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把秋天,做成生意?

Mall先生·2025年11月27日 11:14
在四季节律中,做人和自然的导体

11月,北京进入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老舍笔下令人心驰神往的“北平的秋”。

朝阳公园喜岸咖啡的老板突然发现,自己每天干的最多的事,不再是磨豆、试机,而是“应付排队”——有人拖着行李箱直奔这里,有人在寒风里举着相机等最佳光线,还有人专门从城另一头赶来,只为喝一杯随手可得的美式,坐在银杏落叶铺满的桌边发呆十分钟。

这片渐次染金的银杏林,像一块天然的舞台布景,把原本低调的咖啡厅,变成了北京秋天最拥挤的流量中心。

喜岸咖啡11月盛况|来源:小红书@沈辣妹儿

而在大江南岸,随着秋色渐浓,桂花季也如期而至。四季时序中的城市风貌,让都市人想象中的诗与远方触手可及,也随之催生了从桂香拿铁到秋日市集等的一系列季节限定商业。

当情绪被季节点亮,秋天悄悄成了一门好生意。

当秋日成为一种集体仪式

如果回望城市化的一百多年,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每一次城市和工业化加速,人们对自然的需求都会反向变得强烈。

19世纪末的伦敦,因为工业化过快,空气污染与人口密度让市民纷纷逃往乡间,催生了后来的花园城市运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在高速增长、城市扩张的背景下,推动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诞生。

这种反向需求,今天在中国的城市里也一再重现。

从爆火的公园二十分钟效应到风靡的城市微度假、露营与徒步热潮,城市公共空间的“在野化”,正在成为都市生活演进过程中,最鲜明的趋势。

为什么会这样?

在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的理论中,有一个如今越来越被提及的概念——共鸣(Resonance)

在他的判断里:当生活被各种“要完成的事情”推着往前走——消息要回、通勤要赶、KPI永远完不成——人与世界的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紧绷,好像每天都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

久而久之,会让你觉得周围的世界也是“无反应的”。

而季节的变换,尤其是秋天鲜明而短暂的美,成为一种强大的校正力量。它将人们从千篇一律的现代时间感中唤醒,重新赋予生活以节奏感。这种与自然的连接直接而纯粹,几乎无需任何成本——

我们仿佛本能地借助稳定的自然节律,来消解社会时钟带来的桎梏,并借此建立属于自我的生活标记。

家门口第一缕飘香的桂花树,社区公园里几棵银杏树,都是嵌入日常的微景观。人们通过与这些短暂景观的互动——驻足、拍照、分享——自发地重新探索和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重建被“附近”包围的能量场。

citywalk仍然是今秋最热门的话题|来源:小红书@Felicia爱旅行

这种情绪共鸣,在秋天会被放得更大。春夏生机勃发、催人行动,冬天万物蛰伏向内收束。而秋天恰恰处在两者之间,它既让人慢下来,又容易激起感慨和把当下留住的冲动

到了秋天,人们会自发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季节仪式:

有人实时播报更新银杏转黄的进度;有人挖掘隐秘的小众赏秋地;有人手把手传授如何拍出氛围感十足的秋日大片;有人俯身自然,花上一整天时间“捡秋”,将散落的花叶果实带回家中装点生活……

人们在秋日的自然中所激发的热情,似乎比任何季节都更要高涨。

也正因为这种情绪浓度,“秋天的第一XX”的营销每一年都屡试不爽。在秋天,仿佛可以和一切所谓消费主义的心理怪圈和解:

毕竟用消费固定住或具像化一份浪漫但短暂的秋景,使其变得可触摸、可拥有、可回味,用并不高的成本完成自己的小小仪式感,有什么不好呢?

短暂的秋景,也可以成为好生意

当一种情绪在城市里足够强烈,它就不仅会停留在个体的心里,而会溢出到街道、商业与消费之中。

人们用消费标记季节仪式感,商业则用服务放大这份体验,最终让短暂的景致,沉淀为有温度的记忆。

尤其是秋天本身,具备一种简单却决定性的力量:短暂性。

作为一年中最短的一个季节,它不可复制、说走就走、不会因任何人的意志而延长。

北京的银杏季只有 2-3 周,江浙沪的桂花花期也不过 1 个月——自然设定的“窗口期”,反而让一切商业行为都带上了“限时”的属性

人们涌向有秋景的地方,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特别的活动,而是害怕自己来晚一步,错过整整一年。

