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失忆症的AI守护官

脑极体·2025年11月24日 19:35
从韩国数据失火看,AI为什么是存储救命药?

大田的夜色本该是安静的。

但2025年9月26日傍晚,位于韩国大田市的韩国国家情报资源管理院警报骤响。监控画面里,服务器机架被火光吞没,冷却系统失灵,自动灭火装置来不及反应。

几个小时后,火被扑灭,但数据被烧光了。

858TB的政府云数据一夜消失,韩国政府约75万名公务员最近约7年的相关工作文件皆成历史遗失档案。

这是一个国家级存储系统的“记忆丧失”时刻。由于备份在同区域,冗余机制未能及时启用,所有数据均无法恢复。

一次火灾暴露了一个事实:现代存储系统不是弱在硬件,而是弱在没有提前预警、决策和自救。

那一刻,行业突然意识到,存储技术的竞争逻辑已不再仅仅是更贵的硬盘和更多的副本,而是让存储拥有“看见、预判、决策”的能力,而这样的智能化能力恰恰是AI独有的。

很久以来,我们只看到AI带给存储的市场机遇,却忽略了AI其实也是存储记忆危机的救命药。

那么,新时代的存储技术里藏了哪些AI灵丹?智能化升级后的存储又落地在了哪些场景?

01 一次火灾暴露的存储短板

韩国大田数据中心失火事件被视为国家级数据危机。

一夜之间,647套政府业务系统集体宕机,机场旅客因电子身份证失效滞留,银行支付网络崩溃……

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窥探到数字时代背后存储技术急需攻克的弱点。

第一,缺乏提前预警能力。火势并非瞬间爆发,温度异常、电源波动、冷却失效等征兆早已出现,但系统既没有感知机制,也没有将这些信号转化为风险判断的能力。它只是被动运行,直到彻底崩溃。

第二,无法动态调度资源。当主存储节点面临威胁时,系统未能自动将关键数据迁移到安全区域或备用站点。所有数据被“锁”在同一物理空间,备份虽有,却因同处一地而一同焚毁,冗余形同虚设。

第三,不具备风险发生前的自救机制。真正的智能系统应在危险临界点主动隔离高危区域、冻结敏感数据、启动异地快照恢复流程。但此次事件中的存储更像是一个被动等待指令的容器,而非能思考、能行动的守护者。

而数字时代让这些短板被显著放大。

大田的数据中心失火能带来这么大的危机影响,一部分原因是这个时代数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十年前,一份纸质档案丢失或许只影响一个部门。如今,公民的身份信息、医疗记录、金融交易、出行轨迹全部以二进制形式沉淀在数据中心的硬盘深处,与之相伴的还有医院、交通、银行等国家机构的机密文件。数据失火相当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烧出了数字时代最脆弱的底牌,而类似的危机在全球不断上演。

2022年,美国爱荷华州的谷歌数据中心突然发生爆炸。数小时后,谷歌搜索、地图等核心服务相继中断,百万用户日常使用受到影响;

2024年,新加坡Loyang的DigitalRealty数据中心燃起大火,火势超过36小时,影响到阿里云、字节部分业务,同时波及DigitalOcean、Coolify、Cloudflare等多家服务商;

2025年11月,全球知名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Cloudflare发生重大故障,包括ChatGPT、X、Spotify等众多知名互联网服务在全球范围内集体断网。

看似独立的事件揭示了数字时代存储记忆的深层次危机:现在的存储技术太过脆弱、被动。大到国家政策文件、小到公民的一次出行,一次故障就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给存储进行一场核心能力升级已经迫在眉睫。那么,谁能修补这些结构性的短板?让系统在风险出现前先一步看到、判断,甚至行动?

