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街区商业,真的比北方好做吗?

Mall先生·2025年11月26日 10:42
胜败的关键,是街区与人的链接

下班后拐进巷弄里买杯手冲,周末在街边小店消磨个一下午,这样的日常在南方城市随处可见。

而在北方,街区往往意味着另一种场景——老厂房改造的园区、依附商场的外摆空间,更多人把社交安排在室内,街巷只是“点到为止”。

同样是逛街,南北方的打开方式却大相径庭。也正因如此,如果今天让行业内的人列举5座标杆商业街区,大概率有4个在南方。

那么,南方街区商业真的比北方更好做吗?

长沙街边的小店 | 来源:小红书@AND安然

不止气候

什么造就了南北街区的差异?

说起来南北方街区商业的种种不同,大部分是由城市基础、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共同决定,而这三大核心差异奠定了各自商业形态的底层逻辑。

一、城市肌理:南方自然生长,北方需要创造

在长三角和川渝的小巷里,经常能看到适合游逛自然形成的街巷格局,密路网搭配无围墙社区,构成天然商业土壤。在苏州平江路、成都玉林路,纵横交错的小巷里临街店铺紧密相连,消费者步行几分钟就能抵达另一家店,即兴消费欲望极易被激发。

这种街巷肌理是城市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街边小店自然串联起消费场景,无需刻意打造就有街区雏形,更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北方的街区则带着浓厚的时代印记。作为新中国工业奠基核心区,东北及北方中部遗留大量大规模厂房,这些建筑自带开阔空间与工业肌理,具备更强的场景改造和文化赋能先天条件。

但北方核心城区单位大院、封闭社区占比很高,一道围墙就隔绝了社区与外界的流动,物理阻隔就让不少街区成了“客流孤岛”。

加之北方道路设计更偏向机动车通行,人行道相对狭窄,街边商业常受限制,部分区域甚至明确禁止外摆,进一步压缩了街巷商业的生长空间。

这种结构本身不鼓励松散自由的街巷式消费,消费者也没养成逛小巷的习惯,所以北方的街区商业形成靠着主动创造或改造形成一定的氛围。

北方的大马路与大院 | 来源:小红书@爱拍照的希艺欧

二、气候与生活:南方户外常态化,北方室内主导

气候算是最直接影响街区商业的因素。不少南方城市拥有全年超8个月适宜户外停留,温暖湿润的气候让夜经济、户外餐饮、街巷闲逛成了日常,公共生活变的自然而鲜活。

就像上海人习惯“兜马路”,饭后出门逛逛,周末在街边咖啡馆坐一下午是刻在生活里的节奏。广州北京路、香港深水埗深夜依然人声鼎沸,户外消费热情就不会受时间限制。

北方气候却对户外商业提出了严峻考验,11月到次年2月天气严寒,极端天气更会影响路面通行,慢慢形成了以室内活动为主的生活路径。北方人也常说“咱里面聊”,即便夏天,突如其来的暴雨也会打乱户外消费节奏。

这导致北方成功的街区,要么体量够大且有特色、自带充足室内空间,能在冬季承接客流,比如刚刚开启了“重奢四件套”的三里屯太古里。

要么依附购物中心做“盒街融合”,或是靠户外水景与遮阳设施,缓解了夏季高温和冬季寒风的影响。

郑州银泰in park以水景与遮阳设施,缓解气候影响 | 来源:小红书@Burger翰

或者干脆专注在文旅板块,参考北欧等纬度更高、气候更恶劣的地区,通过绑定冰雪、极光等地域特色,把气候变成了特色消费的竞争力。

三、社会与消费:南方追新鲜,北方重熟人

社会结构的差异塑造了南北方截然不同的消费心理和商业生态。南方地区流动人口多,市场化程度更高,服务业和新经济发达,新消费内容供给也会充足。

在这些城市新的首店、主理人店开业是常态,消费者习以为常,更愿意为新鲜体验、情感价值买单。一杯限定饮品、一家装修独特的小店、一场小众市集,都能成为他们打卡的理由。这种喜新厌旧的消费习惯,倒逼着南方街区商业不断创新。

同时,城市治理更细致灵活,对商业创新的包容度很高——首店经济、快闪活动、品牌联名成为了常态,并形成创新-消费-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这种宽松的环境让商业自发生长能力变的非常强。

