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机器人一哥刚上市,就快被“宇树们”卷死了
酒店里的送餐机器人依旧从从容容游刃有余,但“酒店机器人一哥”云迹科技,却不得不为钱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10月16日才登陆港股的云迹科技,抢下“酒店机器人第一股”的名头,最近向中国证监会提交申请,计划将全部境内未上市股份转换成 H 股,以实现 H 股全流通,优化股东结构与股票流动性。
按2024 年国内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收入计算,云迹科技以 6.3% 的整体份额、13.9% 的酒店场景份额稳居行业第一,且一家顶过同行第二名到第五名的总和,名副其实的“酒店机器人一哥”。
但一哥的日子,并不好过。过去三年半,营收加起来5 亿出头,净亏损却累计超过 9 亿元。2024 年底,公司账上现金一度只剩下 1.05 亿元,只够再撑 7 个月。
再看另一边:宇树科技顺利完成 IPO 辅导,估值轻松突破 120 亿元;被智元机器人入主的上纬新材,今年股价更是夸张地涨了 16 倍。
同样都叫机器人,结果却一个在资本市场“高光不断”,一个在酒店走廊里“苦哈哈干活”。为什么最早实现商业化的酒店机器人,反倒成了这家族里的穷亲戚?
行业一哥也亏麻了
相比人形机器人,那些带着四个小轱辘、只负责送餐送物的酒店机器人显然“不够拟人”。但也正因如此——当外界还在为“人形机器人究竟能干什么”绘制远景时,酒店机器人早已在全国各大酒店里“默默打工”多年,商业化路径清晰可见。
餐饮大数据研究机构 NCBD 的统计显示,2019 年中国送餐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 2.2 亿元,但到 2020 年已跃升至约 12 亿元,一年之间增速超过 5 倍。
这一变化也与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的体感完全一致。2020 年起,她明显感到酒店管理者对“酒店服务机器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随即迎来订单潮。
2020 年的特殊背景,让酒店等公共场景对无接触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同时外卖业务的普及、以及上海等城市出台酒店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的条例,共同催生了“机器人送外卖、送物品”的需求爆发。
当年,云迹科技与全球超 1300 家酒店达成合作,是 2019 年的 3 倍多;第三季度销售额便已超过 2019 年全年收入。全年营收突破 5000 万元,销量同比增长 200%-300%。
行业领头羊的快速起量,也迅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
上市前,云迹科技累计获得8 轮融资、总额超过 12 亿元,平均每轮融资规模约 1.5 亿元。其投资阵容横跨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科大讯飞、联想)、酒店旅游产业链(携程、海航、金茂),以及启明创投、沸点资本等专业投资机构。
尤其是在业绩爆发后的2021 年,云迹科技在短短四个月内连续完成两轮融资,总金额 8.45 亿元,投后估值从 22.89 亿元升至 40.8 亿元,涨幅 78%。与 2014 年天使轮仅数百万元的估值相比,十年间增长超过 500 倍。
根据招股书,2022 至 2024 年,云迹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 1.61 亿元、1.45 亿元和 2.45 亿元,三年累计增速达 68.6%;今年前五个月营收 8833 万元,同比增长 18.9%。毛利率也从 24.3% 升至 39.5%。
但毛利改善并未带来盈利好转,亏损甚至在今年上半年再次扩大。
2022 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 3.65 亿元、2.65 亿元、1.85 亿元及 1.18 亿元,亏损率高达 226.6%、182.2%、75.65% 与 134%。三年半累计亏损已达 9.3 亿元。
问题是家里的余粮也不多了。据界面新闻,2024 年底云迹科技账面现金及等价物仅 1.05 亿元,最多支撑约七个月运营。与此同时,其流动负债高达 20.22 亿元,其中赎回负债就达到 18.81 亿元。
按对赌约定,如果云迹科技无法在18 个月内成功上市,需立即偿还巨额债务。这意味着上市一旦失败,公司将直面资金链断裂风险。
更具挑战的是,云迹科技虽然“投资方众星云集”,背后却是极为分散的股权结构:创始人仅持股 9.73%,且无任何单一股东持股超过 10%。
在关键时刻,这样的结构极易引发战略与决策上的分歧。
机器人也打价格战
持续亏损的背后,是云迹机器人不断下探的产品定价。
其主营“润”系列机器人单价已从 2022 年的 2.32 万元跌至 2024 年的 1.31 万元,降幅达 43.8%;“UP” 系列从每台 5.42 万元跌到 2.23 万元,价格几乎腰斩两次,降幅超过 60%。