02 存储系统的AI救命药

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

根据IDC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每天将产生约491EB的数据。若按每张照片3MB计算,491EB相当于175万亿张手机照片。

与此同时,业务需求瞬息万变,资源负载潮汐般起伏,而网络攻击则如影随形,勒索软件、数据篡改、零日漏洞层出不穷。

日益增长的数据、时刻变动的资源、防不胜防的安全危机逼着存储进行升级。

而在多种多样的技术里,AI成了最合适的那一个。因为在所有技术备选项里,只有AI能同时赋予存储三个能力:

智能运维,AI让存储看见风险。

过去,系统故障往往在崩溃后才被发现。如今,AI通过持续学习硬件与软件的运行状态,提前捕捉异常信号。例如,NetApp的ActiveIQ平台会实时分析数百万设备的遥测数据,包括I/O模式变化、延迟波动、电源状态甚至机柜温度趋势,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动态评估风险等级,并主动推送修复建议。

智能调度,AI让资源调度不再靠人。

数据有冷有热,访问频率天差地别。传统存储依赖管理员手动分层,效率低且滞后。而搭载AI引擎的现代存储系统,已能实现全自动的智能调度。比如,华为OceanStorPacific系列内置的智能数据管理引擎,可实时追踪文件访问热度,自动将高频访问的热数据迁移到高性能SSD层,而将长期闲置的冷数据沉降到高密度、低成本的HDD或对象存储中。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资源利用率提升30%以上,成本却显著下降。

主动安全,AI的进入让存储具备前置反应。

与数字时代并进的是黑客愈发多样的攻击手段。面对日益猖獗的勒索软件攻击,被动防御早已失效。新一代AI驱动的安全机制,让存储具备了免疫反应。以IBMStorageDefender为例,它通过行为分析模型持续监控数据访问模式,一旦检测到异常加密、大规模文件重命名或权限突变等典型攻击特征,系统会立即自动隔离受感染的数据卷,切断传播路径,并无缝切换至只读快照或安全副本继续运行,确保业务不中断、数据不丢失。

智能运维、动态调度、主动防御等由AI驱动的能力已不再是技术概念,它们正被部署在对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最严苛的行业一线。那么,今天的“增强版”存储,究竟在哪些实际业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03 AI武装版存储,走向何处

存储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实离我们很近。

我们与存储的关系就像是鱼生活在水里,注意不到却须臾不可离。

数据构建起这个社会,每一次扫码支付、每一通远程问诊、每一条AI生成的内容背后,都依赖着底层存储系统稳定、高效、安全地运转。

而如今,这些AI武装过的存储技术早已进入了社会方方面面。

金融领域,对性能与可靠性的要求近乎苛刻。国内Top 15银行中,已有多个核心交易系统部署了华为OceanStor Dorado智能全闪存存储。这款业界首款内置昇腾310 AI芯片的存储设备,不仅能实现微秒级响应,还能通过AI实时预测I/O瓶颈,在交易高峰来临前自动优化资源分配,确保每一笔转账、每一笔清算都安全实时进行。

医疗领域,时间就是生命。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采用华为OceanStor18000系列高端存储构建智慧医疗平台,响应时间从30秒缩短至3秒,为抢救赢得黄金窗口。而这背后正是AI驱动的数据预加载与热区识别技术在默默发力。

大模型与人工智能前沿,数据吞吐能力直接决定创新速度。智谱AI在训练其千亿参数大模型时,采用了YRCloudFile全闪分布式并行文件存储系统。该系统YRCloudFile针对AI训练(尤其是海量小文件)的优化非常深入。它通过元数据与服务分离架构、智能缓存机制等一系列技术,有效解决了AI训练中的数据瓶颈问题。可以说,没有智能存储,也没有今天大模型的爆发式演进。

这时,我们再回看韩国数据中心失火事件,会发现如果存储具备足够强的AI能力,损失可以大大减少。

比如,HPEAlletraMP能在温度异常升高触发告警;戴尔PowerScale支持跨站点自动数据同步和负载迁移;华为OceanStorPacific可在检测故障时优先保障高敏感业务数据的安全。

历史的大火已经无法扑灭,但未来的数据失火可以防患于未然,这一切都有赖于这个叫AI的记忆守护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脑极体”,作者:珊瑚,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写让你脑洞大开且能看懂的人工智能、流媒体、海外科技。

下一篇

含“AI”量224次的疯狂

14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