北方则是更加典型的“熟人社会”,受历史文化和产业结构影响,大家的社交圈相对固定,邻里关系紧密,一旦建立信任,品牌忠诚度就远超南方。

在沈阳的老街区,一家开了十几年的面馆可能会吸引几代人的光顾;西安的老菜场周边,商户和顾客大多互相认识,消费过程更像是邻里间的寒暄。

但这种熟人社会也带来了相对保守的消费观念,夜间消费有时会被看作非必要支出,社交活动更多集中在家庭聚餐、朋友小聚等熟人场景。

当然,也会存在强管控的政策惯性,让商业项目多依赖国企和政府推动,从规划到运营都有严格的流程限制——部分城市对街边广告、外摆形式有统一要求,商户的自主创新空间相对有限,这也导致北方街区商业的个性相对不足。

场景演化

南北路径走出的不同生态

地区的差异也让南北方街区商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生态模样,从场景生长到品牌适配,再到运营逻辑,每一个环节都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也决定了品牌在南北布局时的不同策略。

一、 场景生长:南方自然扩散,北方强改造

南方的很多街区是自己长出来的,这种自然生长的模式让商业与生活深度绑定,充满原生活力。

广州东山口原本是老城区,居民自发开设的小店铺慢慢吸引了年轻主理人入驻,潮牌店、咖啡店与老民居共存,商业形态随着居民和消费者的需求慢慢迭代,形成了老广州+新潮流的独特气质。

东山口的夜景,是广州街区自然生长的潮流活力 | 来源:小红书@Ethan.H(E叔)

北方的街区则多是改造出来的,因为先天条件受限,必须靠强包装、强运营才能启动并维持活力。

郑州油化场创意园、沈阳红梅文创园、西安老钢厂等更新项目,都是盘活老旧厂房后打造的消费场景。保留工业风的烟囱、厂房结构,再引入文创市集、生活方式品牌、亲子体验业态,用工业遗产+现代商业的组合吸引客群。

这些项目从一开始就需要明确的定位和持续的运营,定期举办戏剧节、文创市集、非遗展演等活动,用内容吸引消费者;冬季则强化室内业态,夏季激活户外场景,通过灵活调整应对气候变化。

二、 品牌适配:南方精而新,北方大而实

在不同的本地需求的带动下,即使是同一品类,在南北街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运营方式。

餐饮品类的适配逻辑尤为鲜明。南方更青睐小而美的精致路线,冬天的热红酒小店、注重仪式感的私房菜餐厅,店面不大,装修温馨,靠特色口味与场景体验吸引客流。

而北方餐饮需紧扣量大、实惠、强社交。沈阳的烧烤店大桌设计,支持多人聚餐,烤串分量足,还搭配啤酒、白酒,贴合北方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社交习惯。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北方餐饮品牌南下后会做焕新,减少份量,增加精致摆盘,推出适合单人或双人的套餐。

潮牌文创的差异同样显著。南方适合聚焦先锋设计与小众调性,原创设计师店铺、地域文化主题文创靠独特性吸引同好;北方则需绑定工业遗产与在地文化,工业风饰品、厂区记忆复古徽章等文创产品,凭借情感共鸣与实用性更易立足。

快闪品牌的布局策略也截然不同。南方可走灵活布局、高频更新路线,深耕社区与商圈,靠新鲜感激活即兴消费;北方则需锚定老旧厂房改造街区或盒街融合项目,打造主题化、沉浸式室内体验区,应对气候限制的同时满足体验需求。

止痒商店@上海蟠龙天地,是个每100天上新的限时主题空间 | 来源:小红书@止痒商店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这几年的户外热给北方街区带来新的内容增量,大批户外运动品牌(尤其是和滑雪相关的品牌)多由北向南布局,进一步丰富了北方街区的业态生态。

三、运营逻辑:南方靠体验,北方靠关系

南方街区的运营核心是持续创新,保持新鲜感。街区需要不断引入新品牌、新活动、新场景才能维持活力。

杭州天目里几乎每月都会举办新的艺术展览、品牌联名活动,与知名设计师合作的公共艺术装置、与小众品牌联名的快闪店,让老顾客有新鲜感,新顾客愿意来尝试。

这种运营逻辑的核心是“个性与创新”,让商户和消费者共同定义街区气质,也让不同的人在这里收获千人千面的体验感。

北方街区的运营核心是强化关系,打造粘性。因为消费者重熟人、讲感情,所以街区需要营造温暖、亲切、有归属感的氛围,让消费者把街区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西安老菜场经常组织商户和居民一起开展猜灯谜,看电影,二次元等市井创意活动,强化邻里关系。

这种运营逻辑的核心是“情感与温度”,让消费者对街区产生依赖感。

西安老菜场更强调市井的温度 | 来源:小红书@趁早女孩旭旭

时代重构:

