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牛奶的光明,宠物赛道寻解药

本原财经·2025年11月27日 12:41
盯上你家毛孩子。

乳制品行业的一个新共识是:常温奶正在失宠,低温鲜奶火速上位中。

昔日凭借低温鲜奶成为中国“乳业第一股”的光明,却没乘上这股东风。不仅业绩承压,被逼到出售资产求生,连仅剩的“鲜奶优势”,也在快速消失。被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业(02319.HK)甩在身后,沦为区域老三。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光明再放大招自救,旗下公司正式推出宠物食品品牌“光明友益”,并发布了4款高端主粮切入“它”经济赛道,寻求新的增长曲线。

这两年乳企跨界风起云涌,宠物经济这片蓝海确实吸引了大量乳企玩家:伊利推出宠物品牌 “依宝” ;妙可蓝多布局宠物奶酪;贝因美推出分阶功能乳制品;雀巢、健合集团等外资巨头更是早已深耕多年。

但光明乳业大本营失守,自顾不暇,毛孩子能为它带来新希望吗?

01 光明逐“暗”

作为陪伴几代人长大的百年乳企,光明曾有光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1 年的上海可的牛奶公司。1951年,光明品牌诞生,靠着巴氏杀菌技术聚焦低温奶赛道,建冷库、搞冷链,将 “新鲜”牛奶送入千家万户。2002年上市时,其产销量、销售收入等多项指标均位居行业第一。

到2014年时,光明乳业的营收已经突破双百亿,其中华东地区市场占有率达 22%,上海地区更是高达40%,坐稳区域龙头地位。但此后选择常温奶赛道的伊利、蒙牛凭借战略与渠道优势逐步实现赶超,差距一步步持续扩大中。

根据光明乳业最新财报,其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0.99%至182.31亿元,净利润同比下跌25.05%至0.87亿元。这已是光明乳业自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营收同比下滑。其中第三季度更是直接亏了1.3亿元。

换句话说,光明乳业2025年忙活了9个月,只赚了不到1个亿。作为对比,乳业老大伊利前三季度的净利润是104.26亿元,零头都比它多。

是什么压垮了光明乳业的业绩?

分产品来看,光明是国内最早推出鲜奶品牌的乳企,但占公司第一大营收比重的液态奶营收却在持续下滑,今年前三季度液态奶营收为101.46亿元,同比减少8.57%,占总收入的比重跌破56%。

液态奶的下滑可以用需求疲软,现制茶饮、咖啡场景冲击等行业共性困境来解释,渠道投入不足,全国化沦为口号就没得洗了,直接数据说话:公司在华东市场的份额从45%持续下滑,更重要的上海大本营也没有保住,2024年上海市场营收为67.29亿元,同比下降5.39%,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跌至51.99亿元,再降4%。与“稳固上海,做强华东”的战略背道而驰。

核心产品拖累、区域发展失衡,共同推动光明乳业掉入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困境。

另一方面,在产业基建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伊利、蒙牛作为行业霸主,正凭借全国化渠道和资金优势,不断渗透低温奶市场;区域乳企君乐宝“悦鲜活”、新乳业“24小时”等也纷纷在长三角自建冷链抢占奶源,提升市占率。众仙家加速挤压光明的市场空间,留给光明的机会更少了。

光明将低温鲜奶单价下调8%,毛利率压缩4.3个百分点,仍无济于事。

成本端的压力也不容小觑。今年前三季度,光明营业成本从148.6亿元同比上升了1.02%到150.1亿元,典型的“减收增本”;由于自有重点牧场都集中在华东地区,也没享受到原奶价格持续3年走低的红利。

另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业绩虽连年下滑,公司高管的薪酬却是上涨的。董事长黄黎明2022至2024年税前报酬从86.77万元涨到172.9万元,总经理贲敏从142万元涨到164万元。这种业绩与高管工资的强反差,引发投资者广泛质疑。

屋漏偏逢连夜雨,业绩不济的同时,光明乳业长期“输血”子公司新莱特更使其寸步难行。

由于高估了海外品牌溢价能力,2021年至2024年,新莱特分别亏损了0.4亿元、-0.28亿元、2.96亿元、4.5亿元,致使光明乳业3年累计减值超过5.41亿元。今年9月底,光明乳业最终选择了卖资产“止血”,以1.7亿美元将新莱特北岛资产出售给雅培旗下公司。

虽然上述资产的账面净值达到2.82亿新西兰元,但北岛Pokeno工厂当年投资预算高达3.5亿新西兰元。这笔买卖无疑是亏钱的。

流血止损,轻装上阵,光明又盯上了另一新赛道:宠物经济。

02 盯上毛孩子

“生活破破烂烂,小狗小猫缝缝补补。”

艾媒咨询预测,2028年中国宠物经济规模将达1.15万亿元,其中宠物食品占比超60%。伊利、蒙牛、贝因美等企业,都在通过自有品牌、原料供应或投资并购加速布局中。

进军这个蓝海市场,光明是有优势的。

第一、光明的供应链与品控体系可复用。

光明乳业在食品领域深耕多年,旗下面粉公司拥有成熟的谷物原料供应链,能为主粮生产提供稳定基础原料。而且其在乳制品生产中建立的严格品控体系,可平移到宠物食品生产中,保障宠物食品的品质稳定。

第二,光明的研发能力与经验同样具备迁移性。

光明乳业并未因业绩下滑缩减研发投入,2025年研发开支达1.00亿元,同比增加19.47%。此次它还联合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研究院,将人体营养研究中的 “精准配比” 经验用到宠物食品上,采用三重动物蛋白组合、三效后生元复合配方与六种植物营养,科学构建完整营养体系,能快速打造出差异化产品。

此外,作为光明品牌还自带信任基础。

光明乳业在国内消费者心中有着 “安全、高品质” 的品牌认知,这种长期积累的口碑可迁移至宠物食品领域,能够吸引注重宠物食品安全的养宠人群,提供品牌背书、降低信任成本,帮助新品快速打开市场认知度。

而在主粮市场内部,高端主粮成为增长引擎,不仅增速超30%,其市场占比也达到整体主粮市场的45%。光明推出的无谷、鲜肉类高端宠粮,刚好契合当下宠物食品市场的高端化消费趋势,这一高增长赛道为其提供了绝佳的转型方向。

光明的劣势同样明显。当前宠物主粮市场已经高度成熟,不仅有玛氏、雀巢等国际巨头,还有乖宝宠物、中宠股份等本土头部品牌,它们在研发、渠道和用户群体上都有深厚积累。同时,伊利 “依宝” 这样的同行竞品很早就入局了,三只松鼠 “金牌奶爸”、中饮巴比的贝雅福等其他行业跨界品牌也摩拳擦掌。

光明作为新入局者,很难快速撬动现有市场份额,专业领域经验也尚有欠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补足。

在销售端,光明传统销售渠道集中在商超、便利店等,而宠物食品的核心销售渠道多为宠物医院、宠物店、宠物社群以及垂直电商店铺等。渠道适配性不强,面临壁垒恐需高投入,短期内难以形成高效的销售网络。

“跨界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能否将核心能力迁移至新领域。”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例如,乳企在发酵技术、供应链管理上的优势可赋能益生菌、宠物食品,但若盲目进入完全陌生赛道,风险将显著提升。”

宠物食品是个复购率高且品牌忠诚度强的赛道,光明作为后发品牌,能够改变宠物主的固有消费习惯,分得一杯羹吗?欢迎讨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本原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I用户将达50亿,年收入或增至1.5万亿美元,芯片电力短缺成瓶颈。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