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克斯航空李懿:航天材料竞赛不在单项技术,而在生态成熟 | 对话商界NO.13
低轨卫星的战场,已从蓝图推演转为实质性的组网竞赛。
2024年,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的“千帆星座”在四个月内三次以“一箭18星”的方式将54颗卫星送入轨道,并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第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它所传递的信号十分清晰:中国卫星互联网的“放量”阶段已经到来。
但这仅仅是中国商业航天故事的开始。真正的压力已传导至地面——当数以万计的卫星等待上天,中国航天工业最基础的环节“火箭运力”面临着严峻考验。长期由“国家队”主导的发射体系,早已显露出产能的边界。
运力缺口,已经成为整个行业无法回避的“大象”。这也解释了为何2024年政策风向变得异常明确,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官方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项目。一年前也就是2024年11月11日,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在出席2024珠海论坛之商业航天发展论坛时指出,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国家项目。具体包括支持商业航天企业平等参与国家工程项目,支持新概念、新产品、低成本等先进技术研发,拓宽政府采购商业航天服务渠道,推动成立商业航天基金等。
李国平的演讲内容不仅在业内“刷屏”,也点明了一个关键的战略新范式——填补卫星互联网的蓝图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关键在于引入民营力量这支生力军,这远比简单的产业扶持更为根本和务实。
中国民营商业火箭公司,再次被推到了聚灯光前。它们的任务不仅是将卫星送上天,更要以低成本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在2024年,蓝箭航天“朱雀三号”与深蓝航天“星云一号”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上的尝试,已不再是实验室中的技术演示,而是关乎未来几年中国星座建设进度与发射成本关键变量之一。
但正如很多企业家向36氪安徽表示一样,单项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系统性的产业突围。而火箭的每一次技术突围,也绝非孤立的行动。当“可回收”成为必答题,火箭自身的“身体素质”也迎来终极考验。这要求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箭体结构必须极致“轻量化”,以换取宝贵的运载余量;关键部位则需具备反复承受极端高温的“韧性”,确保回收后可再次使用。这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制造,而是涉及材料、工艺与系统设计的综合博弈。
在此背景下,产业链的图景正在悄然重构。
那些能解决特定、关键难题的专业公司,价值日益凸显。它们隐于火箭与卫星的光环之后,提供的却是决定性能边界的基础要素。例如,一家能为火箭提供关键零部件的企业,其技术突破的轻重,直接关系到火箭的运力成本与复用次数。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星座的宏大规划与火箭的总体设计,更依赖于在这些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环节上,能否诞生一批“隐形冠军”。
简而言之,这场始于太空的竞赛,最终将会演变为对地面高端制造能力的全面检阅。很多城市都看到了机遇,包括安徽省合肥市,这座以“风投之城”出圈的城市近年来正在不断加码商业航天赛道,从细分赛道切入,去做产业链的培育和协同,梦克斯航空(全称:安徽梦克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合肥市近年来精准培育的代表。
梦克斯航空创始人李懿博士与36氪安徽总经理沈秀田对话
近日,36氪安徽总经理沈秀田与梦克斯航空创始人李懿博士展开对话,探讨了这家为商业火箭打造“轻量化铠甲”与“超级防火服”的企业,如何在新材料这一基础但关键的环节上,为中国商业航天等领域注入新的动能。以下为对话精编:
交付是最大的挑战
36氪:创办梦克斯,是您的第一次创业吗?
李懿:之前有过一次方向探索,积累了宝贵的行业认知。我大学毕业后先进央企,后加入直升机民企负责生产管理,那段经历积累的复合材料航空应用经验,为梦克斯导弹、火箭结构件业务打下了基础。
36氪: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李懿:当前挑战是交付能力。商业航天订单激增,倒逼我们快速升级生产组织与管理效率,将增长压力转化为交付实力。
36氪:请您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梦克斯航空究竟是做什么的?它的核心产品在飞行器上扮演着什么角色?
李懿:梦克斯航空是为飞行器打造“轻量化铠甲”和“超级防火服”的企业,主要让飞行器更轻、更强、更能扛。
“铠甲”是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做的火箭整流罩、舱体、机翼等结构件。用复合材料替代金属,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大幅减重,如果火箭每减重一公斤,发射成本就能大幅降低。
“防火服”是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部件。当飞行器面临极端高温时,普通材料会像木头一样被烧蚀,我们的材料却能像“不会熔化的钢铁”,守护鼻锥、舵前缘等关键部位,确保任务成功。
36氪:梦克斯航空目前的商业化进展如何?是否有已量产或交付的产品?主要客户群体是哪些?
李懿:目前已进入批量交付与持续迭代的良性循环。复合材料火箭整流罩批量应用于主流商业火箭,多项国家型号配套任务部分已交付,客户主要为国防总体单位、商业航天头部公司等。
36氪:在这个由国有院所主导多年的领域,梦克斯航空这样的民营企业,之所以能生存并拿到国家关键型号项目,是因为你们做到了哪些 “国家队”因其体制或路径依赖而“不愿做”或“做不快” 的事情?是极致的成本控制、更快的迭代速度,还是承担更高技术风险的意愿?
李懿:我们的定位是“敏捷创新者”而非简单的替代者。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让我们能在短周期内完成从设计、试制到测试的快速闭环,通过高效试错抢占技术前沿。
此外,我们更敢于去啃那些“硬骨头”,投入资源攻关一些小批量、高难度的“卡脖子”部件,提供国家队因规模效应难以覆盖的柔性服务。
最终,我们通过工艺创新,把这些“贵族材料”的成本降到了可以产业化的水平。核心就是将机制优势转化为效率和成本优势,填补国家队空白。
没有“万能材料”,只有定制的“技能树”
36氪:行业内在解决超高温防护问题时,存在“材料突围”,如开发更高性能的陶瓷和“结构/设计突围”,如设计更复杂的冷却系统这两种思路。梦克斯航空为何将宝押在“材料突围”这条更基础的路径上?