也正因为如此,坐拥秋景的场所,总能轻松获得大自然馈赠的天然客流。

喜岸咖啡老板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在银杏最佳观赏期,店内500余个座位每日最高能翻台四次,日均接待顾客近2,000人次。

隐于胡同的四合院餐厅Z SAPCE、南锣鼓巷的Voyage咖啡馆等等,也都凭借着绝佳的银杏景观,成为了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打卡地。

而除了时间带来的限时感之外,秋天的场景还具备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感”——层林尽染的落叶、植物的馥郁香气、金黄色的暖阳......通过通过色彩、气味、声音等多重感官元素,勾勒出人工难以营造的真实之美。

于是对于商家而言,只要找到与秋日结合的角度,就能激发出顾客赏景之余的消费兴致——一杯季节限定的热饮、一份记载着秋意的心意、一段光影中的浪漫回忆……

氛围感浓度拉满的北京友谊商店|来源:小红书@小啵啵

以近期在南京国创园举办的“物色拾秋集”为例,主办方巧妙借助艺术园区内的自然秋色作为布景——飘落的梧桐叶与渐红的枫叶点缀步道,营造出沉浸式氛围。

围绕着“秋日风物”的主题,通过手作、音乐、诗歌、饮食等内容,将季节美感变成一段立体鲜活的体验。

由宁朴集团接手运营后的南京鹏欣·水游城,则用一场“梧桐之上”的秋日企划,将金秋的梧桐与摇曳的芦苇“种”进了商场的水系两侧。金黄和火红的交相辉映,反哺了消费者的秋日想象,也开启了项目场景和内容的焕新。

蟠龙天地的蟠龙水集,则是找到了秋天的人文母题——丰收。辣椒玉米堆成的丰收镇,藤编非遗沉淀的慢时光,把“收获”这一古老的情绪重新带回城市。

当季节的象征意义被重新激活,消费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分享与参与秋意的方式。

蟠龙天地的蟠龙水集将人们带回田园山野

商业,人与季节之间的导体

在银杏落尽、桂花消散之后,都市人们对于亲近自然的渴望仍然在一道道轮回中。

只要我们身处在被人工构建、被算法和信息流包围的世界里,对季节的公共情绪只会与日俱增,持续累积、等待释放。

而商业与自然,也会彼此交融更深刻的共生关系——前者将转瞬即逝的季节之美,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消费场景,为都市人搭建起与后者连接的桥梁。

这也是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从日本以 “花见” 为核心的樱花季、美国万圣节驱动的南瓜经济,到哈尔滨依托冰雪资源打造的冰雪节......季节性经济已经成长为越来越多城市文旅产业的重要议题。

这些商业活动的共同点在于:既抓住了季节这张不断重复出现的“免费流量券”,更是用精心的设计和高效地组织,把消费者对季节的五感感知放大,并进一步转译成城市生活的公共体验。

它们揭示了季节已成为一种高级的消费符号和情感价值,其价值在于以轻量化、场景化的方式,帮助时间有限的都市人高效地完成心理代偿;

也树立了商业作为季节的“增强现实”这一重要角色的地位——纯粹的自然景观固然动人,但商业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放大消费者对季节的五感感知,帮助我们更深度、更多维地感知自然,延长了享受美好的时间——比如,一杯深入融合季节风物的餐饮,创造出超越单一感官的复合体验;又或者,一条串联起特色店铺的Citywalk路线,将分散的景观组织成一场有起承转合的季节叙事。

结语

11月进入尾声,又一个千金不换的黄金时代落幕。我们在秋天中看到的城市商业叙事,也像秋天本身的气韵一样——慢下来,做减法,既敬畏自然的本真节律,又以商业的巧思让季节体验变得丰盈可触。

想来,这种底层思路也适用于每一个正在这个时代努力前行的商业人:

不执着于效率的极致追求,不沉迷于流量的快速转化,不再试图超越节奏,而是去捕捉到一束光的变化、一个季节的情绪、一群人的微妙心声;在高压的日常里,为人们腾出一小片“可以呼吸”的空间;在无数次徘徊中,为自己保留对世界的好奇、温度与耐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ll先生”,作者:片甲不刘,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用专业与创新,推动商业的多维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阳光城前高管陈霓涉贿被查,公司债务危机持续。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