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被毒杀5年,游族网络仍在生死线徘徊
有的公司倒在市场风云变幻里,有的公司却死在自己人手上。
最近,《经济观察报》一篇历时五年追踪的深度报道,将几乎已被遗忘的“游族网络投毒案”重新拉回公众视野:年仅39岁的创始人中毒身亡,而犯罪嫌疑人,竟是与他同龄、被他寄予厚望的子公司CEO。
案件本身的离奇性足以成为谈资,但真正让这一事件在五年后仍能引爆关注的,是其所叠加的三重戏剧张力。
其一,是《三体》这一超级IP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在中国的内容产业中,少有IP能像《三体》一样,同时牵动资本、技术与大众情绪的神经,它成为一个天然的注意力漩涡。
其二,是人物命运的强烈反差。一边是草根出身、深谙流量与资本之道的年轻老板,怀揣着用影视构建IP帝国的野心;另一边是法学背景、履历光鲜的职业经理人,被寄望于用专业规则梳理乱局。两人因《三体》而结缘共事,最终却走向“下属投毒杀害老板”的骇人结局。
而第三重关注,则源于游族网络自身的命运走向。出乎许多人意料,这家公司并未随悲剧一同沉寂。在业绩连续多年于盈亏线边缘挣扎后,它竟又踩中了AI的风口,试图借“智算中心”与“AIGC”的概念重讲资本故事。
创始人离世五年后,这家公司仍在努力寻找下一次翻盘的机会。但那场悲剧的漫长阴影,依然笼罩着它的未来。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一场始于《三体》的死亡螺旋
要理解整个刑事案件的来龙去脉,必须从《三体》这个超级 IP 说起,以及一家野心勃勃、想从游戏跨向电影的公司说起。
2014 年,游族还只是家靠游戏起家的公司。那一年,创始人林奇决定不再满足于“做游戏”,成立游族影业。逻辑也不复杂:既然游戏越来越依赖 IP,与其每年花大钱买,不如用影视把 IP “炒热”,再反哺游戏。
因此,游族影业一成立,林奇就盯住两个方向:魔幻与科幻。魔幻赛道,他押《冰与火之歌》;科幻赛道,他把最大筹码压到了《三体》身上。
2014年底,游族影业高调宣布拿到《三体》影视独家合作与开发权益,计划斥资2亿元拍摄《三体》第一部。投资方、出品方、制片方,全是游族。
但问题也在这:越是顶级 IP,越不是一群跨界新人能轻易驾驭的。
进入影业团队的人回忆,当时《三体》居然有二十多位编剧轮番上阵,创作方向极难统一;剧本几易其稿,连游族影业 CEO 孔二狗自己都写了两个版本。
而剧本只是表层,真正要命的是专业能力的失衡。
为了追进度,剧组大量沿用电视剧式灯光;绿幕质量也达不到电影要求。不是没人懂,好莱坞特效指导也请了,但缺乏一个既懂工业流程、又能压住整组的“真正核心”。内部人士透露,这位特效指导因分歧太大,中途直接离场。
林奇原本还寄望后期制作。拍摄前,游族专门投资了新加坡的 VHQ(自称给《阿凡达》《哈利波特》做过特效)。但 2015 年 7 月四个月拍摄结束后,VHQ 却发现前期素材问题重重,无力“补天”。
几乎同期,游族影业管理层频繁震荡,CEO 基本按年更换。2018 年,游族影业还被合作方起诉索赔项目费用,称前期投资电影《三体》的费用未能返还。
就在游族影业陷入泥潭时,一个新角色登场——后来的嫌疑人、法律精英许垚。
从此,故事的轨迹悄然坠入了黑暗之中。
从救火队长到投毒嫌疑人
许垚与林奇同岁,但履历是典型“精英版”:西南政法本科,两段海外硕士,在国际律所杜威路博的香港办公室任律师。
2010年,他加入复星,从总经理助理做起。2017年,他离开复星,加入正在押注《三体》的游族网络。
当年的公开报道里提到,许垚到职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建法务团队,把《三体》版权这团乱麻重新梳理干净,并处理电影跳票剩下的纠纷。
他也很快交出了成绩:
2018年,他带队花1.2亿元收购百星社,彻底拿下《三体》全球影视改编权;随后升任游族非独立执行董事、游族影业CEO,再到三体宇宙CEO。
可以说,《三体》这张牌,从法律到商业,全在他手里。
但问题接踵而至。
法务出身的“救火队长”被推到商业前台后,很快与老板的理念产生了冲突。
游族前高管回忆,林奇做影视很像做游戏:高投入、高回报、算得特别精,追求“快钱”。影视却恰恰需要长期主义,很多项目孵化三五年。
冲突不可避免。
据这位前高管说,许垚在一些授权项目上,回款周期拉得太长,让林奇非常不满。
内部火药味也在升高。
2018年底,三体宇宙员工都听说过一次冲突:许垚代表团队向林奇争取“13薪”,结果被怒怼:“你们不赚钱,还有脸要钱?”
