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宝储能,东方日升打响“翻身仗”
10月31日,东方日升(SZ:300118)储能上榜彭博BNEF第四季度Tier1储能厂商榜单;11月12日,东方日升与欧洲客户ESIntegrationsBV签订百台iCon工商业储能订单……
种种迹象表明,东方日升正在全力加速储能业务,以期在光伏业务下滑中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东方日升作为2006年就开始干光伏的老厂,至今已穿越三轮光伏周期,2017年-2023年连续7年跻身全球组件出货TOP1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林海峰是胡润百富榜的常客,2023年以57亿身家排名1073位。
遗憾的是,东方日升从2018年大举押注异质结(HJT)路线,错失了TOPCon技术的红利期,在“双碳目标”带来的大干快上周期中被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在光伏行业这一轮洗牌期中压力重重,2024年被挤出了全球组件出货TOP10榜单。
如今,公司把复兴的希望寄托于当前最火爆的储能领域。想要“换道超车”的东方日升,能否打赢这场翻身仗?
负债百万的创二代接班,干出TOP10组件龙头
东方日升成立于2002年12月,是国内最早进入太阳能应用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从太阳能灯具起步,之后又相继进入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并成为光伏组件头部公司之一。
东方日升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创始人林海峰的魄力。
林海峰,1975年生人,创二代。1998年从父亲手中接管宁海县日升橡塑厂时,林海峰已负债100多万元。这是因他大学时期创业失败所致。而这家以加工模塑挤出品为主的小厂,年产值30来万元,仅够付利息。
为了尽快还清债务,林海峰不顾父母反对,决心生产水灯关键部件有机玻璃管。他用借来的5万元做预付款赊购了一台注塑机用于生产,没想到当年产值就猛增至380万元。林海峰趁热打铁,开发了各种灯具。2001年,林海峰又进入太阳能灯具市场。这成为其与光伏缘分的起点。
2002年,宁海县日升电器有限公司成立,这就是东方日升的前身。2006年,在国内第一波光伏热中,东方日升自主研发出公司第一块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之后又布局了太阳能组件业务。
这期间,东方日升的成长速度今人。华夏能源网注意到,2007年东方日升年产值为1.8亿元,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30亿元。2010年9月,东方日升成功上市,公司发展进入一个小高峰。
但不久后,欧美“双反”来袭,东方日升深受影响,仅2012年,就亏损高达4.8亿元。面对困境,林海峰调整思路,开始发力光伏电站开发与运营业务。这种“制造+项目开发”的模式带动了公司组件出货的增长。2017年,东方日升首次跻身Infolink全球光伏组件出货Top10之列,林海峰也自2015年开始连年登上胡润百富榜。
2018年光伏补贴退坡后,东方日升再次调整经营思路,将精力聚焦于光伏制造领域,并确立以异质结为主导的n型技术路线为企业战略方向。
彼时正值异质结热,异质结以29.2%的效率天花板、工艺流程短、兼容叠层、以及高双面率、低光衰、零碳足迹等一系列优势,被视为n型时代最具革命性技术。但敢于率先押注的TOP组件龙头只有东方日升一家,后来在异质结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华晟,做异质结也比东方日升晚了2年。
2020年4月,东方日升首个异质结项目——江苏金坛500MW异质结电池产线投产,这一年东方日升异质结组件出货量成为全球第一。也是这一年,国家3060双碳目标公布,光伏行业迅速爆发。
“我们方向是2026年500亿元,我们的愿景是百年企业。”林海峰期待着借这次转型,东方日升能够以异质结向光伏霸业发起冲击,成为全球高效组件领导品牌。
押宝异质结拖累业绩,负债持续大涨至255亿
此前发展一直顺风顺水的东方日升,在布局异质结之后业绩就陷入亏损。
2020年,东方日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5亿元,同比下降83.02%,如果扣除非经常损益,实际是亏损了1.35亿元。这一年,其他光伏组件企业基本都成绩亮眼,比如行业龙头隆基绿能大赚了85.5亿,东方日升是少有的亏损组件企业。
2021年,东方日升实现营收188.31亿元,同比增长了17.23%,但却净亏损0.42亿元,同比下降了125.59%。这一年各大组件龙头利润进一步增长,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阿特斯合计净赚了146亿,东方日升是Top6组件企业中唯一一家亏损的。
除了经营业绩不好看,高管层的波动也让林海峰颇感头疼。
2020年5月,林海峰主动卸任董事长,由谢健总裁、董事长“一肩挑”。谢健比林海峰年轻3岁,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之前曾任晶澳科技执行总裁等职,2018年6月跳槽加入东方日升。
林海峰对谢健的器重程度是无以复加的,但仅仅过了一年多,谢健于2021年9月辞去董事长及总裁职务,离开了东方日升。
值得一提的是,谢健离开两个月后,东方日升重要技术负责人,异质结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董事、副总裁黄强也宣布辞职。
