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这四家民营银行,净息差为何如此高?

柒财经·2025年11月28日 15:40
是时候从“赚得多”向“赚得对”转变了。

最近几年,受宏观经济深度调整,国内信贷需求偏弱,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重新定价等因素影响,银行的日子不太好过,尤其体现为持续下探的净息差。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1.42%,环比持平,同比收窄0.11个百分点。

但整体的萎靡掩盖不了个体的亮色,柒财经发现,在民营银行赛道,诸如新网银行、锡商银行、微众银行、华瑞银行,都拥有令同行羡慕的超高净息差。

01 这四家民营银行的净息差,超高

由于民营银行一般只在年报时才会亮明净息差,所以我们把时间定格到2024年。

截至2024年末,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52%。其中,民营银行净息差4.11%,碾压国有行的1.44%、股份行的1.61%、城商行的1.38%、农商行的1.73%。

细分地看,新网银行、锡商银行、华瑞银行、微众银行,净息差分别高达5.89%、5.85%、5.48%、5.23%,不仅在行业一骑绝尘,亦是5%+的唯四选手。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净息差毫无抵抗、直线下坠的趋势中,这几位”显眼包“逆势上扬,走出了自己的独立行情,妥妥实现了对周期魔咒的华丽穿越。

先看新网银行。2021年末-2024年末,该行的净息差从4.98%逐年提高到5.89%;企业预警通测算,2025年上半年末,新网银行的净息差突破“6”字头——6.32%。

锡商银行的净息差先是从2021年末的5.72%“大跃进”至2023年末的6.39%,后又降至2024年末的5.82%,虽然先扬后抑,但不改遥遥领先的气势。

▲数据来源:各行财报、企业预警通等

华瑞银行的净息差曲线较为波折,经历了低谷,也享受了高潮。具体而言,其净息差在2022年末跌至2.98%,之后奋起直追,2024年末达到5.48%,三年收获近一倍涨幅,也创出该项指标自2015年以来巅峰。

背靠腾讯,身居民营赛道“一哥”的微众银行,亦当不遑多让。2019年末,微众银行的净息差堪堪3.83%,但接下来迅猛拔节,从2020年末的4.38%抬升到2021年末4.75%,再抬升到2022年末5.68%,及至2023年末一举登顶6.16%,其凌厉的上攻走势,引发行业热议。

2024年,微众银行的净息差回落至5.23%,但依然是同行暗戳戳膜拜的对象。

作为对比,2020年末—2024年末,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从2.1%一路下跌至1.52%,抹掉了0.58个百分点,也折射出“基本盘”面临的严峻考验——净利息收入受损。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02 超高净息差是如何炼成的?

为何民营银行的净息差偏高?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一方面,客户定位下沉,对利率敏感度较低。

面对家底厚实、品牌声誉强的国有大行、股份行等“巨无霸”,民营银行普遍采取错位竞争策略,瞄准个人消费者、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信用白户"或长尾客户发力,特别以高收益、重占比的个贷,直接驱动净息差维持高位。

这部分客群大多属于传统信贷覆盖不足,或者没有充足的抵押物,资信层面存在瑕疵的边缘群体,融资渠道很有限,也因此对利率敏感度较低,在寻求资金时往往更注重便捷性和灵活度,使民营银行拥有较强定价权,容易获得“风险溢价”。

以微众银行为例,旗下拳头产品,即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微粒贷”,一贯是公司创收创利的担当。

得益于“微粒贷”衔枚疾进,2018年-2024年,微众银行个贷余额从1051.71亿元增长至2166.84亿元,六年规模扩大约106%,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曾长期在60-65%区间。

近年来,尽管微众银行有意从"个贷为王"向"个企并重"转型,但截至2024年末,个贷仍占有半壁江山。

▲图源:微众银行财报

微众银行透露,“微粒贷”约82%的客户为非白领从业人员,约85%的客户为大专或以下学历,约18%的客户为此前无央行信贷征信记录的“首贷户”。

相较之下,锡商银行对个贷的依赖更强。

财报显示,2020—2024年,锡商银行的个贷余额从53.1亿元攀升到226.57亿元,增幅约3.3倍,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5%-87%,2021年达到峰值86.82%,凸显其业务的高集中度。

最直观的是亿联银行,2023年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10.79%,同期,国有大行的企业贷款利率约4%左右。

另一方面,贷款结构以小、散、高频为主。

民营银行发放的贷款呈现"笔数多、金额小、随借随还"特征,循环借贷方式允许其对资金重复计息,提升资产的盈利能力。

此外,民营银行独特的运作模式也是助攻高净息差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民营银行通常没有庞大的物理网点和与之匹配的巨额运营成本(如租金、人力),这使得它们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息资产,而不是消耗在固定成本上,间接推动净息差。

换句话说,即使在相同的存贷利差下,民营银行的净息差(已扣除运营成本影响后的指标)也会更高。

03 结语

高净息差固然是好事,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强盈利能力。

但在当前语境下,不管是高企的净息差,还是失衡的信贷结构(过高的消费贷或过低的小微贷),都会显得敏感,并招致引灵魂拷问:你的天平,究竟倾向了利润,还是侧重服务实体,聚焦人民福祉?

实际上,2023年末,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表的署名文章已经有过定调:

要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平衡好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坚持功能性是第一位的。

2024年4月26日,央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人民日报》的发文,再度夯实主旨: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双重属性,不能单纯以盈利性为目标,盈利要服从功能发挥。

这四家民营银行,是时候重新校准天平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柒财经”,作者:沈默,36氪经授权发布。

+1
1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OpenAI距离盈利仍然遥遥无期

35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