南北标签淡化,共性需求崛起

随着商业形态的迭代与城市发展的进阶,曾经用来划分南北街区的鲜明标签,如今正在被更深层的时代逻辑重构——共性需求崛起与本地基因重构的双重博弈。

北方城市的商业街区,在主动打破路径依赖,自我革新。北京、天津、西安等北方城市夜经济的崛起,是精准抓住了年轻人线下社交刚需与本地资源的结合点。

北京蓝色港湾打造“暖冬灯光节”,开展集章打卡、首店市集、剧目季等活动,结合周年庆推出消费优惠,让冬季的街区依然充满活力;西安大唐不夜城既有本地消费者喜爱的特色餐饮、民俗表演,也有游客青睐的打卡点、文创产品,成为全国夜经济的标杆。

这种变革不是对北方基因的否定,而是用新的商业逻辑激活了原本被忽略的优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熟人社交粘性,成了街区商业新的竞争力。

北京夜幕里的蓝色港湾 | 来源:小红书@糖霜小花生

南方街区也出现了更新难、内容疲惫的困境。曾经靠首店密度+网红打卡就能快速起势的南方街区,如今面临着同质化的风险——上海的网红马路、杭州的创意街区、广州的潮流聚集地,都能看到相似的主理人店、复刻的市集形式、雷同的打卡装置,新鲜体验的稀缺性被稀释,消费者自然失去了持续打卡的动力。

而同时,成都、长沙、合肥等城市的崛起,也打破了南北二元论的认知。这些城市的街区商业既没有死守南方开放或北方封闭的标签,也没有盲目复制某一种模式,而是将本地生活肌理与共性消费需求深度绑定,形成了独特的中间形态。

成都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是慢生活+潮流文化的融合,随处可见街边有老成都的茶馆、火锅店,也有年轻的咖啡馆、潮牌店,既保留了南方的烟火气,又吸纳了北方熟人社交的粘性。

成都夜晚最独特的魅力 | 来源:小红书@Nick

而我们也关注到,在同一气候带下,不同城市消费心智的代际差也可能天差地别。同属南方的南昌,消费心智更偏古早化,对新鲜业态的接受度、非刚需消费的决策意愿,与重庆潮流化、体验型的消费生态形成鲜明反差;一些生活方式品牌甚至判断,感受到贵阳的消费心态要比南昌还要年轻5年。

这足以说明,城市自身的商业成熟度、人群结构,远比“南北标签”更能决定品牌的生死。

这背后是人口跨区域流动带来的消费习惯融合。北方年轻人南下工作,带回了对体验感的要求;南方人北上生活,也让当地商业更注重便捷性与温度。

加上短视频等信息平权,大家的审美阈值被统一拉高,对好街区的判断标准不再是是否符合南北印象,而是能否满足我的社交与情感需求。

长沙西长街烟火气 | 来源:小红书@AND安然

价值回归

街区的本质是“重建附近”

回到最初的问题,南方街区商业真的比北方好做吗?答案是否定的。

南方街区有自然生长的优势,却也面临同质化、流量依赖的困境;北方街区有先天条件的制约,却能靠工业遗产、熟人社交粘性形成独特竞争力。

所谓“好做”,从来不是由地域决定的,而是由运营者能否读懂本地基因、能否抓住消费者需求、能否坚持长期主义决定的。

人类学家项飙“附近的消失”提出:人与场域、人与人之间的温度链接正在断裂。而街区商业作为重建“附近”的核心载体,也让南北方街区谁更好做的讨论,实质是运营者、品牌能否与这片场域、这里的人建立真正的交流与适配。

所以,尽管路径不同,但南北街区商业的本质是一致的,都要让人们觉得:这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其中有几点共性尤为关键:

空间上抓牢场域基因,让商业与环境共生。无论是南方的滨水景观、老城区烟火气,还是北方的工业肌理、历史印记;

内容上做深文化共鸣,无论是南方的在地艺术还是北方的工业遗产,文化都是街区的灵魂;运营上拒绝短视,以长期主义培育场域。通过持续的活动和业态更新,让街区活力历久弥新;发展上跳出盲目追求全客层与大空间的执念,避免稀释邻里亲近感、增加运营压力。

未来的街区商业,拼的不是身处南方还是北方,而是附近的密度,人与人的互动密度,人与场域的情感密度,商业与生活的融合密度。

当街区能让人与人在这里相遇、互动、产生情感,能让人与城市在这里找到连接、感受到温度,能让商业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承载更多的情感价值与生活意义,它就不会被地域所困,也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这,会是南北街区商业的终极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ll先生”,作者:KI,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最可怕的不是鬼,而是人鬼难辨。

28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