2021年9月底,林海峰只好再次回归,担任公司董事长。继续推动异质结产业。
应该说,东方日升在异质结上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就。2022年,公司210尺寸薄片异质结电池首片下线,并实现了700Wp+异质结“伏曦”组件的量产。今年上半年,公司异质结电池片转换效率突破26.60%;异质结组件转换效率突破24.70%。今年7月,东方日升又宣布,伏曦系列组件量产平均功率正式突破740Wp,组件电池转化效率达26.61%。
然而,异质结技术突破和业务进展并没有为公司业绩带来多大支撑。2022年和2023年,东方日升短暂实现盈利后,2024年再次陷入亏损,至今已连亏7个季度,合计亏损了43.69亿元。在组件出货排名上,东方日升更是连续倒退,2023年从上年度的第六位降至第八位,2024年跌出前十,与横店东磁并列第11位。
“除了华晟,其他布局异质结企业基本都宣告失败。”有业内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路线至今未能建立行业生态,进而在降本和效率等方面实现突破。这意味着,东方日升的异质结业务还需要艰难突围。
东方日升近几年业绩不理想,除了异质结拖累,大规模一体化上硅料项目也是一大原因。
2020年11月,东方日升通过下属全资公司收购巴彦淖尔聚光硅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硅业”)股权介入硅料环节。2021年12月,公司更是一举抛出涵盖15万吨高纯硅、20万吨金属硅、10GW拉晶、3GW组件,以及5.1GW风光储的超大项目,投资总额预计为446.5亿元。
受益于市场价格大涨,多晶硅业务2022年为东方日升创造营收19.06亿元,毛利率高达63%。然而2023年该业务营收就骤降至6.67亿元,毛利率下降至34%。到了2024年,公司多晶硅收入干脆为零。今年有消息称,东方日升已将聚光硅业出售。
至于前述446.5亿的一体化项目,占据投资大头的15万吨高纯硅目前仍处前期准备,金属硅一期(10万吨)项目,早在2023年年底就已经投产。3GW组件和10GW拉晶项目,分别于2022年和2024年9月投产。但项目整体收益却不理想,结合市场行情看,3GW组件可能仅在2023年短暂盈利,之后大概率是亏损,而工业硅、拉晶产能至今未公布销售及盈利信息。
出的多、进的少,东方日升的财务报表拉响了警报。2018年至今,东方日升的总负债已从104亿元攀升至255亿元,资产负债率也由55%增至目前的约71%。目前光伏行业还迟迟走不出谷底,东方日升的生存压力正越来越大,行业寒冬越长,公司煎熬的越痛苦。
抓住时机全力押宝储能,东方日升翻身的希望?
面对光伏主业的不尽人意,东方日升把希望寄托在了储能业务上。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早在2018年,东方日升就通过收购天津双一力90%的股份进军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如今已实现BMS(电池管理系统)、PCS(双向变流器)、EMS(能量管理系统)全栈自研,并已形成覆盖大型储能(eTron系列)、工商业储能(iCon系列)和户用储能(RisenStack1系列)三大场景其产品矩阵。
2023年,东方日升直流侧储能系统出货全球排名第8位,用户侧储能系统出货全球排名第4位;2024年,在中国企业全球工商业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8名,还连续上榜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Tier1全球一级储能厂商榜单。
今年以来,东方日升储能业务又上了一个台阶。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东方日升全球储能整体出货量同比增长192%,工商业储能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74%。截至2025年6月末,东方日升已落地400多个储能项目,年产能超15GWh。
从盈利看,2024年,东方日升储能板块毛利率22.15%,为其第二赚钱业务,仅次于光伏电站电费收入。对比同行业,其毛利率水平也占到中上——优于天合和晶科,但不及阿特斯(SH:688472)的30.84%。
在储能业务的带动下,今年前三季度东方日升已明显减亏,并且同期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已转正为10.33亿,同比大增123.51%。
不过,尽管布局多年,直至2024年东方日升储能业务的营收占比也仅8%,而到了今年上半年,营收占比又下降到6.39%。与之相比,阿特斯、天合、晶科等光伏龙头的储能业务占比都是持续增长的。
对于东方日升来说,当前正面临难得的机遇期。今年以来,全球储能需求暴增,国内储能企业出货量暴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整体出货量同比增长192%。而无论行业专家还是研究机构,均看好储能市场的增长潜力,普遍观点认为增长趋势可延续到明年、甚至2030年。
今年以来,东方日升接连签订海外订单,也正是得益于这波行情。面对已经显现增长轮廓的储能业务,东方日升亟需要快马加鞭,进一步扩大战果,将储能真正培育成主力业务,这场翻身仗胜算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夏能源网”,作者:田思,编辑:蒋波,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