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办公室押注国防科技:全球富豪争夺新战场
在全球安全格局被迫重塑的当下,国防科技正从过去长期被视为“敏感领域”的边缘赛道,跃升为全球资本重新定价的硬核增长极。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轮“国防科技再工业化”的背后,最灵活、最具耐心、也最愿意承担不确定性的私人资本——家办正成为推动行业加速演进的关键力量。
欧美的家办,尤其是中欧、东欧和英国的家办,对双用技术和国防科技的关注度正明显提升,只是多数选择不公开表态。
欧美亿万富豪资本涌入国防投资
资本端的典型案例首先来自最具力量的私人财富群体。在这一波涌向国防科技的私人资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保时捷–皮耶希家族率先押注双用航天与无人系统,成为传统家族财富加码安全科技的典型案例。
2021年,保时捷–皮耶希家族首次进入双用航天领域,参投德国火箭公司Isar Aerospace;2024年又布局军民两用无人机,入股Quantum-Systems。
2025年,该家族显著加快节奏:3月宣布考虑在国防与基础设施领域开展第三笔长期重点投资;5月追加投资Quantum-SystemsC轮;8月启动“国防日”,并推动打造国防投资平台,同时与德意志电信探讨设立约5亿欧元的国防基金;11月进一步强调卫星监测、侦察系统、网络安全与物流等安全技术的长期潜力。
Spotify联合创始人Daniel Ek的Prima Materia则押注德国军事AI公司Helsing,使其成为欧洲估值最高的国防科技独角兽。
美国传统工业家族也加入了这一潮流。以威斯康星州的密歇尔斯家族为例,他们经营基础设施承包业务超过60年,净资产约70亿美元。
受家族军旅传统与新需求驱动,其私人投资部门近年显著加大对国防科技的投入,完成多笔百万美元级别投资,涉及自主战机与反无人机系统等前沿方向。
该家办CIO表示:“我们会转向任何能带来回报的终端市场。”他们首次国防科技直接投资发生在2021 年,即投资Shield AI。
市场表现飙升
资本为什么涌入?市场表现给出了明确答案。
传统军工巨头首先领涨。截至九月上旬,欧洲全市场航空航天与国防指数今年已上涨约53%,远超欧洲斯托克50指数的8.3%,并延续自俄乌冲突以来的强势重估。
美国市场同样突出。美国航空航天与国防ETF年初至11月21日上涨37.34%,显著跑赢大盘。
欧洲更是全球最亮眼区域之一。根据MSCI数据,MSCI欧洲航天与防务指数过去12个月上涨73%,大幅领先同期MSCI欧洲指数的13%。
更广义的欧洲防务与航空板块在2025年年初至今整体上涨约45%–70%,远高于欧洲市场整体的20%–22%。可以说,国防与航空航天已成为欧洲表现最突出的资产类别之一。
风投活动也进入加速期。过去十年,单笔超过1,000万美元的国防VC投资增长五倍,交易数量增长8倍,并于2024年达到历史峰值:99笔、总额67亿美元,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美国国防科技人工智能企业Anduril的15亿美元F轮融资。融资热度在2025年继续延续。
资金流向也正在从航天公司向更广泛的国防科技延展,包括无人海上系统(Saronic)、自主飞行器(Shield AI)、定向能武器(Epirus)等。
PitchBook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国防科技初创融资突破190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吸引硅谷与华尔街全面“向国防靠拢”。红杉资本领投德国无人机公司Stark,更被视为VC正式将国防科技纳入主流深科技赛道的标志。
资本热度也推动相关企业家财富迅速增长。譬如,捷克防务承包商CSG董事长Michal Strnad的财富今年上涨超过60%至150亿美元;塞浦路斯夜视设备公司Theon International创始人Christian Hadjiminas的净资产升至约14亿美元,公司股价年内上涨120%。
家办:最早的私人投资者
欧美家办与高净值人群因决策灵活、审批链短,成为国防科技板块最早的私人投资力量,随后扩散至联合家办与母基金,如今更具机构化的资本才逐步跟进。