李懿:我们采取“材料为本,结构赋能”双轨策略。材料的本征性能决定系统天花板,更耐高温的材料能从根本上简化设计、提升可靠性,这是最核心的技术壁垒;结构设计则将材料性能发挥到极致,提供“材料-结构-热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
我们双轨并行而非单押一方,既用结构创新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更用材料突破为下一代飞行器储备颠覆性可能。
36氪:这是否意味着你们认为材料性能的突破,从长远看是更具决定性的解决方案?
李懿:航空航天史每一次跨越都源于新材料,它决定了下一代飞行器的形态与能力。当材料强大到实现“热结构一体化”,就能大幅减少零件、简化制造流程、提升推重比。这正是我们从基础环节着手,推动行业进步的底层逻辑。
36氪:在超高温环境下,材料似乎面临一个“不可能三角”:高强度、高韧性、低导热(超级隔热) 很难在同一材料中完美兼顾。梦克斯航空在不同产品中,是如何进行优先级取舍的?这种取舍背后的设计哲学是什么?
李懿:这个“不可能三角”非常形象。更是行业共性难题。梦克斯的取舍哲学是:没有"万能材料",只有"精准定制"。我们根据部件在飞行器上的"岗位职责",通过微观结构设计,在分子层面进行"定向编程",让材料在关键性能上实现极致而非平衡。
36氪: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素有“贵族材料”之称,其高昂的成本是产业化的一大瓶颈。梦克斯通过哪些具体的创新,成功地将成本控制在了“国家队”或商业航天公司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成本下降的曲线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李懿:我们将成本控制作为核心攻关方向。通过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等工艺创新,成功将这类"贵族材料"的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降本曲线符合预期,已在多个关键型号和高端商业项目上实现规模化应用,为技术普及打开了大门。
36氪:梦克斯航空强调自己是“哈工大超高温陶瓷基技术成果转化的生产基地”。这种“高校实验室+产业化公司”的协同模式,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它相比传统的产学研合作,优势在哪?
李懿:我们的模式是穿透式创新联合体。哈工大实验室负责从0到1的原理突破,梦克斯负责从1到N的工程放大与产业化,产业端发现的新问题反向定义下一轮基础研究课题。相比传统产学研,优势在于:一是迭代闭环短,技术雏形到市场验证无缝衔接;二是竞争护城河深,从底层原理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链条难以复制;三是价值共享深,通过股权深度绑定,保障双方长期投入。
36氪:与美国的SpaceX、蓝色起源等公司背后的材料供应链相比,您认为中国民用航空航天材料产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最大的差距和最大的优势分别是什么?
李懿:我们正从"并跑"向"领跑"冲刺。传统材料已实现并跑,但前沿新材料原始创新和产业化生态仍有差距。
最大差距不在单项技术,而在产业化生态成熟度。美国已形成研-证-产完整闭环,这正是我们发力的方向。
我们的优势:国家战略的确定性需求 + 零历史包袱的极致效率。作为后来者,我们采用新技术、新流程,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实现突破,后发优势在商业航天尤为突出。
“太空首秀”后,市场的信任度会完全不一样
36氪:如何看待商业航天未来的发展对你们的影响?
李懿:商业航天的成功发射是我们关键的"太空认证"。客户高度关注产品上天经历,一旦完成"太空首秀",市场信任度将有质的飞跃。
我们的产品聚焦火箭上面级,减重效益呈几何级放大。即便价格高于传统金属,性能提升的商业价值也远超材料溢价。身处赛道关键节点,随着国内商业航天发射节奏提速,梦克斯的增长曲线将更加陡峭。
36氪:您如何看待未来5-10年,新材料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趋势?除了现有的超高温和轻量化,下一个颠覆性的方向可能会是什么?
李懿:未来材料将向 “自适应智能” 演进。我们判断下一个颠覆方向是 “可编程响应材料” ——飞行器蒙皮能像生物组织一样,通过嵌入式微传感与驱动系统,实时感知温度、压力并主动调节形状、刚度和光学特性。这不再是单一材料科学,而是材料、力学、控制与信息技术的 “四场融合” ,将推动飞行器性能跃升。
36氪:梦克斯航空做了哪些布局呢?
李懿:我们的布局聚焦可重复使用技术与结构功能一体化。
一是深耕可重复使用技术,针对火箭、高速飞行器等增量市场,集中力量攻关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与可重复使用防热结构,目标是实现多次可靠服役。
二是推动结构功能一体化,产品正从单一结构件向"热结构功能一体化系统"升级,让防热部件同时成为主承力结构,已具备下一代飞行器的工程化应用基础。
36氪:这个赛道需要的是既懂材料科学,又懂工程应用,甚至还要理解飞行器设计的复合型人才。您认为目前高校培养体系能提供这样的人才吗?梦克斯航空是如何培养这类“稀缺人才”的?
李懿:高校培养能打好学科基础,但产业需要的系统思维必须在实战中淬炼。梦克斯的机制是“选拔+淬炼”:选拔有扎实基础、好奇心强、动手能力突出的“潜力股”;淬炼是让他们直接进入跨部门项目组,在型号任务中由资深工程师“传帮带”,贯穿材料制备、测试到装机的全流程。同时推动研发下沉产线、设计直面客户,促进知识跨界。我们定期组织技术沙龙碰撞思想,相信复合型人才是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战中锤炼出来的。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119186639@qq.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