虽然员工最终拿到钱,但公司一个特效团队却在春节前被整体裁掉。
许垚头顶那把随时落下的剑,很可能就是那时出现的。
更微妙的是,在林奇遇害两个月前,许垚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职业转型:“不同背景的人,思维和交流方式差异更大。”
放在当时只是感慨,放在事后却像是两人关系失控的注脚。
2020年12月16日,林奇突发不适入院,诊断结果很快恶化为病危。就在家属与公司核心层尚未回过神时,许垚的举动却显得格外反常——他开始频繁打听林奇的生死状况,并主动在公司内部提出由自己牵头组建管理委员会,接管老板的职责。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操作空间。仅仅两天后的12月18日,警方便将许垚控制。调查中,关键证物齐全,甚至连残留剧毒物质的容器都还在他随身物品里。案件因此迅速从“突发病危”转向“刑事侦查”。
12月25日,林奇因中毒不治离世。警方随后公布结论:主要嫌疑人正是许垚——这位曾被林奇倚为心腹、出任游族旗下“三体宇宙”CEO的职业经理人。
游族的AI新故事
2015年,游族网络的股价(前复权)最高冲到52.24元。但随着创始人林奇离世、公司长期被“内斗”“投毒案”这些负面关键词绑在一起,股价一路回调,2024年最低跌到6.85元,如今最新收盘价也只剩11元多,几乎砍掉了一个数量级。
股价只是表象,业绩才是更深的伤口。
林奇在世时,公司极度依赖创始人的个人风格与判断;林奇离世后,“定海神针”没了,公司立刻掉进“赚一年、亏一年”的奇怪轨道:
2020年,游族网络虽然营收同比增长超四成,但亏损约1.88亿元。2021年,游族网络虽然实现扭亏,归母净利润约1.68亿元,但这个盈利并没有覆盖上一年的亏损,营收也同比减少超三成。
2022年,游族网络营收及净利润双降,亏损高达6.35亿元。虽然2023年扭亏,实现归母净利润约0.9亿元,但相比上一年超过6亿元的亏损只是杯水车薪;更于2024年再度亏损约3.86亿元。
粗略一算,2021-2024年,游族网络归母净利润合计亏损7.62亿元。
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游族网络营收同比微增2.2%至10.19亿元,归母净利润0.76亿元,表面上是“扭亏+微增”的组合。但营收的“增长”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此前连续下滑后的低基数之上;净利润虽然是正的,却更像是“亏一年赚一年,亏比赚多”这个怪圈的延续。
对这种近乎“精准”的盈亏交替,业内解释有两种声音。一种强调行业特点;另一种则相当不客气。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就认为,任何业务都很难做到如此精准的盈亏交替,或许同行业企业也不太会出现类似情况,所以大概率属于上市公司自身的特殊情况。
说直白点,这种“赚一年、亏一年,而且亏远比赚多”的轨迹,很难不被市场解读为:公司在用各种会计和经营手段,努力维持“保壳线”之上。
这也意味着,林奇离开后,游族网络这几年一直是一只脚踩在悬崖边上,摇摇欲坠。
就在这个关口,AI 浪潮来了。
2025 年 10 月,游族宣布联合设立“无锡云星智算”,总投资 66.73 亿元,目标是做人工智能、智算中心等“前瞻性技术储备”,并为公司长期发展服务。同时,游族在中报中强调,已依托 AI 创新院,围绕“AIGC”与“AI 赋能游戏全球化”搭建了全链路体系。
但问题是:AI 能不能真正改造游族?
目前,游族网络的核心产品,依然是“IP+卡游”这一套:靠知名IP+卡牌数值体系来做长期运营,而且大多数游戏上线时间已经不短。
更关键的是,这些IP要么是“三国”“西游”这种全民文化母题,要么是《权力的游戏》这类海外IP,本质都是“拿来主义”,原创性并不高,更说不上护城河。
在这样的产品矩阵下引入AI,看上去和“游戏研发、发行”是对口的,但落到具体产品上,AI到底能为卡牌游戏带来什么质变呢?
外界能想到的,无非是“让人机更聪明一点,让对话更像真人一些,让数值调优、翻译更快捷一些。”
但这,远不足以改写卡牌游戏的本质。
卡牌的价值来自玩家对局、运营策略与IP情绪,而不是算法强不强。AI的变化更多是“效率升级”,不是“游戏类型升级”。
想真正靠 AI 翻盘,游族迟早要走出舒适圈,去尝试新的游戏品类、新的玩法结构,那才可能产生质变。
但另一面真相也很残酷:现在新游戏成功率低到行业共识的“10%都不到”。新项目越激进,成本越高;越高,越可能重演《三体》式失败。
一边是过去几年累积的盈亏阴影,一边是来势汹汹但前景不明的 AI。
林奇离开快5年了,游族网络仍在苦苦求生。
从IP狂想到投毒疑案,从盈亏拉锯到AI赌局,这家公司的命运,始终未能走出那个夜晚的漫长阴影。
参考资料:
三联生活周刊《CEO毒杀董事长:一起罕见投毒案的往事纠葛》
野马财经《创始人被“毒杀”5年后,游族网络10亿跨界押注AI寻转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角财经”,作者:田羽,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