德勤估计,欧洲家办数量已超过2000家,其中中东欧、英国和美国地区的家办对双用科技尤为积极,既直接投初创企业,也会投资专业国防基金。
与此同时,美国LP也长期活跃于国防科技领域,多位硅谷巨头连续投资自主系统、无人机与AI国防公司,进一步带动行业关注。如今,欧美国防科技赛道已形成“家办+VC”共同推动的资本合力。
如果继续往深处看,欧美家办在国防科技的后期阶段同样发挥重要作用,背后原因包括:
决策自主、速度快:不需层层审批,“掌舵人决定即可推进”,能抢占早期稀缺项目。
公众审查压力低:不受公共养老金或大学捐赠基金的限制,更能布局“军民两用”等敏感赛道。
期限长、容错率高:可接受10–15年乃至更长周期的深科技项目。
资本规模充裕:全球最富有的500人中至少1/5设有家办,总规模超4万亿美元,为行业提供长期资金。
使命驱动更强:尤其是东欧家办,在地区安全形势下更重视“价值与资产保护”。
新一代企业家偏好深科技:更愿意投资无人系统、AI、卫星与网络安全等双用技术,并将其视为产业对冲工具。
近年来,一些靠近前线的欧洲家办甚至开始自行设立国防基金。有家办从LP演进为GP。也有多个家办联合成立“家办联盟型GP”,以混合基金形式快速切入双用科技。此类团队不仅提供资本,还凭借行业资源、政策网络与跨境能力,正在成为国防科技生态中的新型推动者。
六大挑战
尽管国防科技回报亮眼,但对私人资本,尤其欧美家办而言,这一领域仍伴随价值冲突、声誉压力、退出不确定性与高度专业门槛。
第一,ESG与价值观冲突。
国防长期被视为ESG的“禁区”,许多家办因此主动回避。但近年趋势正在逆转:欧美部分家办开始将国防视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与国家安全挂钩。
行业人士指出,市场正在经历从“回避”到“参与”的结构性转变,一些基金甚至开始修改原本禁止国防投资的LPA(有限合伙协议)与可持续条款,但整体推进仍较缓慢。
第二,声誉风险显著。
国防科技投资常面临舆论压力。Spotify创始人投资Helsing后曾遭遇艺术家抵制与用户流失,即为典型案例。
家办在声誉敏感度上差异很大。有人选择低调,有人受外部机构约束,也有人完全不受限制。类似主权基金被迫撤资的事件提醒投资者,国防资产在声誉上确有压力,且私募资产的退出更为复杂。
第三,退出路径有限。
国防科技的主要退出方式集中在军工集团并购、国家基金入股及少量IPO。由于军工采购周期漫长且审查严格,行业本身呈现准封闭结构,流动性较弱。一些家办因此更偏好已有收入、现金流稳定的项目,而非高不确定性的早期科技。
第四,投资周期长、专业门槛高。
国防科技从研发到落地通常需要10–15年,技术验证、预算周期和合规流程都远比商业科技更复杂。顶级机构通常会引入具备军方背景的顾问或加入行业协会,以提高洞察能力和尽调质量。
第五,政策约束正在松动,但仍有边界。
北欧等地区率先放宽国防投资限制,但多数机构仍禁止涉足弹药、化武等敏感领域,并要求更严格的可持续性尽调。整体氛围虽在改善,但仍处于“有条件参与”阶段。
第六,家办内部结构影响投资速度。
单一决策者的家办能够快速落地,而多代或多成员家办往往难以就“国防投资”达成共识。一些西欧家办愿意了解,但在纯军工领域依旧趋于保守。
总体来看,国防科技是一条高回报、长周期、高专业、强争议的深科技赛道。家办能够从中受益,但前提是具备耐心、纪律与专业能力。
结语
当前,无论GP还是LP都将“双重用途技术”视为最具共识的国防科技投资方向。其核心原因在于,双用科技既能进入商业市场,又能服务军方,退出路径更清晰,更容易获得监管与机构的认可。
典型赛道包括卫星与太空、自主与无人系统、网络防御、加密通信、AI决策软件、战场管理系统、量子安全与传感器等。
不过,国防科技极易被叙事与情绪放大。关键不在追热点,而在“像激光束一样聚焦基本面”:包括订单与合同积压、现金流与收入确定性、毛利结构、估值区间、政策一致性,以及成熟公司的回购与分红能力。
不过,国防科技仍处于早期配置阶段。部分机构虽然开始重新评估自身立场,但内部沟通与合规审查周期较长,因此资金释放更为缓慢。即便兴趣提升,不同机构的进入方式也存在差异:有的更倾向于以私募股权方式参与,而对风投保持谨慎,原因多在于国防科技对管理人专业能力要求高、筛选难度大。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办新智点”(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