云迹并非个例。多位酒店从业者透露,如今市面上主流酒店服务机器人的售价,已从早年均价约13 万元一路跌至 1 万元左右,降幅超过 90%,部分产品甚至跌破四位数。
随着特殊时期的结束,酒店对机器人的需求逻辑也发生了变化:从“无接触服务”的必要配置,回归为“节约人力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工具。
东方证券研报测算,以单价2-3 万元的送物机器人为例,一家酒店若配备两台、使用五年,总投入约 6 万元;但若以人工提供同等服务,五年的成本将高达 75 万元。
一位连锁酒店加盟商给出了一线测算:一台机器人可覆盖约50 间客房,能替代 1-2 名服务人员,每月节省 5000 至 8000 元人力成本。在设备性能趋同的情况下,“便宜”几乎成为酒店采购的首要标准。
但服务机器人从未成为所有酒店的“刚需”。广证恒生研报显示,经济型酒店的渗透率和采购量均明显低于中高端酒店;而在强调“人情味”的高端奢华酒店中,机器人渗透率也仅约 10%。
这意味着,云迹的营收基本集中在华住、锦江、如家、开元、洲际等中高端连锁酒店。然而,与技术和场景门槛较高的人形机器人相比,酒店服务机器人壁垒并不高,有限的市场规模吸引了越来越多玩家涌入。
在云迹融资最密集的 2021 年,服务机器人赛道发生 115 起融资,规模超过 440 亿元。普渡科技、擎朗智能、高仙机器人等均获得十亿级资金加持。
然而到了 2022 年 1 至 11 月,相关融资数量骤降至 11 起,不及前一年一季度的水准。
当资本热度退潮,“靠销量换市场”成为所有厂商的共同选择,随之而来的便是难以避免的价格战。云迹连年亏损,但其他曾被视为“龙头”或“独角兽”的企业过得同样艰难。
2022 年,餐饮机器人龙头普渡科技裁员 2000 余人,从高峰期的 3000 多名员工缩减到 500 多人。创始人张涛在公开信中直言:“所有商用机器人公司都将永久性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尽早跑通盈利模式、尽早实现可持续经营。”
而曾估值高达 223 亿元的智能运输机器人独角兽达闼科技,自 2024 年起频频传出欠薪、裁员、停缴社保等消息。今年更曝出其广州分公司断水断电、人去楼空,上海总部亦早已撤离。
酒店机器人,从起高楼到楼塌了,也不过三四年。
人形机器人抢饭碗
更雪上加霜的是,功能愈发全面的人形机器人,也开始入侵酒店机器人的腹地。
擎朗智能已经发布人形具身酒店服务机器人 XMAN-F1,不仅能送餐送物,连客房整理也能胜任,对单一功能的酒店机器人而言堪称降维打击。
与此同时,酒店机器人自身却状况频发。社交平台上,住客吐槽不断:“机器人到了却提醒我外卖没拿”“送错房间”“送到门口结果仓门打不开”……原本应当提高效率的工具,反倒制造了更多麻烦。
或许是技术积累本就不如人形机器人,也可能是价格战下不可避免的“成本压缩”,总之,在不少用户眼中,酒店机器人正一点点从“智能”滑向“智障”。更致命的是,这个赛道本身也在失去增长想象力。
IDC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突破 10 万台,但酒店用配送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已从 2023 年的 36.1% 暴跌至 15.1%。从厂商市场份额来看,云迹科技以 21.3% 位列第三,“一哥”优势并不明显。
云迹科技也意识到过度依赖酒店市场的风险,开始推动产品与场景双线拓展。
招股书显示,公司计划研发医疗机器人、烹饪机器人,并强调“在拓展现有使用场景外,将专注发展与医疗机构、工厂和商业楼宇的潜在客户关系,同时进入消费级市场”。
在酒店服务机器人内部,云迹也试图让产品承担更多职责。例如第三代复合多态机器人 UP 系列,已经开始整合 “送物 + 清洁” 等多功能。
因此,云迹的研发投入始终居高不下。2022 与 2023 年,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达到 42% 与 47.8%,几乎接近一半;今年前五个月也高达 31.5%。
除了卖机器人硬件,云迹也加速布局AI 数字系统。2022 至 2024 年,公司机器人及功能套件收入占比分别为 83.6%、82.4%、77.2%;同期 AI 数字化系统收入占比则从 16.4%、17.6% 提升至 22.8%。
收入结构更为多元化后,公司亏损率也有所收窄。今年前五个月,其净亏损率已从2022 年的 226.6% 降至 134%。
擎朗智能 CEO 李通曾感慨:“2015 年国内有上百家服务机器人公司,如今许多早已退场。这个行业残酷,也最公平——活下来,才能看到未来。”
从这个角度看,亏损收缩、成功上市的云迹科技,确实算是“活得最好”的那少数之一。
但上市也只是换来片刻呼吸,背后近19 亿元的赎回负债仍然如影随形。
更残酷的是:资本正把注意力转向人形机器人——技术更新更快、应用边界更宽、上升曲线也更陡。相比之下,酒店机器人的天花板正在快速下降。
云迹的机器人们未来能否守住酒店这个“饭碗”,恐怕也不是自己能说了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角财经”,作者: Chester,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