勤 图源网络

2025年6月,公司股价创下63.91元/股的历史新高,截至11月25日,股价34.1元/股,较高峰时期跌去47%。

此次赴港IPO,科兴制药能否赢得市场的信任,仍是一个问号。

01 “吃老本”背后,核心产品已增长乏力

近年,科兴制药收入增幅不大,但净利润波动剧烈。

根据招股书,科兴制药在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16亿元、12.59亿元、14.07亿元和7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93亿元、-1.95亿元、0.27亿元和0.79亿元。

尤其在2025年前三季度,其收入11.48亿,同比增长10.54%,但实现了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47.7%。

这个增长的可持续性,被市场打上问号。

表面上看,科兴制药的增长和海外市场的拓展分不开。近年科兴制药拓展海外市场,让这部分收入从2022年的1.6亿上涨到2024年的2.24亿,2025年前三个季度更是上涨到1.77亿,占总收入的比重从以往的11%上下,直接上涨到25.9%。

仔细翻看财报能发现,2024年科兴制药能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研发投入(缩减1.77亿元)与销售费用(缩减0.92亿元)的减少,两者加起来成本直线减少2.69亿。

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之所以能大幅增长,一方面是销售费用持续下降(缩减2800万),另一方面,也与其处置了下属子公司(以0.15亿元的价格出售),以及持有的私募基金公允价值变动带来非经常性损益金额增加有关。据媒体报道,2025年前三季度,科兴制药投资收益达2719万元,较上年同期的582万元增长366.9%;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由上年同期的-1394万元转为盈利1544万元。

实际上,在主营业务上,科兴制药面临着核心产品的增长瓶颈。目前其8成收入来源于四款核心产品,分别为依普定、赛若金、白特喜和常乐康。

早在2020年A股上市时,其招股书中就坦诚,公司主要产品的来源,要么是早期股东以技术出资投入,要么是通过转让方式引进吸收,公司对产品主要是产业化技术为主,创新内容相对有限,在竞争下有市场份额下降乃至被淘汰的风险。

一句话总结就是“吃老本”。

这4款自主商业化产品,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报告期内为公司贡献了98.90%、96.10%、89.50%、79.50%的收入,测算下来为13亿元、12.08亿元、12.54亿元、5.43亿元收入,能看到2022年-2024年收入规模在12亿-13亿之间徘徊,核心产品天花板已现。

与此同时,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科兴制药整体毛利率分别为75.4%、70.8%、68.7%、63.6%,一直在下滑。

而在资金层面,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科兴制药资产负债率为49.69%,相比2020年末增加27.02个百分点。期末,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分别达到2.67亿元、4.79亿元、6.49亿元,而其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有4.93亿元。

02 信披不实、募集资金使用不当,监管曾亮“黄牌”

更受关注的是,科兴制药在公司治理与合规方面同样问题频出,甚至曾收到监管警示函。

首先在信息披露上,公司曾存在两大硬伤。

一个是业绩预告曾严重不准确。在2024年1月,科兴制药披露的《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为-1.1亿元到-8500万元,扣非净利润为-1.2亿元到-9500万元。而在当年4月发布的财报中,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9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亿元。

证监局认为科兴制药未充分考虑产品市场需求下滑风险,业绩预告与年度报告披露的相关数据差异较大,信息披露不准确。

其次是科兴制药未保持自愿信息披露的持续性。2022年,科兴制药自愿披露了人干扰素α2b泡腾胶囊项目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受理、收到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等公告。但是,该项目在2024年1月终止,公司未及时披露相关终止情况,仅在2023年年报中予以披露。

为此,公司董事长邓学勤、总经理赵彦轻、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王小琴,均被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更严重的是,科兴制药被发现在募集资金使用上存在管理不规范,2023年以来,出现了使用募集资金购买“非保本型产品”的情况。

根据科兴制药《2023年度募集资金存放及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披露其分别在2023年1月和12月分别使用最高余额不超过3亿元(含3亿元)、2.5亿元(含2.5亿元)的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科兴制药表示在上述额度内,资金可以滚动使用,使用期限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2 个月内有效,但并未披露具体购买的产品类型。

据券商研究员对媒体的解释,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市公司可以对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但是依据相关规定,投资的产品必须是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安全性高的保本型产品,并且需流动性好,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投资产品不得质押。

这不仅是过往的处罚,更是其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的明确信号,值得关注。

03 赴港前实控人密集减持,5个月累计套现超10亿

更引发外界关注的是,在IPO前夕,科兴制药的控股股东,正在大幅减持。

科兴制药的实控人邓学勤,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与市政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深圳市宝安区建设系统工作,曾担任宝安区建设局副局长等职务,后在1992年辞去副局长职务下海经商,2003年成立正中投资集团。

正中投资集团是一家位于深圳的房地产企业,2014年用3.5亿美元拿下美国标准石油大厦办公楼,曾小火了一把。从2008年开始,邓学勤的正中集团开始布局生物制药等行业,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开启了掌控科兴制药的进程。

邓学勤 图源网络

科兴制药的前身科兴有限成立于1997年,最初由深圳科兴工程和北大未名共同持股。邓学勤先是主导正中集团通过两次收购和一次股权转让,获得了深圳科兴工程的全部股权。与此同时,北大未名因债务纠纷,其直接持有的科兴制药前身42.41%股权被法院拍卖,这部分股权也辗转被邓学勤购得。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到2010年12月,邓学勤取得了科兴制药的全部控股权。

2020年12月,科兴制药在科创板成功上市,5年上市时间其业绩不算亮眼。在2025年6月,科兴制药来到股价最高点,此后,邓学勤开始了密集的减持。

6月27日到7月9日,邓学勤实控的科益医药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近600万股(减持价格区间32.84元-48.37元/股),套现2.2亿元。8月5日减持604万股,转让价格约为36.70元/股,套现2.2亿元。

9月20日科益医药转卖1006万股(30.88元/股),占总股本的5%,套现3.11亿元。

在最近的11月20日,邓学勤实控的科益医药,通过询价转让减持公司股份1006万股(30.05元/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5.00%,一次性套现超3.12亿元。

短短5个月时间里,邓学勤持股比例由66.89%下降至50.38%,减持16.51%,转让价格均在30元/股以上,计算下来套现超10亿元。而目前科兴制药的总市值也仅67.8亿元。

这一系列动作,与公司拟赴港融资的步调高度重合,难免引发市场对“股东套现”的担忧。科兴制药的港股IPO之路,要解答的问题不少。

参考资料:《“撞脸”的科兴,又要上市》星岛产研

《科兴制药赴港IPO:非经常性损益托起业绩高增,应收攀升负债高企》财中社

《前建设局副局长跨界卖药,科兴制药IPO前大股东变现10亿》预审IPO

《涉及创新药临床试验终止未及时披露等问题 科兴制药“补税风波”后又被监管部门出具警示函》华夏时报

《前建设局副局长跨界卖药,科兴制药IPO前大股东变现10亿》瑞财经

《起底邓学勤:隐秘富豪掘金史》乐居财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财经”,作者:IPO观察哨,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布局十年,等一场牛市。

49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